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南大读英语,收获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活!

南大招生小蓝鲸 南大招生小蓝鲸 2023-02-25

他,成绩优异

斩获多项奖学金和荣誉称号

他,乐于奉献

志愿服务、朋辈导师

在助人和奉献中传递爱心、收获感动

他,全面发展

交流交换、团学工作、社会实践

多元尝试、样样出色

 

他是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8级英语系本科生

蒋博放

让我们一起走近他

听听他与英语、与南大的精彩故事



蒋博放,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2018级英语系学生,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保送生,现已保送至北京大学燕京学堂攻读硕士学位。曾赴英国利兹大学交换学习。获得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三好学生、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南京大学优秀共青团员、南京大学优秀学生、南京大学十佳志愿者、南京大学社会实践优秀学生、外国语学院优秀共青团干部、江苏省第十一届大学生知识竞赛二等奖等奖项和荣誉称号。曾担任外国语学院18级英语系团支书、外国语学院20级朋辈导师、外国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现任第六期南京大学“青马工程”学员、校团委社会实践部副部长。


“南京大学的气质最吸引我”

谈及保送时选择南京大学的原因,蒋博放用两个词来概括,“机缘巧合”“心之所向”,了解到南京大学是“机缘巧合”,而了解之后油然而生的“心之所向”则使他更加坚定了报考南京大学的决心。他从校训开始了解南大,“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所承载的是踏实务实、严谨认真的气质,这深深吸引着高中时的蒋博放。除此之外,南京大学悠久的办学历史、“三三制”的培养模式、开放的辅修政策、“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目标、外国语学院厚重的历史积淀和雄厚的学术实力,以及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人文环境等,都使得他在更进一步的了解中不断确定“南京大学就是我心之所向”


虽然已经过去四年之久,但是蒋博放来到南大参加校考的经历还历历在目。在面试时,外院老师对待面试学生包容与温和的态度化解了他的紧张;从早面试到晚,老师们始终保持着的高水平的面试状态、对每一位学生都认真负责,也让他深感敬佩。



“学最硬核的课,感受最浓的师生情”


如愿来到南大后,蒋博放抓住每一门课所提供的机会和资源不断汲取新知。在英语系开设的众多优质课程中,除了《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广受欢迎的课程,他最喜欢的还要属《中国思想经典》《西方思想经典》。虽然这两门课程很“硬核”,阅读任务较重,但是学下来收获也最大。




全英文授课的《中国思想经典》,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经典著作以及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讲起,一直延续到对宋明理学、儒学与当代世界等的介绍,清晰梳理了中国思想史发展脉络,引导他将中国思想文化置于当代中国及世界新语境中,对中国思想经典的当代价值进行深入思考,也极大的提升了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西方思想经典》则从柏拉图、苏格拉底,讲到圣奥古斯丁、阿奎纳,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讲到近代西方人文、自然科学的开创,从弗洛伊德、波伏娃、萨特讲到巴特勒、布鲁诺·拉图尔等,覆盖面非常广


谈及这两门课的影响时,蒋博放说道,“在这两门课的学习过程中,英语系的同学得以建立起对中国和西方社会文化、宗教、科学、哲学等领域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加深对英美人文精神脉络总体把握的同时,这两门课也帮助我们从文化对比的视角看待东西方传统,对我们青年一代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很多启发。”



大二上学期,蒋博放还赴英国利兹大学参与了交换学习,在“行万里路”中锻炼本领、开拓眼界。他说道,在异国他乡学习之余,最让他兴奋的就是在大学校园、咖啡厅、青年旅舍、火车站等场所和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交流。一次次跨越文化的深入沟通,让他看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也让他感知不同文化交流碰撞中“和而不同”的奇妙体验。


回国后,他又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了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朱叶秋老师指导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中国文化传播研究”,在老师的帮助下带领队员完成一份校级优秀实践报告《中国文化传播研究——以英美报刊为例》的撰写;参加南京大学与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合作的实习项目,完成了联合国相关英文网站的中文翻译工作。这些经历让蒋博放逐步明确了自己“架起中西方友好交流理解的桥梁”,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理想与目标



在英语系度过的几年里,除了专业学习外,让蒋博放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外院浓浓的师生情。他回忆到,外院的每一位老师都十分可亲又可敬,课堂上会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在与大家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获取新知。课堂外,无论是课间还是平时,线上还是线下,很多老师和同学们都是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好朋友。


