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游山玩水是我们的本职工作”,他在南大致力于提升旅游幸福感!

南大招生小蓝鲸 南大招生小蓝鲸 2023-12-30


他醉心学术

在地理学研究的道路上一往无前

将青春与汗水奉献给热爱

他行路万里

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广袤的土地

在林间湖畔探索自然的奥秘

 

渴求真相的热情和赤诚

脚踏实地的探索和钻研

持之以恒的付出和努力

与地理学结缘的多年时光里

他不畏艰辛 始终坚守

 

他说

投身于科研事业

让他感到莫大的幸福

他说

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是他毕生的志愿

 

他就是——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021级研究生

蒋一菲



人物介绍


蒋一菲,毕业于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现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021级研究生,曾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副书记、南京大学研代会常任代表、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青协副主席。其主办的支部活动连续3年荣获南京大学最佳党日活动,受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报道。已发表SSCI一区、EI、CSSCI论文5篇,获学术会议优秀论文奖,参与5项江苏省文旅规划编制。获全国大学生土地国情调查大赛特等奖、国家奖学金(本科及硕士阶段)、栋梁优秀奖学金、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江苏省优秀毕业生、2022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等20余项综合荣誉。


生活照


“游山玩水是我们的本职工作”


从进入南京大学地理学专业的第一天开始,蒋一菲便对这句打趣的话印象深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地理学的研究绝不仅限于校园的象牙塔,它需要地理学人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大地。在跨越千山万水的旅途上,广袤的大自然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天然的教科书。


蒋一菲在本科生阶段参加了中俄贝加尔湖国际科考和科研训练项目,这是南大的国际科考和科研训练的分项目之一。他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两周多的时间,我们跨越了一万多公里的路程,我们在贝加尔湖畔栖居,在颠簸的汽车上摇晃。我们的科研过程伴随着烈日的暴晒与落入泥土的汗水,森林里面有挥之不去的蚊虫,路边的野树荆棘会划破我们的裤子。如果未曾参与这样的活动,你很难深刻体会科研的艰辛。但是其中的收获也是无尽的——我们会采集一些植物标本、岩石和沉积物样品;有一位俄方的指导老师,每到新的观察点,她都会提醒我们测量经纬度、确定点位,观察周围的地貌、水体、植被景观这些地理要素。这些野外实习方法在课堂上是很难亲身实践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锻炼。这些东西书本上是不会告诉你的,它需要你自己去探索。”这样一段经历让他认识到,做科研需要脚踏实地的探索和钻研,需要持之以恒的付出和坚持,需要渴求真相的热情和赤诚。也是这样一段经历,成为了他日后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动力。


(参与中俄贝加尔湖国际科考和科研训练项目)


在贝加尔湖的科考项目中,蒋一菲在湖中随船航行了三天,未曾靠岸。“我们要去一些无人岛,要坐小的游艇,那三天是完全没有手机信号的。”身处一望无际的水面上,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三天时间,彻底投身于自然中,完全不与外界接触,让蒋一菲的心彻底安静了下来。他在船上投入地学习,把身心都沉浸在了科考的项目内容中,一度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二十多天的时间,他们驻扎在贝加尔湖畔。营地里的设施肯定不如城市里方便,信号很微弱,这反而让大家可以安心地整理当天的所学所得。学累了,他就和项目组的同学们一起在湖边散步,聊聊天,或者和俄方的同学一起参与文艺活动。“我去之前还学了一点俄语,你说当时学的俄语有真正派上用场吗?我们讲俄语都是蹦单个词,想跟人家买个东西都很难,但是这就是一个难得的经历。”这样的朝夕相处和生活沟通,促进了所有科考团员间的情感交流,对蒋一菲来说,这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科考之外,蒋一菲还参与了竺可桢讲师团的地理科普支教活动。作为活动的幕后负责人,从活动策划开始,到联系学校、招募支教同学、确定交流内容,他劳心劳力,参与到了整个过程中。活动的开展正好赶上了疫情,面临突如其来的压力,讲师团尽力通过线上的形式去与对接学校取得联系,开展线上讲座,延续支教传统。同时,讲师团和研究生支教团一起捐赠了一些地理教育的专用设备。互联网为他们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他们与对接学校的同学们即使远隔万里也情感相联。回忆起这一次的支教活动,蒋一菲说,线下支教的暂停并不意味着联系的终结。我们通过线上的渠道,为同学们放飞青春梦想奉献了一点自己的力量。


(参与地理科普支教和爱心义卖捐赠活动)


