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读往来︱王军:我与《中国农民合作社》(图)

2016-11-02 中国农民合作社

点击蓝字▲免费订阅


 


我与《中国农民合作社》

■ 文 /王军 写于2014年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合作经济组织呈雨后春笋般地发展。截至2014年2月底,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合作社数量已达103.88万家,是2007年底合作社数量的50多倍。而与此同时,许多研究者对我国合作社的发展也提出了质疑,认为我国的合作社偏离了经典合作社原则,更多的合作社是“假、大、空”型的合作社。而我个人认为,我国的合作社之所以出现种种不规范的现象,根本原因是合作社发展所处的背景与西方国家合作社发展的背景不同,我国的合作社发展之前,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已经很高,合作社的发展必然受到在农村占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经纪人等经营主体的影响,从而表现出种种不规范现象。因此,当务之急不是对合作社去加以批评和否定,而应该去规范和引导,激发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活力。规范就是让我国的农民合作社在合作社原则之下运营和管理;引导就是让合作社在质量方面逐步提升,即提高每个合作社的成员数量从而在规模上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条在提升合作社效益上下工夫。


《中国农民合作社》是在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五年来,它见证了我国农民合作社的蓬勃发展,盘点了中国农民合作社的丰硕成果,记录了农民在实践中的伟大创造。它汇集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我国农民合作社事业留下了永远值得珍惜和传承的宝藏。


我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结缘完全是因为我在做博士论文时需要搜集大量的案例,而自己又分身乏术,在短短的时间内无法亲自调研那么多的合作社,只能通过搜集现有的材料加 以 整理,而《中国农民合作社》以它大量的新鲜案例为我的博士论文乃至以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我的导师苑鹏教授曾教导我,做研究要在对理论有清晰理解的基础上去观察实践,从中发现理论和实践的差距并给出合理的解释。然而遗憾的是,步入工作之后,虽然研究重点依然是农民合作社,但是,我深入合作社内部开展调研的时间少了,调研的方式更多的是走马观花,我觉得这样下去,我会对我国合作社的发展了解也越来越少。幸运的是,《中国农民合作社》能够为我提供丰富的材料,让我对合作社发展的感性认识一直保持下来 , 可以说,《中国农民合作社》“ 案例分析”栏目是我必读的材料之一,让我能够用理论的眼光去观察合作社发展的实践,而不是越来越局限于理论研究范围之内。


通过几年的坚持阅读,我总结出了《中国农民合作社》的特点:这里既有专家大师对中国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理论研究,为我们思想前行指明方向,也有研究者对实践发展的案例介绍与 分析,让我们能够在通过“读万卷书”的方式达到“行万里路”的目的;这里既有编辑们付出辛勤汗水总结梳理出的国家对农民合作社发展乃至“三农”发展的宏观政策,又有基层工作者对当地合作社发展的实践总结,展示合作社发展的成就,让我们能够既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审视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成果,又能站在基层的角度去理解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轨迹。《中国农民合作社 》 的内容涉及面广,形式多样,从宏观政策解读到微观案例分析,从理论探讨到实践分析,让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到丰富而有价值的营养。


《中国农民合作社》是一本既能宣传农民合作社的政策法规,又能宣传推广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经验、好典型的优秀期刊,它能够让广大的合作社研究者和合作社的实际工作者都从中受益。在此,我建议合作社的案例研究应注重反映合作社的真实面貌,以故事的形态记录合作社的发展历程,用理论的形态分析合作社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让没有接触到该合作社的读者能够获取更丰富的信息,让合作社的经营者能够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



相关阅读:

寇红艳:《中国农民合作社》改变了我们的命运(图)


井立义:《中国农民合作社》——我的良师益友


刘进波:合作社的娘家 理事长的课堂(图)


曾现伍:期刊是教科书 编辑部是娘家(图)


尤小龙:《中国农民合作社》要成为实践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桥梁纽带(图)


徐春光:《中国农民合作社》是我最美丽的相遇(图)


张旭丽:《中国农民合作社》 心灵之约(图)


曹东广:《中国农民合作社》帮咱搭平台(图)


李长文:《中国农民合作社》向着宏伟目标启航(图)


陈芬辉:《中国农民合作社》——我们的引路人(图)


邵科:我与《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的人生情缘(图)








农业部主管 农干院主办


官方QQ434100844 或“阅读原文”

右下角可写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