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开了15年的药”,斩断以药骗保产业链 | 新京报快评
男子3个月用医保买了15年的药,转手倒卖给药贩子;以王某为首的诈骗团伙,利用他人医保卡分批次、分剂量配取药品,案发时被查处近30吨药品……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日,记者调查发现,医保骗保呈现出新特点,一条由“职业开药人”、药贩子、药店、诊所勾连起来的“回流药”黑色产业链正侵蚀着国家医保基金。
3个月买了15年的药,仅一个团伙就查处药品近30吨,这些令人咋舌的数据,不仅意味着医保药流失的窟窿巨大,而且骗保案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
不仅如此,医保药转手成为“回流药”,脱离正规流通环节和监管环节后,有的直接存在潮湿发霉的地下室;有些无视避光、冷藏等要求,随意堆放;有些已临近保质期,仍被倒卖流入市场,隐患重重。
但在一些人看来,收购和贩卖医保药却是一门“好生意”,甚至招来众多“创业者”,形成了黑色产业链,亟须针对性治理。
此前,骗保主要经由假病人、假票据等诊疗行为来实施。倒药虽然也是骗保手段之一,但与经由医疗行为骗保相比,则处于次要位置,数量要少得多。
如今,倒药骗保数量明显增多,并呈现向社会广泛渗透和职业化等特点,尤其是这类骗保案多发势头和带来的药品质量风险等,均需引起高度重视。
随着当前患者报销范围越来越大,报销比例也越来越高,如果监管不严,则会给骗保留下巨大的操作空间。比如,一些市面上100元的药品经过医保报销后,参保人员只需自费20元,这中间有80元左右的巨大价差。
特别是,工伤患者、部分特慢病患者等,其药品自付比例微乎其微,不少药品甚至可免费获取,倒药所获几乎全是利润。此外,职工医保门诊改革让参保者在门诊开药可获得统筹报销的待遇,但也为倒卖“回流药”新增一个大渠道。
还要看到,其中很多涉案参保人员将自身弱者的身份当作伪装网,再加上部分参保者的骗保金额不大,因此执法监督既不能弱者不罚,也不能小案不查。如此才能提升打击的震慑力,消除侥幸心理。
现实里,患者频繁到多家医疗机构开药是一个监督难点,这就需要特别注重更新监督手段。
比如,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报销比例更大,有患者经常往返于辖区内各乡镇卫生院开药,却能做到长期无人觉察。这就是钻了医疗机构信息不通的空子。因此,只有加速推进医疗信息互通互联,搭建好医保智能监管平台,才能补齐类似短板。
而且,医保福利越好,骗保逐利的空间越大,这也要求要将预防骗保作为相关医改的重要举措之一。
比如,通过药品电子监管码,可以了解药品的生产与销售路径等信息,普及药品电子监管码并让民众普遍会用,利于民众快速识别“回流药”,这类治理手段也应该加快开发和应用进度。
与此同时,也要针对关键患者强化管理与服务。比如,部分慢性病患者尤其是重病患者容易“久病成药贩”,如能通过慢性病管理给予这类患者更多关爱,让他们开药有计划、用药有指导,他们变成药贩子的可能性就会大幅降低。
打击骗保既是一项长期工作,也要有阶段性重点。在降低患者药费负担、扩大医保药品目录等成为医改重点内容的背景下,尤其需要警惕医保药品成为骗保的重要载体。
倘若不将这些医保“蛀虫”的嚣张气焰迅速打下去,类似骗保行为势必越来越猖獗。而及时斩断“回流药”黑色产业链,既是出于维护医保基金安全和患者利益的需要,也是确保相关医改能够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撰稿 / 罗志华(医务工作者)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卢茜
“看看怎么了”,男孩偷窥女厕家长不该护犊子 | 新京报快评
99元帮业主带5天娃,物业怎么就“卷起来”了 | 新京报快评
39.9元月饼误标1元卖出,商家不发货合法吗?| 新京报快评
草原韭菜花能不能采,要看什么情形 | 新京报快评
欢迎投稿: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