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辞职回村种地,该怎么书写田间地头新故事? | 新京报快评
年轻人开始流行辞职回村种地了?
日前,有媒体采访了几位辞职去村里种地的年轻人,有航空安全员,也有编导,在经历多年的城市生活之后,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回村种地。这一报道,也引发了舆论关注。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近些年,已有不少年轻人选择去当“新农人”。一些年轻人和城市化方向背道而行,选择到乡村去成就事业,当然是个好现象,这至少意味着年轻人的人生路径上多了一个选择,而不是只能在写字楼里“内卷”。
而且,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今天的农村已经不再是以前那种带有苦情的角色。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交通条件的便利,农村也已经日渐成为创业热土。
《“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也提出,到2025年,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将超过1500万人。如今的年轻人回村,不是一种简单的“种地”,而是带着新的理念和技术,去开拓事业。他们回归农村,却也在创造一个新的农村。
就像媒体采访里的案例,回村的年轻人们,不仅尝试精细化种植,也在尝试社交媒体运营。这一切,并没有和城市空间、现代生活切割。也因为这些年轻人,农村可以被纳入一个更大的现代体系之中,农村也在拓展出更多的可能性。
其实,仔细看看,不只是年轻人辞职回村种地收获了关注,就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里,县域旅游也火了。一些县城的旅游指标,跑赢了全国大盘,下沉市场增速高于一二线市场。
或许,这二者也有某种共通之处——县城、乡镇正在被重新发现,乡村平静自然的生活空间和内心状态,正在捕获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归园田居”这种千百年来的情结,再度引发了共鸣。
当然,也正如旅游终究是生活里的一站,长期的乡镇生活并不适合所有人。相比资源聚集、高度分工的城市,乡村的容纳能力和岗位丰富度终究还是有限的。
从这个角度说,舆论对“年轻人辞职种地”也无需盲目美化,更不必过度渲染小布尔乔亚对田园生活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想象。就好像,不少取材乡村的短视频,最后却难逃摆拍的审视,一种流行叙事里的乡村,和真实的乡村生活,并不能完全匹配。
这么说,倒不是要给向往乡村的年轻人泼冷水,而是年轻人在做职业选择之前,应当清楚乡村生活并非只有诗情画意,需要有更细致的调研和更成熟的考虑,而不是过于草率,更不能盲目跟风。
对有志于回村发展的年轻人,社会也不妨主动提供一些帮助。全国人大代表、新农人之一魏巧,就曾提出“关于实施新农人支持计划支撑农业强国的建议”,建议为符合条件的新农人提供导师辅导、培训机会、就业补贴以及政策支持。这一建议,也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为了重点督办建议之一。
这就不失为一个思路。相关部门不妨组织更多的新农人培训和扶持,让有意向的年轻人可以更有效地接触到相关信息,也能更早地校准个人目标和乡村发展的交汇点,更清晰、全面地审视并制定人生规划。
希望这些辞职回村种地的年轻人都能如愿收获,也希望乡村可以和更多人生志向、兴趣意愿、知识结构相匹配的年轻人相遇,给田间地头留下新的故事。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张彦君
教育博主指挥“砸玩具”,“高压式教育”误人子弟 |新京报快评
韩国“第一夫人”收名牌包被查,尹锡悦也摊上了“青瓦台诅咒”?| 京酿馆
欢迎投稿: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