查看原文
其他

不爱代码爱中餐,微软工程师开整中国第“9”大菜系

刷和弦的大白 纽约遇上花生屯 2022-07-20


Sat5/4



你以为程序员整天就忙着写代码?或是想着如何从脱发变生发?Nonono,他们追逐起诗和远方来,可能比一般人更硬核,硬核到要用云端技术和大数据来开美式中餐馆。


今天的美国,是川菜、湘菜、云南菜等大中华菜系在大都会百花齐放的天下,然而距离首都花生屯半小时车程的马里兰州近郊,却有一家犹太夫妇经营的美式中餐外卖店「Holy Chow!」,店主阿米(Ami Schreiber)是微软的软件工程师,妻子丽芙卡(Rivka Schreiber)则在公司做财务。


为了多年夙愿,两人去年在花生屯附近的犹太社区开了这家美式中餐馆,北至巴尔的摩、南至迈阿密,仅此一家。不过与「红遍」美国大江南北的中餐外卖不同,这家店,只做「犹太可食(kosher)」的美式中餐。


犹太夫妇阿米(左)和丽芙卡(右)开的kosher美式中餐外卖,找来中国厨子孙国云掌勺。/John Kelly WP


何为kosher?如果你去过美国超市,不难发现许多商品有「kosher」的标注,或者整个货柜区都写着「kosher」。简单说,kosher就是符合犹太饮食教义的食物。要想大口吃肉,不仅要人道(迅速无痛)宰杀、放血抗菌,还得先看「出身」。牛、羊这类反刍且有分蹄的哺乳动物、鸡鸭等家禽类可食,猪、虾或贝壳类生物不可食。只有鳍鳞兼具的鱼才可食,因为它们生长在中上层水域,被认为是饮食和生存环境更洁净的水产品。


对于某些强迫症类型的蔬菜爱好者,kosher的蔬菜简直不要太合适,不单是清洗的过程更严谨,每根菜叶都得经过专人挑选,确保无虫无害,那些被虫子咬过的蔬菜,可是要被淘汰的。


kosher在希伯来语中意为适合的,对肉及蔬菜的处理讲究,成为健康饮食代表。/网络


不过kosher的这套吃法,却与鸡、牛、蔬菜大乱炖的美式中餐不谋而合,阿米和丽芙卡找来师从「末代皇帝」溥仪御厨的中餐师傅孙国云,把美式中餐的明星产品以kosher再创造,就成了本地犹太社区的爆款。丽芙卡说,虽然菜系不同,但孙大厨想出的新菜谱,常让她想起乌克兰祖母做的牛肉胡萝卜汤。


而说到美式中餐,对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而言,绝对是迷一样的存在。怎么我们口感丰富的中餐到了美国,就变成简单粗暴的酸甜口了呢。再看看美国人民的中餐榜单:左宗棠鸡、李鸿章杂碎、炸蟹角等菜名,更是让人不知所云。倒是在美剧或电影里,经常看到主人公围坐在客厅点外卖吃中餐,古有《老友记》,今有《复仇者联盟4》,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美式中餐这个最强客串。


美剧《生活大爆炸》的谢耳朵爱吃陈皮鸡,曾怀疑老板用橙皮冒充陈皮,现学一口蹩脚中文去理论。/视频截图


美式中餐虽不像中国菜源远流长,但也有150多年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00年代中期,以广东移民为主的大批中国移民追随淘金热来到美国加州,在异乡开餐馆谋生,结合本地口味创造了美式中餐。之后借助横贯东西海岸的大平洋铁路(中国移民也是修铁路的大功臣哦!),美式中餐馆得以在全美各地生根发芽。


历史小趣闻


正如当下国内宅男宅女的外卖福音,当初的美式中餐也从外卖起家,尤其美国在二战后经历乡村化迁移,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女性也纷纷走上工作岗位,原本做饭、洗衣等家务活渐由社会化服务取代,中餐外卖进入黄金发展期。


当时与中餐守望相助的,还有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的「老熟人」——中餐外卖打包盒,说句「流水的美剧,铁打的外卖盒」不过份吧。这项由一张纸折成的打包盒工艺,是芝加哥人F.W. Wilcox在1894年的发明,本是用来装生蚝的「纸桶」,但随着中餐发迹,这一低成本、一次性还防漏的打包盒,就和中餐成了互相成就的好伙伴。不过盒子外观的「宝塔」和「thank you(谢谢)」等中国风设计,直到1970年代才出现。宝塔是南京大报恩寺的五彩琉璃塔,据说早年在西方的知名度要胜过长城。而这些元素都用红色,也是象征「好运来」。


早期中餐外卖店的名字也很「中国风」,往往寄托了生意人对兴旺发达的期许,除了Golden(黄金)、Lucky(幸运)、Happy(快乐)这类吉祥话,Garden(花园)也很常见,因为中文谐音「元」,寓意发财咯。


美式中餐还有另一独有「发明」——形状酷似菱角的幸运饼干(fortune cookie),买单的时候跟着账单一起来,淡淡的奶香味饼干里藏着一张字条,写着诸如「勿忘初心」的一句话心灵鸡汤,或是可以直接拿去买彩票的一连串幸运数字,再教一个中文汉字或词组。


