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正是我的黄金时代吗:跟盛慧老师共读萧红作品《呼兰河传》
“窗上洒满着白月的当儿,我愿意关了灯,坐下来沉默一些时候,就在这沉默中,忽然象有警钟似的来到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我的黄金时代吗?此刻。’”
——萧红
许鞍华导演的《黄金时代》的片名取自萧红在日本写给萧军的信,不仅文艺到了一种新高度,还让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等一系列作品迅速回归各大阅读推荐榜单。
萧红的一生短暂而不平凡,她在有限的岁月里,散发出了金子般的光芒——这个黄金时代是属于她的个人、她的生命的。
然而萧红只是当时一批左翼进步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那个激越的大时代,那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包括鲁迅、丁玲、许广平、胡风、梅志、茅盾、萧军、聂绀弩、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他们围绕在这个叫萧红的小女人的身边,伟大心灵互相撞击互相激发互相碰撞,激荡出的点点火花照亮了二十世纪中国黝黑的天空。这个黄金时代是过去的却又永恒的,是他们用信仰与灵魂铸造的。《黄金时代》是充满意义的,它让萧红以及那个黄金时代中的人们回到或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萧红,原名张廼莹,出生于1911年的黑龙江呼兰县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1930年,张廼莹为了反对包办婚姻毅然逃家,1934年结识鲁迅,同年以“萧红”为笔名出版《生死场》奠定其在现代文学史地位。而在萧红生命最后的两年中,仿佛知道自己即将离去,以极高的效率完成了《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作品,而其中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更是萧红的巅峰之作,被《亚洲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之九”。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讲述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孩提时的作者在东北小城经历过的种种故事。在写这本书时,现实中的萧红已经经历战火与病痛的折磨许久,在内心的极度迷茫与孤寂中,企图回忆童年的欢乐无忧给自己带来一丝精神上的慰藉。书中,作者以艺术的笔触描绘出呼兰的风土人情——一个北方小城的单调与美丽,小城人民的愚昧与善良。这种熔铸了情感与理性的特殊写作手法,让人们在感受呼兰的北地风景,了解当地风俗中感受到一个流落他乡的呼兰女儿对家乡的思念,也包含着一个忧国忧民作家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萧红这个名字也因其独特的文字而成为中国文坛的一颗瑰宝。
萧红逝世至今已百年,这个仅在世间走过三十一载的女子,经历了世间对女子的所有不公,但是在她的作品中我们读不到怨天尤人,只有一个坚强的灵魂向民主与个性的追求与呐喊。著名作家茅盾称“《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别的东西,一写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8月14日至29日
著名作家、艺评家盛慧将带领市民共读
萧红作品 《呼兰河传》
盛慧。作家、艺评家。70后”代表作家之一,“新散文”代表作家之一。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理事,佛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佛山市艺术创作院专业作家。曾获广东小说奖、广东散文奖、广东青年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提名,2010年入选“广东文学新实力·十位青年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白茫》、《闯广东》,中短篇小说集《水缸里的月亮》,散文集《风像一件往事》、《屋溪河以北》,艺术评传《书者如也——李小如评传》等。其中,长篇小说《闯广东》是其首部佛山题材的长篇小说,作品在《十月》头条刊发,百余家媒体关注,被誉为“粤版的《平凡的世界》”。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干称他创造了广东文学的新流派。
盛老师说:
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两个女作家,《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作者夏志清就认为,萧红好的一塌糊涂。萧红只活了三十一岁,她的人生是凄美的,而她的小说却是温暖的。
《呼兰河传》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最有艺术价值的一部作品。作品写得真诚、朴素、从容、优雅。茅盾在评价作品时指出:“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采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阅读这部作品,不仅是文字的享受,还能勾起我们对往事的美好追忆。
盛慧《呼兰河传》领读第一天:
我为什么推荐萧红?
