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北大!她在开放包容的南大找到自己的热爱
从济南外校到南大
从多元探索到发现热爱
在俄罗斯文学的世界里
她瞻仰人文精神的光辉
在开放包容的南大里
她寻及自己未来的方向
她是南京大学俄语系2020级保送生
于泽姣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故事
听她讲“南大的包容”
听她讲“文学的奥妙”
于泽姣,毕业于济南外国语学校,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2020级本科生,目前已保送至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曾获国家奖学金、江苏省三好学生、南京大学优秀学生、 南京大学优秀共青团员、南京大学人民奖学金、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优秀学生。
竞赛方面,曾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国别区域演讲比赛二等奖、第二届“相约上合杯俄语演讲比赛”高校组三等奖、2023年全国高校俄语大赛三等奖。
曾担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新时期中国当代戏剧在俄罗斯的传播与研究”负责人。参与南京大学国际“云”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中俄历史记忆与红色精神的当代传承”,获评“优秀营员”。分别以第一、第二作者的身份在包括CSSCI在内的期刊发表论文两篇。有独立译著一部(拟出版)。
南大学风初体会
作为济南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于泽姣早在初一便与俄语结下了缘分。因为青睐南京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开放的选课制度和包容的学术氛围,高中毕业时,她选择来到南京大学继续她的俄语专业生涯。她相信南大可以为学生提供多领域探索的平台,也相信自己可以在南大获得综合发展的机会。
在南大的教学制度下,高起点的外语学生只要通过专业课的免修不免考考试,就可以获得专业核心课程的免修资格,从而空出时间去选修通识类课程和跨选其他专业的课程。这对向往多元发展的于泽姣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
出乎意料的是,于泽姣最后在考试中获得了89.5分的成绩,与通过线90分只有0.5分的差距。但如今回想起来,她却理解了老师没有多给的这0.5分的良苦用心。0.5分的差距,让她重新踏踏实实地回归到字母与语音的学习阶段,系统地对俄语进行梳理,巩固自己的语言基础。
除了自身的约束外,专业课老师们的严格要求与身边同学们的努力也激励着于泽姣不断精进自己的语言能力。浸润在南大师生踏实诚朴的学风中,于泽姣也不敢懈怠。
对于背诵、语言表达等方面,老师们都抓得很牢。大一大二的时候,我们班就有早读的习惯了。外院早八的课很多,但七点半的教室里就已经有很多同学在早读了。
”寻寻觅觅,探索多元的自己
在南大,上海都市文化与文艺研究、当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美学原理、张爱玲研究、近代英国儿童史专题、媒介通论、社会心理学……异彩纷呈的课程内容、广阔无垠的学科天地,这一切让于泽姣感到新奇。她肆意地驰骋于其中,渴望发掘自己的更多可能。
尽管选修的课程与俄语专业并没有很强的联系,但于泽姣却在丰富的课程中填补了不少知识面上的空白。更令人惊喜的是,曾经上过的一些课程实际上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于泽姣对于文学的感知。同时,在涉猎过不同的学科领域之后,她也更坚定了自己对于俄语以及俄罗斯文学的热爱。“对一个纯i人来说,我还是更适合沉浸在文学的世界中。”
兜兜转转,寻及热爱的方向
大一寒假,老师要求每位同学都要阅读一本俄罗斯名著并撰写一篇读书报告,于泽姣选择阅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后来,她的文章被系里的老师选上,她也获得了一个去系里公开交流的机会。
这是于泽姣第一次与这么多同专业的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虽然她评价自己的演讲——“讲得云里雾里的”,但老师和同学们给予了她很多的肯定和鼓励。
从那时候开始,我发现自己很热爱这个东西,并且当我沉浸于这种文学性表达之中时,我会变得兴奋和健谈。
自此之后,于泽姣也开始更多地接触俄罗斯文学。
专业之内,深陷于文学世界中
大三上学期,于泽姣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翻译实践——翻译俄罗斯文学著作《俄罗斯山脉》,不曾想在之后的一个学期中,自己课业之外的时间都投入到了这上面。
开始的时候完全是靠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猛劲儿,后来才发现困难重重。
