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语生潜心生物实验室,英专生走上模拟法庭……她们在南大,不止外语!

南大招生小蓝鲸 南大招生小蓝鲸 2023-12-30


本科专业的选择意味着什么?

“围城”,还是“彼岸”

如果对多个专业感兴趣,该如何取舍?

在南大“一核两端三元四维 ”人才培养体系中,  

跨专业修读不是梦想


在外国语学院

就有不少不满足于仅仅学好语言的同学

今天,让我们共同聆听他们的“外语+X”故事

感受南大交叉复合、多元培养的魅力



在“文法交织”中,

她致力于探寻正义的向度


卢琳舒的交叉学习计划萌芽于高中时代。在取得南大外语类保送生拟录取资格后,她便决定要辅修法学。这份笃定一部分源于她对人文社科的兴趣,另一部分则源于她个人特质与学科气质的相互吸引。在她看来,法学的现实性,与自己务实、直接且重视规则的性格十分契合。从大一开始,卢琳舒就在修读英语专业课程的同时跨选法学院的课程,老师们生动的授课让跨专业学习充满了趣味,也激励了她四年来一直保持着对英语和法学的热情。


大三上学期,卢琳舒赴曼彻斯特大学交换。新冠疫情背景下,她第一次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独立生活,充分体验了英国的风土人情,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口音的同学共同学习、友好相处。通过交换期间修读的课程,她对英美法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基于跨文化视角对相关法律有了进一步的思考,领略到了英语语言文学与法学的内在关联。


在英国交换期间与同学们的合影,右二为卢琳舒


在曼大学习国际政治课程《理想的社会正义》(Ideals of Social Justice)的过程中,卢琳舒读到了短篇小说“The Ones Who Walk Away From Omelas”。这篇小说将“如果牺牲极少部份人的基本权利,可以换取绝大多数人的幸福,我们将如何取舍?”这个问题具象化了。这种“电车难题”式的价值排序问题在法律制度设计中普遍存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可能会带来截然相反的立法选择,譬如,女性堕胎权等在世界范围内存在巨大分歧的议题。但无论是法律自身还是制度催生的文学作品,都会对这些选择作出更加深入、具体的讨论与反思。英美文学聚焦于不同时代和社会背景下的私人化叙事,又通过个人的苦难或幸福折射更普遍的社会议题;而法律则更多是一门关于方法的学科,是生根于这些个体经验、因而富有人文关怀的秩序建构。卢琳舒认为:


法律是理性的,但不是冰冷的,站在很多法学理论背后的其实是和文学作品相似的思想和价值表达,二者的底色是同一片思想文化土壤。


本科四年,卢琳舒积极参加中英辩论赛事,与辩论相关的奖项荣誉可谓“盆满钵满”。热爱之外,辩论于她也是运用和深化法学知识的契机。她发现,很多辩题中都包含了法律元素,比如对刑责年龄、法定婚龄、罗诉韦德案的推翻等问题的讨论。而要想输出有说服力的观点,就必须密集输入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思考与创造。在这一过程中,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自然而然就得到了锻炼,知识体系也能不断完善。


与辩论场上“纵横捭阖”的烧脑刺激不同,PASSION街舞社爵士队是让卢琳舒挥洒汗水、自由放空的小小天地。在社团活动中,她收获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这令她尤为感激。


(中央为卢琳舒)                (右一为卢琳舒)


问及对法律学习的体会和追求,卢琳舒引用了参加推免夏令营时一位教授的话:“法律虽然不能通往幸福,但它能够,或者说应该最大程度地避免不幸。”如今,卢琳舒已保研至北京大学法学院。她希望将来能将结合英语语言文化背景与法学专业能力,从事涉外法治方面的工作,参与到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相互作用的机制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道路上,她将不负热爱,笃行致远。


卢琳舒生活照


英语遇上广告学:

她在南大立志成长为优秀品牌人


平面设计和摄影是冯奕涵从小的热爱,而她与南大广告学结缘,始于一门讲授视频摄影的广告学选修课——Smartphone Storytelling。在这门由外教开设的全英文课程中,她第一次体验用视频的形式记录生活。每一次的拍摄和制作过程都很繁琐,但却总能让她收获满满。用冯奕涵的话说,她自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这个专业”。