聊起支教过程来,蒋一菲有很多体会。他说起了讲授过程生动化、形象化的问题,分享了教学设计、学生互动相关的心得体会。他们逐步摸索出了引人入胜的授课方式:比如用电影、亲身经历或一段故事去切入,比如在内容选择上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再比如设计许多互动环节,用一些卡通形象的动画或者短的科普视频来提升孩子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他觉得,所谓支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是在引导孩子们去思考,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索欲。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他们大约是达成了这样的目标:一次百人大课,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踊跃参与了进来。一个被安排在最后一排的小孩子每次都会举手,皱着眉头、踮着脚尖,身体前倾尽力伸着手臂的样子,可爱极了。这个小朋友给蒋一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答问题的时候,虽然答得磕磕绊绊,但是特别认真,特别有意思。”孩子们天真纯洁的脸庞让他内心油然而生一股自豪感和幸福感。他知道,孩子们始终拥有对知识的渴望,拥有大声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他希望他们能够永远保持本心。


“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三年疫情过去,人们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了释放压力和疲惫的最好途径。蒋一菲选择的就是旅游地理学这一研究方向。“旅游是一件给人带来幸福感的事儿。”他说。不管是自己旅游也好,还是把它当作学术研究对象也好,他都可以从中体会到满满的幸福。


在研究生阶段,他的研究内容是“双重空间共享视角下的城市共享住宿定价机制和时空影响”研究。所谓共享住宿,就是通过类似酒店的消费形式来共享房间(如Airbnb等),从而提高闲置空间的使用效率。选择这个方向的原因,他认为,“共享住宿是共享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形态之一。”从宏观层面来说,随着城镇化的演进和全球化的深入,我国共享经济产业进入了一个做大做优做强的新阶段,共享住宿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带来就业的同时,一系列城市发展问题应运而生,比如住房资源的争夺和紧张、对公共资源的占用等。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蒋一菲怀着一份学术使命和责任担当从事了这一方向的研究,从地理空间视角来探讨共享住宿所产生的物质空间效应和社会空间效益。他想通过研究找出城市经济化治理的优化策略,保障共享住宿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他指出,地理学专业就是一门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的专业,将所学运用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他永恒的目标。


(参与“葑溪社”课题组项目调研)


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并不轻松。到了研究生阶段,科研压力与从前不可同日而语,自学能力在这个阶段尤为重要,需要去主动发现问题、提出方案,找老师讨论解决。在研究生阶段的开始蒋一菲便遇上了难点——如何确定方向和选题呢?怎样从大的方面切入到小的问题?怎样衡量研究有没有价值和研究前景?怎么判断研究是否具备可操作性?他在这个问题上徘徊良久,在不间断地阅读学习与反省自身中寻找解决方向。如今回过头来看,他认为,当初导致这个问题的最大原因是研究初期文献储备不足,专业知识积累不够丰富,从而对学界整体的研究情况和动向没有基本的认识,“就像浩瀚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小船一样”。面对这样的情况,他的解决途径也很简单——从学术基础的积累入手,达到一个量变转向质变的过程。“我现在一直在做文献阅读的积累。我会定期以文献速览的方式去阅读我们专业高水平期刊的最新文献,某一期看到哪一点对自己有启发,我会把这些记录下来。看文献是需要带着问题、带着兴趣点去看的,而非漫无目的。广泛阅读之后,再去和导师讨论,久而久之能形成自己的学术思考。”蒋一菲有一个文献记录本,里面是他在阅读文献时记录下的有价值的内容和对自己的启发。他用这样的方法来培养自己的学术敏感度。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充实自身的漫长过程。


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才是科研攻关的最美姿态。


这句话激励他精益求精、上下求索,耐住了科研路上的辛苦和寂寞。


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方向和学术研究对蒋一菲来说是受益匪浅的。在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南大地理学专业的培养下,他锐意进取、潜心学术,不断向着推进科技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目标努力着。他说,在南京大学的求学过程中,他拓宽了全球视野,肩负起时代使命,逐渐拥有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追随热爱 心怀天下


对于未来的规划,蒋一菲说,他想出国读博,拓宽自己的眼界,然后回国将所学投入到我国国情问题的研究中。他说,他对地理学专业有一种归属感、幸福感。“我依旧热爱我的专业。我们的专业的确是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新时代有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地理学在这其中大有用武之地。”他希望未来能够成为专业的研究者,服务国家战略和发展需求。“回望百廿峥嵘,波澜壮阔。南大人把深沉的家国情怀融入到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瞄准科学前沿,响应时代召唤,肩负社会责任,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追随前辈的足迹和内心的召唤,蒋一菲毅然走上了科研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他访遍名山大川,探索风土人情。在这条路上,他沥尽心血,坚韧不拔。在这条路上,他风雨兼程,无怨无悔




学长寄语

三年时光,你们在常州一中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意气风发向着更广阔的天地出发。纸短情长,未来可期,希望学弟学妹们在逐梦踏浪的路上,怀国之大者,砺奋进青春,赴心之所向,践至真至诚!



- 推荐阅读 -

编计算代码,解金融奥秘,他在南大成长为复合型人才!


走进贵州大山,南大“小猪老师”孵化焕然乡村!



科研竞赛达人or爱舞蹈的摄影师?南大商科学子的AB面,真酷!



采访丨贾婷雯

文编丨马嘉璐

美编丨程蕊

责编丨邵镕 滕亦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