无论是乌拉尔地区少数民族的多神教传统,还是与俄罗斯帝国发展息息相关的矿业文明,陌生的地缘文化脉络与文明发展历程都对于泽姣的翻译造成了不小的阻碍。但随着翻译工作的开展,她一步一步地查找资料,最后不仅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世界,也用一种赤裸裸的方式,汲取了许多翻译经验。而这次先行的翻译实践,也让她在后来的翻译课上能更好地理解老师讲解的翻译问题,从而有了更多体会与收获。
不可不提的是,老师们在她翻译期间伸出的援手也让她在翻译名著的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好几个老师都对我在翻译的不同阶段提出的各类冗杂的问题给予了非常细心的指导。非常感谢老师们的帮助,他们理解本科生做科研和做翻译的不易,也非常鼓励我们去发展。
谈及老师,于泽姣也欣然分享起了自己在外教课上的体会。在与中学完全不同的教学体系和教学逻辑下,大学的外教老师并不会因为学生们的语言能力尚有局限就限制学生去阅读和表达。在外教老师的带领下,于泽姣在课上阅读了一些俄罗斯文学原著的片段,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关于俄罗斯文化特质和俄罗斯民族性格等问题。这让她意识到,即使在词汇量还不充足的情况下,自己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俄罗斯文学的世界。通过外教老师的课堂,于泽姣也第一次直接地感受到俄罗斯人关于人文精神以及哲学和美学的崇高追求。这些课堂经历都让于泽姣感到奇妙和兴奋。
在与俄罗斯文学接触的过程中,于泽姣逐渐发现这是一个越读越深的漩涡。她深深地被作家们的人文情怀以及对人精神性的思考吸引,也痴迷于探讨这类宏观的命题,在其中感受着思想家们令人难以想象的思想厚度。着迷于这个玄奥世界的她也因此决定在结束本科生阶段的学习之后,前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继续在俄罗斯文学的领域跋涉。“还不知道之后会怎么就业,但是就这样走下去吧。”笑语背后,“热爱”两个字的重量,让她敢于追寻自己向往的方向。
课业之外,找回最初的自己
大三下学期,于泽姣步入了预推免之前的最后一个准备阶段。当时的她课业繁重,压力也很大。也是在这个时候,戏文专业的同学向她抛出了出演戏剧的橄榄枝。“我看了蛮多南大的戏,戏剧启蒙也是从南大开始的。”此前便对戏文有兴趣的于泽姣面对这样一个机会跃跃欲试,于是她接受了邀请,担任演员。之后的五月份,她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戏剧排练中。
无论是导演、戏剧构作还是演员,伙伴们为这场戏剧倾注的大量心血让于泽姣感到钦佩。
能和这样一群同伴一起完成这样一个作品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去对一段真实的历史进行艺术创作实践也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我也惊喜于南大能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包容、有弹性的平台。
在排练和演出的整个过程中,于泽姣和剧组的同学们每跨出一步都会发现新的障碍、挫折,也会有新的收获。与伙伴们一起排演戏剧的过程丰富了于泽姣对相应历史的了解和感知,而演出结束后老师给予的点评也拓展了她看待历史的视角。
完成戏剧的排演后,于泽姣又将精力放回到了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令她意外的是,这次演出并未对她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恰恰相反,在这次经历之后,于泽姣发现自己“又重新可以以一个张弛有度的状态去参加之后的考试和学术活动,陈述自己的想法了”。“无心插柳柳成荫”,一个偶然的机遇,让她找回了之前充满能量和信念感的自己。
在南大三年多的成长过程中,于泽姣逐渐找到自洽的方法。因此,她也有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学弟学妹:
希望大家可以坚持自己的爱好,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们需要正常地努力,但不需要把所有身心投入到单一的学习环境中。不要过度地消耗自己的身心或者精力,反而应该更多地去突围,去让自己拥有一个更具备个体特性的发展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要掌握自己的规律,学会跟自己相处。
”而对于想对南大说的话,于泽姣则在思考许久后,才给出了她的回答:
包容是一种南大态度……它意味着对不同声音的接纳、对多元价值的关怀。正是南大的包容教会了我更多地将自我的眼光投向外部,去看,去听,去感受,去行动。
相信,找寻到热爱的她,将会循着热爱的方向,拥抱属于她的大千世界。
- 推荐阅读 -
跨文化交流+从不设限,“零起点”的他们在南大穿花寻路,履践致远!
外语+X=? 外国语学院学子这样说!
日语生潜心生物实验室,英专生走上模拟法庭……她们在南大,不止外语!
采访 | 蔡梓妍
组稿 | 蔡梓妍
美编 | 杨馥宇
责编 | 李睿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