冯奕涵拍摄的南大校园与南京古迹


在深入的跨专业学习过程中,冯奕涵体会到了1+1>2的整体效应。英语专业的背景让她在面对新传浩如烟海的英文文献时毫不“怯场”,也让她对中外文化的差异提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学习策略传播时,面对 “讲好中国故事”这一母题,一种“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看见了另一个世界的豁达感”在她心中油然而生。英语专业的学习让她在阅读经典中认识了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新传的学习则为她放眼世界构建了一个崭新的体系化视角。学科背景下,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广告、营销和新闻不再神秘,千变万化皆有迹可循。冯奕涵常常能在新传的课堂上听到熟悉的名家,倍感亲切。这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奇妙体验激励着她在自己热爱的专业道路上越走越远。


广告学是与现代工商业紧密结合的学科,在专业学习之外,冯奕涵积极参与了多项实习和社会实践项目,涉足文学、证券、新媒体、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她基于自身的兴趣和学校提供的平台不断寻找机会,在行走中积累经验,不拘一格发掘自我。一段段汗水与喜悦交织的难忘时光,总如醇醪般愈陈愈香。她不会忘记做大创项目时在宿舍楼下的银行与伙伴们开会的每个夜晚,不会忘记在院楼与导师讨论课题的每个周末。项目的最后,她与小伙伴们还为西北的孩子们开设了一节线上公开课,用切实行动将所学回馈社会。


公开课截图,左下为冯奕涵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冯奕涵的跨学科学习,那便是“始于热爱,终于恒心”。她说:“要追寻‘内啡肽’而不是‘多巴胺’,要追寻内在的‘幸福’而不是外在的‘快乐’。”在她看来,跨专业修读,兴趣只是敲门砖,要做到有始有终,必须忠于自我的选择,并勇于战胜前进过程中的阻碍,坚定地走下去。目前,她已保送至上海交通大学继续攻读新闻传播学,将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为职业目标,不断奋进。未来,她希望能够打造出拥有丰富心理主张、属于中国自己的新消费品牌,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担当的品牌人和战略传播从业者。


冯奕涵生活照


日语碰撞生物学,

她步履坚实地靠向理想之岸


见过贺瑾蕙的课程表的人,或许会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冲击感”——日语课程与生物学课程“犬牙交错”地铺满了各个时段。这两个看似联系不甚紧密的专业,在这份不平常的课程表上碰撞出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构成了贺瑾蕙的每一天。



“学习生物学的渴望,是我放不下的执念。”


作为一名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贺瑾蕙中学就开始学习日语。同时,她也是一名理科生,日语与理科相伴的学习模式算是由来已久。最初,贺瑾蕙曾一度对心理学非常感兴趣,在阅读了不少书籍并梳理了学科分支后,她了解到了“神经科学”这一学科。神经科学将严谨的理科思维运用到心理学等领域,而其基本支撑主要来自于生物学。由此,“学习生物学”这一梦想的种子便开始生根发芽。


通过外语保送考试进入南京大学后,贺瑾蕙仍怀揣着 “生物梦”。得益于扎实的日语基础,贺瑾蕙在大一时免修了日语专业课程,跨选了化生大类的多门课程。其中,“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与实践”给了她很多启发。生科院的教授们严谨又充满激情的讲授,参观实验室时澎湃的心情,都让她更加坚定了内心的选择。她逐渐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更明晰的规划——从事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


“不给自己设限,是我秉持的信条。”


向着心中的彼岸,贺瑾蕙一步一步坚实前行。大一时她参加了南京大学中美生命科学国际“云”科考项目。在波多黎各大学与南大的联合授课中,她了解了更多关于生态学与脑科学的知识,还赴江苏盐城进行了生物保护的实践调研。大二时贺瑾蕙进入了朱景宁教授的课题组进行学习,通过反复实操与文献阅读,她收获了许多理论课堂之外的知识。大三时,她赴日本东京大学交换学习,期间修读日语论文写作、认知神经科学、语言数据分析等课程。在东京大学的交换经历,一方面使她对日语有了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帮助她了解了日本的生物学前沿知识和科研环境。这些经历让贺瑾蕙将脚下的路走得更清晰。


“其实文理之间并非泾渭分明,文理融合往往能开启新的大门。”


当日语与生物学碰撞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生科院开设了一门名为“生命的奥秘”的课程,在“大生命科学”的框架下,该课程由生物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教师讲授。这种文理融合的方式,为贺瑾蕙提供了很多新视角,她对日语与生物学的深度结合也产生了更多思考。贺瑾蕙坦言,日语专业与生物学的联系乍一看并不特别紧密。在日语系老师们的建议下,她使用了很多特别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比如,阅读用日文编写的生物学书籍《与山中伸弥先生对话:关于人生与iPS细胞》,再如,在进行重复性的实验操作时收听日语广播等,这些有益的尝试让她在繁重的课业中“自如穿梭”。