小说有很多种,可以称得上迷人的不多,《呼兰河传》可以称之为一本迷人的小说。
在我个人的阅读视野中,萧红和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两位女作家。她们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本色作家,都有一个被读者遗忘到重新风靡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她们都过得很不幸福。
萧红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和张爱玲相比,她的人生经历更加让我心疼。她是充满了孩子气的一个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善意,但却一次次头破血流。她对男人充满幻想,可最后却总是遍体鳞伤。
细细想来,萧红和张爱玲两人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我觉得是世故。这其实也是大上海与北方的小县城呼兰河的文化差异。人总离不开她所生长的环境,决定一个作家与另一个作家差异的归根结蒂是她脚下的土地,是养育她的文化。此外,童年的经历也对作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萧红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继母对她不好,唯一让她感到温暖的是祖父,孤独、敏感、矜持、倔强就成了萧红性格中的关键词。
年纪稍长,父亲把萧红许配给了一位大地主的儿子,又停了她的学籍,让她辍学在家。1930年,为了逃离家里的逼婚,萧红选择了离家出走。她的情感之路是极度崎岖的,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她先后与三个男人恋爱盘旋,但却都没有找到真爱。即便她曾经深爱的萧军,也经常对她拳脚相加。她两次怀着一个男人的孩子,嫁给另一个男人。1942年1月在香港病逝,年仅三十一岁。
萧红的人生经历与她的作品之间本身就充满了张力,所以,我建议大家在读这本书之前看一下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相信应该会对作品有更加真切的体会,更能理解作品中人物的生存境遇。
小说一开始描绘的是呼兰河冬天的景象。因为,萧红想起故乡,印象最深的是严冬,它不仅仅是一种风景,而是她人生的底色。小说开篇写了几个日常生活的细节,卖包子的,卖豆腐的,都很亲切,让我们对这座遥远的小城有了初步的认识。尤其着力描绘了那个泥坑子,那泥坑子经常有马掉进去,小城的人便像看戏一样看着马在里面挣扎。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隐喻。在萧红眼中,呼兰河城乃至整个世界就像这个泥坑子一样,所有的人都在里面痛苦地挣扎。
今日领读《呼兰河传》
第4-16页
原文摘录
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便随时随地,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口了。
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一面说:“今天好冷啊!地冻裂了。”
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天刚一蒙亮,进了大车店,第一句话就向客栈掌柜的说:“好厉害的天啊!小刀子一样。”
等进了栈房,摘下狗皮帽子来,抽一袋烟之后,伸手去拿热馒头的时候,那伸出来的手在手背上有无数的裂口。
人的手被冻裂了。
呼兰河畔寂寞红,萧红的一生
萧红的童年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度过,九岁时母亲便去世,除了祖父,没有人再心疼她。在她那个年代,女孩子念不了多少书,十七岁那年,为了上中学,萧红和她父亲吵得死去活来,终于去了哈尔滨读书,可还没毕业,严苛的父亲就逼她嫁人,为了自由,为了读书,她十九岁就跟家人决裂,孤身在北平飘荡,终其一生,没有再跟家人妥协。她一生几乎全部寄希望于陌生人的善意,先后跟着两个男人颠沛流离,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流浪时,患胃病的萧红吃不饱饭,她把甚至想偷隔壁面包圈的念头写进文章里,又痛苦地剖析自己的“堕落”。得到一个饺子的兴奋,独走在冬日大街里的落寞,春日里洗洋芋的欢喜,她将这些走投无路的绝望、形影不离的孤独感,微小而细微的感动,都纷纷写进短篇散文,读之如见当时景。她与家人决裂,却从未割舍过对故乡的热爱,孤身飘零的生活,没有让她放下写作的笔,她却将痛苦淬炼,将热爱凝聚,写下了著名的《生死场》。
萧红成名了,爱人萧军却变心了,痛苦中,萧红东渡日本,又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回国后的萧红结实了东北作家群中的端木蕻良,并创作了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在颠沛流离中,几次遭逢劫难时,端木就又把萧红抛弃一个人逃跑了,萧红她试图靠近温情取暖,却孤独地死在异地他乡的病床上。31岁的她临死前,说了这样的话,“我将与蓝天白云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边城》
著者:沈从文
索书号:I246.57/S387
所在区域:三楼南区
内容简介:《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
往期回顾:
扫二维码,获取领读图书《呼兰河传》电子版
或者
1.光临佛山市图书馆三楼中庭2017佛山领读者专题书架借阅。
2.东方书城2017佛山领读者专题图书,同步上线,欢迎购买。
读者还可以下载“无线佛山APP”
参与佛山领读者活动
2017佛山领读者跟读方法
12位领读者分12个月
每月拆1本书
每本书拆15份
每天跟读1份
请下载无限佛山APP
在“书香”专栏
每天跟随领读者的导读
读原文写心得
与导师书友分享感悟
养成天天阅读好习惯
共同开启心灵成长之旅
敬请期待!
参与互动并提问的读者,有机会获得
“2017佛山领读者”推荐漂流图书
你准备好了吗?
让我们共同开启
50公里徒步后的精神徒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