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语言作“桥”,带队云科考——南大德语系学姐的旅程别样精彩!

南大招生小蓝鲸 南大招生小蓝鲸 2023-02-25


勤勤恳恳,不言放弃

三年实践,一路生花

她严于律己,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她温柔坚定,寻找外语人的真谛

她披荆斩棘,散发属于自己的光芒

今天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南京大学2019级德语系本科生

刘丽蘅的故事



刘丽蘅,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19级德语系本科生,毕业于江苏省震泽中学。曾任招生宣传志愿者协会苏州理事长、德语俱乐部部长、德语系团支书、就业中心学生助理。现赴德国弗莱堡大学交换,并于交换期间获德国BWS奖学金。是“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国际云科考学生负责人,团队获评2021年第七届寻找全国大学生百强暑期实践团队活动全国优秀实践团队。曾获国家奖学金、海国一等奖学金,荣获2021年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工作者、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金榜题名,尽如人意


刘丽蘅高中毕业于江苏省震泽中学,进入南大对于刘丽蘅来说几乎是一种水到渠成。震泽中学的南大校友资源十分丰富,通过他们的宣讲,刘丽蘅感到南大与震中有许多相似之处:校训中同样有“诚朴”二字,同样有苏式建筑粉墙黛瓦,同样注重天文仰望星空……因此高考391分的她并没有做过多的纠结,便选择了南大。


然而在专业的选择上她却有些迷茫。出于现实的考虑,她的第一志愿并不是外国语言文学。不过,高中英语很好的她有一种预感,以后或许会做和语言有关的事情。经过报志愿之前的筛选环节,刘丽蘅的专业意向只剩下德语和英语,她的父母认为英语更适合她。然而填志愿的当天,她先斩后奏,在落笔的瞬间将英语改成了德语志愿。这么做一是因为刘丽蘅觉得自己对英语学习基本上已经掌握了规律,可以通过自学的方式继续学习;二是德语区虽然相对较小,但是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力比较大,很多德国企业在中国也有分公司。最终,刘丽蘅成功走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南大德语系。



深自砥砺,心属南大


从高中进入大学,刘丽蘅并没有迷失自我。在专业学习中,她保持了高中的习惯:预习、上课、复习,大一的时候还常常晨读。专业课的老师曾对她说过,“以前在鼓楼校区的时候,每个外语生都有一棵小树,每天在树下晨读”,这句话深深地影响着她。


这种良好的朗读习惯也要归功于融洽的宿舍氛围,她的舍友都是外语生,大家互相理解,经常在晚上拿出将近40分钟的时间做大声的朗读。她认为对于外语生,大学更像是高中的延续,专业课要求能定下心、沉住气,下狠功夫,去深挖一口井,就如同高中不断地刷题、纠错、积累经验。



除了在专业课程上下功夫之外,刘丽蘅也秉持着多方面发展的初心,在大一大二修读了如微观经济学等其他课程。在她看来,没有一个确定的发展方向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勇于尝试、积极探索,不断地积累知识和实践经验,是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身处德语系常常让刘丽蘅觉得有种“家”的温馨。这里的老师们踏实又负责,面对她平常与考前提出的稀奇古怪的问题,也愿意花上半天与她一起探讨解决;这里的同学也都能愉快相处,会在课间一齐唱一些无厘头的歌、和常暄老师一起去爬紫金山的野道……在德语系三年给刘丽蘅留下的回忆大多是美好的。


未到南大的时候,南大是北大楼、杜厦图书馆、香雪海,是别人的南大。而现在,南大是一种归属感,是“我”的南大。


投身实践,探索未知


社会实践永远是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刘丽蘅在大一的暑假就参加了两个社会实践,一个是“12.13世界说”项目,主要围绕“南京大屠杀历史内涵的多语探究”展开。另一个是“鲸落新村”项目,来自不同院系的10人组成团队,刘丽蘅担任了团队的队长,从组建队伍、线上分工组稿到后期访谈和总结几乎是一气呵成。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刘丽蘅逐渐明白,一个外语人就是一座桥,联通着不同的文化。掌握一门外语是没有捷径的,不过是无数次的反复推敲和精益求精。



在大二暑期的“拉贝日记与和平城市”国际云科考中,由于有大一打下的基础,刘丽蘅担任了项目负责人。那段时间里,她白天参加团队各小组的线上采访、和成员一起线下考察,晚上审核推文,和老师推敲推文内容到深夜更是经常的。在成员们的印象中,刘丽蘅始终高效地推动着整个项目的进程。最后该项目拿了很多的奖项,也被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对于刘丽蘅和她的团队来说,这是对一切付出的最好的回报。


我常常觉得,生命中没有孤立的点,每一次付出都会在日后成为你的助力。


当“鲸落新村”项目的队长时,刘丽蘅并没有想到日后会带几十人的云科考团队;在“12·13世界说”团队翻译文献时,她也没有想到会在英语课上写和“约翰·拉贝”有关的论文。社会实践是由点串成线的过程,刘丽蘅建议同学们遇到机会主动出击,秉持着不懈学习的想法并学会管理时间,最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自我调节,保持热爱


对于2019级的本科生来说,疫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向前探索的步伐。刘丽蘅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一下学期的线上课程,无法在教室上课让她很难集中注意力,于是她选择上早课时准备一杯咖啡并加强体育锻炼,让空闲的时间充实起来。


而在忙到极致的时候,刘丽蘅会选择暂时停下来,给自己放个假。有时一味的忙碌会把生活搅得一团乱,那不如暂缓脚步,放开视野,寻找生活中的闪光点。刘丽蘅说,舞蹈就是她的桃花源,当她跳起舞,一切烦恼都会自行消散。从幼儿园到大学,刘丽蘅从来没有停止学习舞蹈,她现在还记得儿时上毯功课被老师压得哇哇直哭的场景。因为舞蹈,她曾在高二赴俄罗斯,在圣彼得堡接受俄罗斯艺术大师的芭蕾舞基本功训练,并参加了中俄舞蹈春晚。那一次演出,俄罗斯的孩子跳着芭蕾和当地传统民族的舞蹈,她跳着古典舞《扇舞丹青》,两种文化在同一个舞台上碰撞出火花。在南大,她也幸运地加入了舞蹈团,和朋友们一起跳舞一度成为她生活的一抹亮色。



现在刘丽蘅正在德国弗莱堡大学进行交换生活,在那里,她感受到了不同文化带来的冲击,也发现了自身思想的局限性。未来她将会继续德语方向的学习,她也祝愿各位考生能圆梦南大。


母校,我想对你说

刘丽蘅的母校震泽中学位于苏州。震中如水,这是她最深刻的印象。震中有两片湖,一个是月牙湖、一个是澄心湖。她总在月牙湖畔喂锦鲤、在澄心湖畔的抄手游廊读书,传统的苏式建筑粉墙黛瓦,清风拂柳,水波微兴,所有备考的烦躁与焦虑就都消融在这片水里了。水可容纳万物,亦使人平静,震泽中学总能让人感受到稳重、多元和包容。


“2023年震中将迎来百年校庆,希望震中越来越好,有越来越多的震中人来到南大,成为‘震中南朋友’的一员。”



- 推荐阅读 -

中国灵魂,世界胸怀!

南大英语系的优秀学姐是什么样子?


在南大法语系,在我的乐园里……


不只是语言?看外院日语系学姐如何成长为“六边形”南大人!




采访|章文馨

组稿|章文馨

审核|马文静

美编|叶紫

责编|侯梦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