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把《流感下的北京中年》解读成“一个流感患者的宿命” | 新京报快评

2018-02-13 郑山海 新京报评论

如果将其借题发挥般地解读为“一个流感患者的宿命”,那就有失偏颇更难言专业了。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文 | 郑山海


这两天,流感成了热词。

朋友圈里,自媒体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骤然刷屏,作者忠实记录了一个北京中年人士因一场“流感”而来的困境——在家人遭遇“重症流感”冲击之后,遭遇求医过程的种种无奈和彷徨,还有费尽精力、7位数流动性资产全花光却依旧人财两空的凄凉。文章篇幅很长,文风虽很朴实,叙事虽个人化,却因其经历能触动很多人的共情,引起海量转发。

虽是白描,但这篇文章讲述的患病、看病等体验,确实非常深刻,还用活生生的例子再次给人们展现了,人类及医学在很多疾病面前的脆弱。

但如果将其借题发挥般地解读为“一个流感患者的宿命”,那就有失偏颇更难言专业了。


拿该病例来说,涉事患者在着凉后起病,早期的一些检查还倾向于是一次感冒。是不是流感似乎并不确定,因为文章中提到的几次病毒检查并没有找到确凿的病毒,但肺部感染的进展很快,这属于医疗中的疑难病例。

如果真是流感,该病例里的各个表现也不具有普遍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流感患者只要注意休息、多喝水、及时控制高热等并发症,借助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大多可以痊愈。流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属于不治之症。

只是,任何事物在共性之下,总有个体身上的特性。有些个体在有些时候就可能应对不了病毒的侵犯,有数据显示,我国城市流感死亡率大约是十万分之11至18左右的水平。也就是说,一次流感假如造成上千万人感染,就可能造成数千人死亡。


▲自媒体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截图


所以,流感的凶残一直存在,只不过大多数时候被人们忽略了。而且,上述数据还是在病毒相对稳定的时候,如果病毒在某些时段变异出新的毒株,对人类的伤害就会陡增,在人类历史上就多次发生因为流感导致数千万人死亡的悲惨事件,即便是到了这些年,诸如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病毒,还是常常给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损伤。

好在现代医学虽然拿流感病毒没有直接的治疗手段,但是基本了解了其传播和生存特性,在切断其传播的路径上找到了有效的方法,比如勤洗手、戴口罩,当然还有避免着凉,过度劳累等避免伤害自身抵抗力等措施。

在北京的很多医院,大约人们已经感受到一些变化,到医院看病,医院会提供口罩或者指引他们购买口罩,发热患者被指引到专门的地区就诊。这些变化的背后,则是各地卫生部门定期召集各家医院召开流感防控会议,通报流感的发生情况,转变为重症患者的例数,并由此制定出新的防控要求。有了这些实打实的工作,流感的破坏力虽然还在,但总体上可控。

就在2月12日,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贺胜针对全国流感目前的现状就表示,根据中国流感监测网络数据显示,今年1月以来,在流感样病例监测方面,不论是我国北方省份疫情还是南方省份疫情,都已先后出现下行拐点并呈下降趋势。在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方面,全国各省疫情也都已经降到了较低水平。
    
也就是说,困扰了我国广大地区的冬天流感,像一波汹涌的浪潮,已经开始退潮了。在传统佳节即将来临之际,这个“退潮”显然有助于人们释放内心因为流感带来的压力。可以预计,这波流感在春节来临之际,不大容易大面积打扰人们的生活了。

但这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到防止流感扩散的“战役”当中——以树立良好卫生观念、避免自己感染上流感病毒的方式。


□郑山海(医生)




我们发布了一个“稿事”计划!如何投稿?请“阅读原文”。

编辑:侃人  实习生:嘉木 吴庸   校对:陆爱英

推荐阅读:

我做过十年狱警,陪过多名服刑人员回家过年 | 新京报专栏

西安成国家中心城市:未来是中国第八个城市群的崛起 | 新京报专栏

宠物“赶春运”,其实是个巨大的商机 | 新京报快评

“太平洋大逃杀”案结:不是审判人性,而是区分善恶 | 新京报快评

让部分服刑人员回家探亲不是“法外留情”| 新京报快评


特别提示:留言如入选新京报A03版“微言大义”,请在后台回复您的“真实姓名+银行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