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高校毕业女生密室“扮鬼”,妈妈请不要哭泣 | 新京报快评
这两天,一则“211高校毕业生密室‘扮鬼’妈妈哭了”的消息引发关注。
据媒体报道,在密室“扮演鬼的角色”一段时间后,这位名为“Seven”的211高校毕业生告诉了妈妈自己在做什么。当把在密室的工作照发过去后,电话那头妈妈哭了,她一直期待女儿有一个“正经”工作,原本也以为女儿在上海是光鲜亮丽的。
得知女儿在密室“扮鬼”,妈妈哭了。而对于211高校毕业生去密室“扮鬼”的行为,不少网友也感慨学历贬值。但这种想法显然还是“正经就业观”“面子就业观”那一套老调调:家长希望孩子的就业是有保障的签约就业,最好是进体制内的单位,找份“正经工作”。
但在新业态不断出现的当下,再用传统就业观念审视年轻人的就业选择,其实就有些刻舟求剑、教条主义了,不但会局限学生的选择,也会影响新业态的健康发展。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就在几年前,不少人还对灵活就业有偏见,质疑这不是有保障的正规就业。比如,大学毕业生送外卖,就曾被认为是不正经就业。而随着近年来灵活就业现象增多,对类似就业选择的偏见就有所减少。
此前,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慢就业”“Gap year(间隔年)”,也曾被认为不符合常规期待。但是,在间隔年中,大学毕业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多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多一些对社会的了解,没有急着就业,其实也并非坏事。
就如这名女生,她在间隔的几个月时间中,“歪打正着”去体验了一下密室游戏行业。这是她之前所不曾接触的领域,这段经历对她进一步认识社会、认识自己以及职业都不无裨益。
令人遗憾的是,部分社会公众看待这样的职业体验,以及一些新业态职业,还戴着有色眼镜。就如这位女生的妈妈,在得知女儿“扮鬼”后,流下眼泪。在她眼里,这就是“不光彩”的工作,是“被逼无奈”才选择的职业。
可是,在密室“扮鬼”,不就是做演员吗?这不过是把舞台搬到了密室,在工作中增加一些娱乐互动而已。
有人会说,这是“扮鬼”逗别人乐,就如扮小丑让人开心一样。这是把这些工作视为服务他人的低档工作的老思想。进一步说,在密室“扮鬼”,与在迪士尼扮演公仔,没有本质的不同,如果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些职业,都会觉得不光鲜。
以这种心态去从事这些职业,就难以有职业成就感,不但影响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也影响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密室游戏、剧本杀等新业态兴起,这些新业态属于合法行业,进入这些新业态的从业者,也应该得到尊重。
况且,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22年已经达到59.6%,这要求必须转变大学毕业生就得去从事“光鲜职业”的陈旧观念。另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未来的职业形态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会出现很多新业态。对待这些新职业及其从业者,公众显然也要及时改变观念。
总之,高等教育普及化与新业态发展的双向奔赴,需要更新教育观与人才观,破除“面子就业”与“正经就业”僵化思维。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