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读经典征文获奖作品 | 走进你的世界

gzhubusiness 2022-05-15

一等奖

走进你的世界

——我读《安娜·卡列尼娜》

人力资源管理172 梁颖欣

《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一百多年了。随着岁月的流逝和风云的变换,这部出自巨匠列夫·托尔斯泰之手的艺术杰作,不但没有减色,反而显得更加瑰丽。少年时候的我初览此书,只觉晦涩,觉得我与此书所表达的信仰不一致,招致了不理解;如今我再读顿觉恍然,与其说是年龄增长带来的理解,毋宁说是我走进了书中人物的世界,尝试跟作者对话。如果可以,我想带你走进托尔斯泰的世界,以己之心,度他人之境。

《安娜·卡列尼娜》写于1873-1877年,涉及的主要是俄国七十年代的事,它反映的正是当前的生活。十九世纪后半期的沙皇俄国,当时正值农奴制改革,整个社会处于由古老、守旧的封建社会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转变的特殊时期。社会一切旧有联系的松弛引起了一切因袭观念的动摇。托尔斯泰的世界是广大的,他用了六年的时间,六次重写这本书。他随着社会现状变化所引起的每一次的思想转变,都体现在了书中人物命运脉搏的跳动上。作为俄国彼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作家,托尔斯泰笔下的每个人物都带着鲜明的性格特点和人生遭遇,走进他们的世界后,我想我们会获得更多。


构成小说的是安娜和列文两条平行的线索。这两条线索看似没有表面上的联系,但实际上,用托尔斯泰的话来说,就是“圆拱衔接得令人觉察不出哪儿是拱顶”,小说的结构不依赖情节或人物的关系交往,而是依赖“内在的联系”。这“内在的联系”,其一是家庭的主题,另一是作者对事物的独特态度的一致性。

安娜是作者笔下的一个以悲剧结尾的人物。她面对着当时整个彼得堡上流社会。这个贵族资产阶级的上层社会,在这里,新的资产阶级思想所带来的社交公开给勾引和通奸开拓了方便的途径,而旧的封建阶级所残留的礼法大防又迫使他们蒙上薄薄的面纱。安娜在看见渥伦斯基的第一眼就忘不了他的深情,但她是矛盾的。在彼得堡,她有比她年长二十岁的丈夫——卡列宁,以及一个八岁的孩子。这段婚姻不是基于爱情,而是出于家长之命,是宗法制社会的传统。当安娜走出决定性的一步,同渥伦斯基结合时,托尔斯泰曾用泼辣的笔墨来描写她的矛盾心情。“这里有一个生命旺盛的女人久久压抑的强烈感情的满足,有一个贞淑的妇女冲决礼法堤防而未免内疚的羞耻心,有一个善良的妻子因不忠实于丈夫而问心不安的负罪感。”这里鲜明的现实主义也正预示着安娜的悲惨结局——无论她作出什么选择,她的结局都终将走向不幸。卡列宁作为彼得堡的显赫官僚,他的生活被功名淹没,思想保守,害怕变动。而渥伦斯基一直试图找寻平衡——他试图平衡自己和安娜的关系,和社交界的关系,他既想建功立业,又想享受爱情。安娜抛弃自己所有的一切,包括名誉、地位、家庭以至心爱的孩子,来换取他的爱,而他的爱却已逐渐冷却,被厌烦代替了,到最后,爱情变成了憎恨,而这也给了安娜最后一击。

安娜给自己的归宿是卧轨。托尔斯泰用照应的写作手法让这一幕显得戏剧化了。安娜于火车站初见渥伦斯基时,亲眼目睹卧轨自杀之人的惨状,彼时她说了一句“我感觉到不妙”,而在经历了周遭的折磨之后,她也选择了这一方式结束痛苦。爱能让人生,也能让人死。安娜赋予爱情太多的意义,让爱情成为了她死亡的推手。除却爱情,逼迫她离开的有卡列宁,有渥伦斯基,更深层的是整个上流社会。

列文是书中一个个性及其鲜明的人物,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作者对“我是谁”的思考。出身于外省,他是一个贵族地主。在他口中的“乡下”,有他赋予了诗意的劳动,也有他给予了一定程度同情的农民。列文否定资本主义的发展,幻想阶级调和,要回到宗法社会,这些思想或理想是唯心主义的,违反历史前进运动的,因而注定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归于破灭。他对人生意义的怀疑贯穿此书,从对社会的探索、到思想伦理的思考,他一直在问自己,也在问这个社会。难以找到答案的他甚至尝试过自杀。最后,他从农民费多尔那里获得启示,“为了灵魂而活着”。他有了他所爱慕的人——吉蒂,并且与她组建了家庭,育下了女儿。列文开始参与这个社会,尽管很慢,但幸好他没有变成一个偏执的人。与安娜这一线索相比,带有列文的情节都显得具有哲学的意义了。列文在思考,列文也在回答。我认为列文的结局是令人感觉乐观的,原因在于,面对世界对他的不理解,他依旧坚毅地、顽强地对抗着整个世界。

就像《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所写:“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从始至终的基调是上升的,而列文却相反。安娜的不幸与列文的幸运形成了对比。

诚然,书中的时代与现时代存在着差异,书中所传递出来的信仰与我们的价值观也不一致。《安娜·卡列尼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就是因为它跨越了时代和观念的差距,用几个人的命运勾勒出主题:对人生的认识,对真的追寻。如何在获得与失去间进行衡量,选择是我们一生要学习的动词;如何在社会与自我中安放合适的态度,让社会与自我互相理解。这是我反复阅读《安娜·卡列尼娜》所得出的体悟,与您分享。

能为我钟爱的一本书写下我的思悟,我深觉庆幸。与其说这是我对《安娜·卡列尼娜》的读后感,毋宁说这是我与列夫·托尔斯泰厚实的文字的一种相遇,与安娜、列文等虚拟却又似真实存在的人物的触碰。《安娜·卡列尼娜》这经典之著,我定会一读再读。



点击查看最近文章:

研读经典征文获奖作品 | 吾独钟意这反套路的“浮生”

研读经典征文获奖作品 | 昔日三国血雨搅动当代风云

研读经典征文获奖作品 | 最是“天真”李太白

研读经典征文获奖作品 | 慎众也是慎重

哈工大访学分享会 | 踏入第二校园,分享所见所想

研读经典征文获奖作品 | 十月十九日念鲁迅随笔

研读经典征文获奖作品 | 谈《骆驼祥子》

研读经典征文获奖作品 | 最美的爱情


编辑:刘梦蝶

工商管理学院新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