幸运饼干和特色外卖盒已是美式中餐的标配。/Getty Images


说回前文犹太工程师的中餐梦,其实离不开他的「社交型人格」。阿米知道,只有餐馆和食物才能把人们聚在一起。「我讨厌做饭,但我喜欢给人们投食(feed people)。」这是他最常挂在嘴边的话。


老板娘丽芙卡也是有故事的女同学,作为要养三个孩子的职场女性,她深知在职妈妈兼顾工作与家庭的辛苦,因此希望给繁忙的妈妈们一个新选择。


她和阿米在不同社区和学校首创中央送餐点,在约定时间把附近的订单都送到一处,这样不仅扩大了送餐范围,也让在职妈妈接孩子的同时,能顺便取走晚饭。


丽芙卡说,「想象工作了一整天的你,身心俱疲,不想做饭,可车里还有娃儿们嗷嗷待哺,这时候要有简单快捷又实惠的食物,整个夜晚都会快乐很多。」


cr.蛋黄猫


阿米和丽芙卡虽是第一次开中餐馆,但绝对算是业内最「学术」的了。两人一开始就做好研究和策划,从市场分析到顾客需求再到发展方向,对经营成本、销售所需更是了如指掌,还用数据分析应对市场反馈来做改变。


他们也把当下热门的大数据和云端技术发挥到极致,让个性化点餐和远程推出实时活动成为可能。比如今天的你压根不知道吃啥,他们便会根据你以往的喜好推荐,或直接告诉你今日份的最受欢迎菜品。又好比老板娘今天想在店里来个买二免一的促销,只需远程在云端动动手,分分钟搞定。


他家的「大数据」显示,「Holy Chow!」最受欢迎的中餐,果然还是经久不衰的芝麻鸡、左宗棠鸡、芥蓝牛(这里的芥蓝是西兰花哦),蛋捲(egg rolls)和牛肉蒸饺则是头盘首选。


美式中餐最具代表性的左宗棠鸡,相传是湘菜大厨彭长贵所创,颇受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喜爱,很快风靡全美。/网络


不过说了这么多,还有个疑问待解:阿米和丽芙卡俩犹太人,又是高薪高知识分子,为什么要在美式中餐式微,而地道中餐崛起的市场大环境下,来淌中餐外卖的「浑」水?


这就要聊聊犹太社区对美式中餐的情怀了,这份渊源可追溯到100多年前。作为美国两大非基督教移民社区,犹太裔和华裔每年圣诞节只有彼此作伴——原因简单而真实:当天全美的商店都放假关门,只有咱全年无休的劳模中餐馆大门敞开,帮万千犹太家庭解决了晚餐的「温饱」问题。


犹太人与美式中餐的情缘


犹太人吃中餐的传统早在1800年代末就有,当时的犹太移民和华裔移民聚居在纽约曼哈顿岛的下城(Lower Manhattan),而在加州淘金热之后移民纽约的华人,大多还是开起了餐馆。


犹太朋友一方面被这样的异国风味吸引,另一方面,当时美国反犹太主义思潮正盛,针对犹太人的纵火、抢劫或其他犯罪屡见不鲜,而意大利或德国餐厅只招待本族裔食客,想来还是我大中华餐馆包容并蓄,犹太食客只有在中餐馆才感到被接受的安全感。


如今散布在美国各地的犹太人也多来自纽约,他们对中餐的习惯与喜爱延续至今。就像阿米与丽芙卡所在的犹太社区老百姓,热爱中餐的他们,甚至在得知本地新开中餐馆「Holy Chow!」之后,给阿米和丽芙卡送来礼物,表达感谢。


cr.蛋黄猫


事实上,美式中餐历经百年发展,已成为美国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最成功的例子,当属华裔移民程正昌(Andrew Cherng)与夫人蒋佩琦(Peggy Cherng)创办的美式中餐连锁店「熊猫快(kuai)餐(pao)」(Panda Express),47州、2000多家分店的战绩,足见影响力深入美国人心。当年我和爸妈在鲜有中餐馆的中西部自驾游,还是熊猫快餐救了我爸的中国胃。(港真,他家宫保鸡丁,很好吃哟!)


前不久,美国名厨Andrew Zimmern批评美式中餐是「冒牌中国菜」的说法,也引起公愤。许多热衷地道中国菜的美国食评家,纷纷出来为美式中餐正名,认可它是文化传承与融合的结果,是既成体系的中餐新流派。他们比喻,这就好像坐上时光机回到300年前的美国,硬要点一份根本不存在的汉堡;或是把今天的水煮鱼片带回唐朝,死磕掌勺的大师傅给个正宗中餐的评价。


所以想吃美国菜的朋友,除了汉堡薯条沙拉走一套,作为美国菜一部分,又是中国「第九大」菜系的美式中餐,是不是也了解一下?





你想看的精彩 在这里!


美国人民都带娃上班的这天,萌娃在白宫和川普聊人生

那个要选美国总统的“网红”杨安泽,会成为亚版奥巴马吗?

这个美国身份很快就拿到,只怕你稀里糊涂不知道

有多少为工作熬红眼的小白兔,熬成了捉兔子的夜行狼



关于作者

大白

国关半路生 媒体圈外人 海漂多年 

自由的灵魂 只想看星辰大海



扫码关注我们!你就是这条街最靓的仔&妹儿

如果觉得我还用了心

就请点个「在看」吧~

如果你有因此收获一丢丢快乐

也请随手转发朋友圈吧;)




我就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