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让10元快剪店跟“托尼老师”各得其所 | 新京报快评

刘远举 新京报评论 2024-05-01


参差多态,是一个正常市场该有的样子。

▲贵州贵阳市某社区一家理发店里,理发师在为一名小朋友理发。图/新华社
 | 刘远举


快过年了,新年新气象,很多人会理个发。据中新财经报道,不少近日走进理发店的人发现,剪发价格又涨了。如有北京的消费者就表示,最近一次理发花了99元,还是优惠价,而之前远没这么贵。
这其实不是北京独有的现象,在杭州,也有消费者发现,这几年自己熟悉的理发师收费一路上涨,从180元涨到380元,每年仅剪发就要花费上千元,“托尼(Tony)老师用不起了”。
由中国商业联合会等联合发布的《2020中国生活美容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以来美发的客单价略有提高,2020年女性平均客单价为137元/单,男性平均客单价为95元/单。
另据市场机构统计,2021年,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美容美发门店平均客单价较高,分别为263.1元/位和260元/位。要找“托尼老师”理发,自然更贵了。
那么,平平常常的洗剪吹,为什么会从曾经的几块钱,变成一二十块,再变成大几十,甚至上百上千的?
闹市区的高昂房租,ins风格的装修,精致的小食,精益求精的服务,都是理发店高成本的直接原因。但其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市场需求。
理发,本身也是一个圈层认同型消费。作为供给方的理发店,尤其是有“托尼老师”主理的连锁理发店,一直在把理发等相关消费作为生活方式宣扬。而所谓身体发肤,在消费社会中也有着天然的圈层定位,人们也愿意为此付费。
与小区门口的10元快剪不同,去找“托尼老师”理发,花了1000元,就很有可能会发发朋友圈、晒晒效果图,下意识寻求圈层认同。久而久之,理发就从日常消费,成为寻求自身定位的一种社交方式。
但现实里的不少消费,其实都是给自己看、自己感受的,也是自我定位的。比如理发这件事,就跟买真假难辨的高仿包包外显身份不一样,理发花了多少钱,其实很难看出来,对男性更是如此。
到底选择去背街小巷10元快剪,还是到连锁店相约“托尼老师”,要过的只是自己那一关。贵与不贵,也因人而异,跟消费主义关系不大。
十来块、二十块钱的理发店,其实仍大量存在。只不过,一般都不是在城市CBD、商业中心的连锁店,而是开在背街小巷、居民区中的小理发店,消费人群也很固定。
即便对女性来说,价廉物美的理发、烫发的小店也不少,只是因为低调,这样的理发店,在市场感知中并不主流。
随着更有性价比的消费成为潮流,这些理发小店的市场能见度被显现出来,也将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人们涌入10元快剪店,同样的洗剪吹,却有不一样的快速、便宜。这就是所谓的“不是托尼老师用不起,而是快剪店更有性价比”。
媒体报道说的“进快剪店成为男士间心照不宣的秘密”,则描绘了放弃“托尼老师”这种标示着圈层消费带来的不适感。
当越来越多的人们都不再把理发当作自我身份确认后,这种不适感很快就会消失,整个理发行业的市场定位、价格结构,甚至是服务水平,也会随之改变。
经过这样的发展、沉淀和细分之后,市场上的10元快剪店跟“托尼老师”都将各安其位、各得其所。
人们需要10元快剪店,但“托尼老师”也可以有。如此参差多态,不仅是幸福的本源,也是一个正常市场该有的样子,市场也将因此而繁荣。
撰稿 / 刘远举(专栏作家)编辑 / 何睿校对 / 李立军
推荐阅读:


禁养烈犬伤人犬主担全责,标示更醒目司法红线 | 新京报快评
大包小包存地铁,让“特种兵式”旅游更便利 | 新京报快评
坚持小学“零起点”入学,幼小衔接才不会卷 | 新京报快评
脑机接口来了,最重要的是安全 | 新京报专栏
减肥博主“经验帖”为何成了“韭菜收割机”| 新京报快评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