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Get了,节气 | 【立秋篇】

天冬 MetroRadio 2023-11-09


【立秋】

三大物候变化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变大,其实和夏季相比,阳光直射时感温度,与阴影下的体感温度,差异也渐渐明显起来。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了凉风白露。通常立秋节气前后,就是中国传统的七夕佳节,北宋才子秦观《鹊桥仙·七夕》词中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其中的玉露就是白露,是指夜晚凝结的露水,而金风,则是指秋日里的凉风。



由于古人笃信“五行之说”,认为秋季五行属金,《礼记·月令》中说:“立秋,盛德在金。”这个金可不是指金色,而是金木水火土的金,颜色属白色。既然与金属的金相关,就少不了武器与兵事。帝王要在此时“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也就是阅兵。不仅仅是前面诗词里说的“金风”来自五行,连“金秋”一词也由此而来,直到如今,我们才将“金秋”重新赋予了定义,理解为金色的收获的秋天。


【立秋】For Fun 


立秋的重要物种中,有一条是“寒蝉鸣”,其实我们在夏季的节气里,就曾经说过不同的蝉和它们的叫声。不过“寒蝉”和之前介绍过的种类都有不同——这一种蝉的鸣叫声短而急促,中间夹杂着大约两个音节的变化,听起来像是“唧唧唧唧唧唧哇哇唧唧唧唧唧唧哇哇唧唧唧唧”。寒蝉又叫松寒蝉,古人以为它比常见的蝉体型略小,天气转凉时才较为常见,所以名为寒蝉,在华中、华东、华南等地都能见到。


除了寒蝉立秋之后能够听到的虫鸣声,也来自直翅目昆虫,比如“促织”。元代陶宗仪《诗纪历枢》中说:“立秋,促织鸣,女工急促之候也。立秋时“促织”这种虫子开始鸣叫,就像在催人快些纺织。古人有时候把蟋蟀纺织娘等多种直翅目昆虫混为一谈,因此促织到底是蟋蟀,还是纺织娘,抑或其他种类,如今还有争论。总之正立秋之后,这些鸣虫也相继活跃起来。


除了秋虫,在立秋节气前后,恰逢七夕,这个时候最值得看的植物,当属牵牛花了。传说中七夕佳节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而牵牛花也恰好在这个时候开得最为热闹,因此,人们就把天上的牛郎星(也称牵牛星)与地上的牵牛花,做了某种关联。比如南宋诗人杨万里,在《牵牛花》诗中说“天孙为织碧云裳”,把花比作织女给牛郎织的蓝色衣服。



其实牵牛花原产于热带美洲,至少在晋朝时就已经传入我国了。在中原地区,夏季牵牛花虽然也开花,但要等到入秋,昼夜温差大时,花开得才更多也更为密集,故而古人观赏牵牛,通常选在立秋。南宋名家姜夔《咏牵牛》诗就说:“青花绿叶上疏篱,别有长条竹尾垂。老觉淡妆差有味,满身秋露立多时。”其中就描绘了在立秋后,露水初上的时节,牵牛花的景象。



【立秋】Do What?


如今一到立秋,人们一定会想着要赶快“贴秋膘”,而且以牛羊肉为宜。其实,古时候没有那么多肉可吃,立秋的说法也和现在有所不同。直到明朝时,比较流行的说法依然是立秋要吃“煮饼”,也就是汤面,并且在这个节气还忌讳多吃肉。



由于自夏及秋,暑热尚未完全消退,加上立秋之前往往多雨,古人会担心有“疟痢之疾”,也就是腹泻等疾病。因此直到清朝,北京城里立秋的习俗,并不提倡贴秋膘,而是在立秋前一天,要吃冰镇过的西瓜,蒸茄脯,喝“香薷饮”。茄脯是将嫩茄子切作两半,用盐抹过,半日之后用布裹了挤出水来,再以熟油、好酱、豉汁、糖酒,混上醋腌制,之后蒸食。香薷饮原本是一喂汤药,以叫做“香薷”的植物为主,煎服可治疗腹泻等症,后来渐渐变成了饮品,用香薷煎水,加甘草或者蜂蜜调味。



相比于吃,古时在立秋有一个更加重要的风俗,就是佩戴楸树的叶子。楸树是一种原产于我国的树木,叶片是卵状心形的,因为“楸叶大而早脱”,是最先感知秋意的树木,所以名叫“楸”。在唐宋时,立秋这天,京城满街都在卖楸树叶,妇女儿童争相购买,将叶子剪成花朵的形状,戴在头上。明朝时,江南地区的习俗是,立秋时无论男女,都会佩戴楸树叶,还要把石楠的红叶子剪成花瓣状,插在鬓边。到了清代,北京昌平依然有立秋妇女插戴楸叶的风俗。



不仅仅是佩戴楸树叶,明朝人高濂《遵生八笺》写道,立秋要在太阳未升起之前,采摘楸树叶,熬制成粘稠的膏状,名叫“楸叶膏”,用于涂抹疮口或者溃疡处,效果绝佳。



此外在明清时的永平府,立秋时要把蒺藜挂在门口。蒺藜是种常见的野草,果实有长短不一的尖刺,民间俗称,挂蒺藜可以防止蚊虫入户,而且这一挂,就要挂是阴历七月十五之后,以防中元节时有恶鬼闯入。江西赣州的风俗则是,立秋要制作一条木船,把祭祀鬼神的香烛纸钱放在船上,让木船顺江而下,祈祷平安和丰收。


MetroRadio × 果壳物种日历

联合奉上节气大餐

 Find More in 945 

 往期精彩节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