令他印象十分深刻的是英语系的杨金才教授,“杨老师不仅学术成果非常丰硕,也十分关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几乎能记起我们所有人的名字。除了课上的‘言传’,杨老师也通过润物无声的‘身教’勉励着学生们刻苦努力,不断进步和成长。平时大家无论什么时候去院楼,杨老师基本上都在;无论有什么事情去找他,他都十分乐意给学生们建议和帮助;只要是杨老师的课,我们本科生的课程论文大部分都是他自己批改,他关心、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蒋博放说,“除了杨老师,南大外院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位辅导员其实都是‘典型外院老师’,不仅是同学们学术上的引路人,更是亲切的‘大先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外院‘后浪’奔涌向前。”


“全面发展,解锁大学生活不同可能”

除了专业课之外,南大开设的各种各样的通识课、公选课、各个领域的专家讲座,以及不设限的跨专业选修课也充实着蒋博放的课表,让他在不同的专业中收获新知。文学、电影理论、当代西方人文精神概论、求职技巧、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地理学等等,都帮助他逐渐成长为“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课余时间,蒋博放还会参与团学工作、各类实践活动、志愿活动等。在外院青协、校团委社会实践部的工作中,他遇到了来自各个年级、各个院系专业的优秀“团学人”,在与大家沟通合作、共同努力服务好南大同学的过程中,蒋博放也不断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而在团学工作中所收获的成就感,也给他带来正向的反馈和激励,敦促着他接续努力。


248个小时的志愿时长、“南京大学十佳志愿者”的荣誉称号都见证着蒋博放在志愿活动中的忙碌身影。志愿活动对他来说,是奉献社会的宝贵体验,也是帮助自己获得正能量、告别emo的绝佳机会。在“金陵中学英语角”的志愿活动中,蒋博放听着小朋友们讲述自己的梦想,和他们用英语聊天,总是能被小朋友们的青春和活力所感染,疲惫和焦虑也随之一扫而空。



蒋博放说,外国语学院的党委、团委老师为同学们在学术之外开辟了另一种可能。在外院党委、团委的领导和辅导员董之瑶老师的耐心指导帮助下,他和几位外院青协副会长带领一届充满热情与爱心的青协部员,与南京大学对口帮扶的云南省双柏县双柏一中、妥甸中学,以及金陵中学、南大和园社区等紧密合作,通过线上线下开展了5个面向南大及外院同学们的长期志愿服务项目。“能借助外院青协的平台,以自己力所能及之力,让学校里的同学们走出校园,利用所学为社会做一些贡献,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是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专业学习、团学工作、志愿活动,生活再忙碌,蒋博放也会坚持每天抽出时间去操场跑步,这也是他给自己减压的“小妙招”。在跑步的过程中,压力、烦恼和困惑就好像被丢在了脑后,跑完后再用清醒的头脑和饱满的状态面对学习与学生工作,效率也更高了。


“接过讲好中国故事的接力棒”


大学四年一直保持着优异成绩的蒋博放现已顺利推免至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之后将致力于传播学、社会学与中国汉语言文学文化的学科交叉研究,希望通过发掘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和文化资源,为中华文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为“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为理解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提供跨文化的视野和理论上的视角与解释。


这样的选择与他在南大的许多经历都有着密切联系。利兹大学的交流经历让他对跨文化交流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让他从微观视角感受到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广阔空间;外国语学院组织的“中国文化传播研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的翻译实习,给予他阅读大量国内外新闻材料和分析报道的机会,也让他更加深刻的理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重要性;阅读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则激发了他“想做和前辈一样的事”的想法和决心。


目前,蒋博放也在和部分南大外院的同学们一起,参加南京大学外语规范与应用研究中心主导的“公共空间信息外文译写与对外传播”项目,进行公共空间外文译写规范化调研工作。“从境外交换到参加各种项目,其实南大和外院给我们每个同学都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会,让我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自己,发掘自己的兴趣”,蒋博放说。



最后,蒋博放学长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希望学弟学妹们都能抓住机会,多多尝试,既心怀国之大者,也做自己所爱之事。”


- 推荐阅读 -


在南大法语系,在我的乐园里……


不只是语言?

看外院日语系学姐如何成长为“六边形”南大人!


热爱语言、热衷实践、文理复合发展……

在南大读朝鲜语的她眼里有光!



采访 | 张清扬

文字 | 张清扬

封面 | 刀春园

美编 | 栗思淇

责编 | 潘筱楠、王梓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