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多一天捞1吨死鱼”,真的别再盲目“放生”了 | 新京报专栏

宋金波 新京报评论
2024-10-31

真正的善意应当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的追随与冲动。

▲资料图:俯瞰苏州河华政段水域。图/新华社

 宋金波

据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微信公众号“话匣子”报道,苏州河42公里岸线贯通后,深受市民喜爱,也由此吸引了不少人专程到这里放生。


对此,当地多个部门去年曾专门联合发文规范公共水域放生活动,然而,据上海媒体报道,即便如此,无序放生现象依旧存在。苏州河多次因大量死鱼登上社交平台热搜榜单,今年还曾创下1天捞出1吨死鱼的“新纪录”。当地媒体的报道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无序放生可能导致生物入侵


在我国,放生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希望通过放生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或者作为一种“赎罪”的方式,以此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久而久之,放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社会习俗,在某些地区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在现实中,当看到周围的亲朋好友都在参与这样的活动时,许多人自然而然地也会加入其中,哪怕其本身对此并没有太强烈的认同。此外,一些组织或团体举办的放生活动,更是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无形中助长了这种风气。


放生的初衷虽好,但如果缺乏科学依据和合理的规划,也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生物入侵。近年来,鳄雀鳝、巴西龟、美国白蛾等外来物种在我国多地被发现,这些物种往往由于人们盲目放生而进入自然环境。2022年,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抽干湖水围捕鳄雀鳝的消息就曾引发广泛关注。


根据农业农村部部署的第二轮“长江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从2017年至2021年期间,长江流域共采集到鱼类323种,其中外来种达到了30种。这些外来鱼类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人们无序放生的结果。这些外来鱼类不仅可能携带病原体,还可能与本地物种竞争食物和栖息地,进而影响本地鱼类的生存。


除此之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很多被放生的动物由于不适应新环境而大量死亡。未经科学评估的放生行为不仅对放生的鱼类自身造成了伤害,还严重污染了河水,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了威胁。死鱼腐烂后会释放氨氮等有害物质,导致水质恶化,进而影响到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可以说,每一次无序放生的背后,都隐藏着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威胁。


隐蔽放生加剧监管难度


面对这一难题,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也意识到了其紧迫性,并试图通过加强执法力度来规范放生行为。不过,放生行为本身跨越多个行政部门的管辖范围,可能涉及水域、陆地等多种自然环境,要求环保、市容城管、农业、园林、林草等多个职能部门协同合作。


在实际操作中,不同部门之间可能存在职责划分不明确、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比如,环保部门负责水体污染监控,但具体的放生行为监管却可能落在城管或农业部门头上,这种跨部门协作的缺失使得管理变得更加复杂。


此外,放生行为的随机性和隐蔽性也给行政管理带来了挑战。从既往的报道看,许多放生活动都是临时起意,地点选择灵活多样,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监控。再加上部分放生者为了逃避法律责任,选择在夜间或偏远地区进行放生,更加剧了监管难度。


因此,单靠增强行政执法力度不一定能达到令行禁止的预期效果。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更加综合的治理策略。


考虑到无序放生深受社会风俗等的影响,并且存在明显的从众心理,简单的行政处罚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观念,反而可能导致对立情绪的产生。因此,行政管理需要更加注重柔性治理,在强化法律监管的同时,还需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等的积极宣教作用。


正如古语所言:“行善论心不论迹,行恶论迹不论心。”放生者或许有着行善的初衷,但若不注重方法,则不应执着于形式;而无序放生造成的环境破坏则是实实在在的恶果,无论其动机如何高尚,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就此去看,要想避免“好心办坏事”,既要尊重科学规律,普及相关常识,又要兼顾民众的善良愿望,引导他们以更加理智的方式表达善意。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


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用实际行动去证明。毕竟,真正的善意应当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而不是盲目追随与冲动。


撰稿 / 宋金波(专栏作家)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刘越


推荐阅读:花2万元就能挂靠,学籍不该成为牟利工具 | 新京报快评
这一次英国相中了爱沙尼亚监狱资源 | 京酿馆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最大限度开放市场 | 新京报社论

黑悟空遭“第八十二难”,谁来“降妖除魔” | 新京报快评

牛约堡成“脏乱堡”,怪消费者“过度夸张”?| 新京报快评


欢迎投稿: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京报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