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养老专业本科生被“抢聘”,为择业带来什么启发 | 新京报快评
文 | 公羽
今年,首届养老专业本科生毕业,被众多养老机构“抢聘”。
据《工人日报》报道,在今年毕业季山东女子学院举办的一场就业双选会上,35家养老机构及企业为该校64名养老服务管理本科应届毕业生提供了养老管家、社工专员等400余个工作岗位。像这样岗位数量远多于毕业生数量的情况,同样也出现在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举办的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专场就业实习招聘会中。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1179万人,就业市场岗位竞争空前激烈。一边是严峻求职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暂缓就业,一边是特定领域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出现企业“抢聘”的情况,其中的反差,或许能给社会带来新的认识。
近年来,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脚步明显加快,一些新兴行业和领域内涌现出大量发展机会,但过往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提供的支持却十分有限。
以养老产业为例,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规模在600万以上,但目前从业人员只有50多万人,如此庞大的人才缺口,也让一些苦于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无法吸引优质生源的地方高校看到了求新求变的契机。
2019年10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鼓励引导普通本科高校设置家政学、老年医学等养老相关专业。一年后,山东女子学院和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并于当年招生的本科院校。
敏锐的嗅觉和果断的行动也让先行试水的高校尝到了“甜头”。山东女子学院养老服务管理专业今年本科招生160人,比去年增加40人,录取分数线也在更多考生与家长的认同下逐年走高。
除个别学生出国深造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相关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都将进入养老行业工作,而“对口就业”本身,就是对高校育人成果的一种肯定。
除了高校优化专业设置和育人方案、为社会输送对口的紧缺型人才外,社会上一些陈旧的、片面的择业观念也该适时改一改了。
比如,总有一些声音认为,与养老相关的岗位就是照顾老年人起居之类的“脏活”“粗活”,技术含量不高。这种职业滤镜给年轻人求职时制造了额外的心理负担,以至于高学历的人不愿意入行、待遇优渥的岗位没人来,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事实上,养老服务管理涉及的领域众多,并且急需有经验、会管理、懂技术、高素养的高级人才来推动潜在市场规范化、产业化。在一些高校的相关专业中,除了护理学之外,管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和能力都被纳入了教学培养方案。在具体的就业方向上,无论是活动策划、项目研发,还是运营推广,学生都有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可以预见,随着社会认知转变、相关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以及行业薪酬稳步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带着蓬勃朝气进入养老行业,既能实现个人职业发展,又能帮国家和社会解决转型中的棘手难题。
这些年,志愿填报和择业的焦虑在部分学生和家长之间长期弥散,往往听从别人的判断跟风追求眼下的热门专业,这也导致一批又一批的学子在毕业时依然扎堆在同一条赛道上“内卷”,陷入迷茫与自我怀疑。
其实,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多向未来看一看,像养老这样契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朝阳产业,或许能提供更开阔的、施展人生抱负的空间。
撰稿 / 公羽(学者)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刘越
制造业外资准入限制“清零”,最大限度开放市场 | 新京报社论
欢迎投稿: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点击下方公号名片,阅读更多精彩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