图中左二为贺瑾蕙


“‘选择’是跨专业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关键词。”


对贺瑾蕙而言,跨专业学习其实就是一场选择之战。一方面,如何选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极为关键;另一方面,面对两个专业的课程,总是不得不做出一些取舍。所幸,在南大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贺瑾蕙的选择并没有受到太多限制。灵活的选课制度与选修政策让她可以选到自己心仪的课程。自由灵活的课程与考试排期也使她能够兼顾两边的学习。她特别感谢南大的平台优势,学校提供的多元课程与丰富机会给她增添了许多选择的可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在这条特殊的前进之路上,贺瑾蕙的步履异常坚实。总有一天,她会到达独属于自己的那个理想之岸。


朝鲜语+n=?

看她如何探索自己的未来之路


与前面几位同学有所不同的是,何雨霖在初入南大时,对自己跨专业的探索并没有设定一个特定的方向。由于中学时长期处于外语学习的环境当中,加之喜爱韩国文化,她选择了南大外院的朝鲜语系。作为一个“闲不住”的外院人,她对人文社科的许多领域都怀揣着极大的热情。从广告学到社会学,从金融学到市场营销,她用好奇与探索填满了自己的空间与时间。



何雨霖的这条探索之路并非一开始就严整而明晰。她说,自己读高中时曾有一个记者梦,以为自己对新闻学更感兴趣。不过,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与曾经的设想并不完全契合。她并不惧怕试错的成本,而是选择在多学科内进行尝试。在一番“误打误撞”之后,她发现了市场营销的别样魅力。何雨霖用这番话来评价自己:“我本身是一个爱说爱动的人,所以偏爱一些实践性强的学科。用实践落实理念,产出成果,能给我带来莫大的快乐。”而市场营销恰好是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很好的领域。在具体案例的分析与商业策划的实践中,何雨霖找到了那个可以拨动她心弦的“拨片”。



“尝试”是贯穿何雨霖跨专业之旅的主线。除了在课程选择上大胆探索,在科研方面,何雨霖参与了大创项目《宁沪杭地区公共场所韩语标识现状调查》、市场调查《饮品赛道拥挤,品牌如何让大学生吃下虚拟数字人的“安利”?》等。在投送实习简历时,她在互联网、电商、快销等多个领域都进行了尝试。正因如此,她收获了在腾讯、小红书和联合利华的几段宝贵经历。从选品盘货到品牌运营,从垂类运营到生态搭建,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她对市场营销背后的商业逻辑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朝鲜语这一“底色”也在持续塑造着何雨霖。外院多元化的氛围、妙趣横生的课堂以及学习中结识的韩国语伴们,都让她的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活色生香。朝鲜语对何雨霖而言不只是一种工具,它更像是一扇窗户,扩展了她的文化视野、丰富了她的思维模式,也锻炼了她的多维能力。或许这些来自黄海另一端的文化因子,在此时并未发挥显著作用,但这一定是她未来之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被问及“作为非市场营销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时会不会存在些劣势?”时何雨霖笑道:“我觉得这反而是我的一个优势。为什么不想着自己会多一种选择,有更广阔的视野呢?大学其实是试错成本最低的地方,我们在学校不尝试,还等什么时候呢?”



何雨霖选择了坚持、尝试与幸运来形容她的跨专业之旅。语言学习作为基础,需要用长期的坚持来维护。每天背几十个单词或许并不多,但坚持下来便会产生大成效。多元的尝试是找寻自己喜爱方向的关键。不去迈出那一步,怎么会有新的可能?何雨霖强调:“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恰好在误打误撞当中找到了心之所爱,恰好兼顾好多专业的学习。”如今,何雨霖也将带上这份“好运”,开启在南大数字营销传播专业的研究生之旅。


“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


从外语到法学、广告学、生物学、数字营销,“外语+X”这个加号后面的X内涵格外丰富。“X”代表着未知与不定,更代表着探索与热爱。本文的四位主人公以热爱赋能,探索拓道,将这个“X”填充得满满当当。学业之路与人生之路,从来都没有标准的模版。沿着既定的轨道行驶,或许更加安稳,但轨道之外的天地,则有更广阔的旷野等着我们。


在南大,每一位小蓝鲸都可以找到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旷野,在这里,自由的灵魂穿梭如风。



- 推荐阅读 -

南大自习图鉴来了!这样的学习环境,你爱了吗?


在南大,为你守一盏读书灯


“游山玩水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他在南大致力于提升旅游幸福感!



采访 | 郭彦辰 何润怡

文编 | 郭彦辰 何润怡

美编 | 程蕊

责编 | 李睿怡 滕亦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