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山林间,有一间“中国民族风”的房子:木质结构颇有年代感,雕刻花纹,颜色丰富鲜艳。
这座房子几年前还建在云南茨中村。美国教师约翰·弗劳尔发现了它,对其融合汉族、藏族和纳西族元素的风格十分着迷。了解到这座民居将因为大坝修建不复存在,弗劳尔萌生了“把它搬回美国”的想法。2017年,弗劳尔带着一队工匠给这座房子测量、记录,全部拆分、打包,辗转运到了美国,最后在西弗吉尼亚开始重新“组装”。某种程度上来说,弗劳尔用这种方式把“中国文化体验”带给了更多美国人。在这座云南民居的重建中,很多当地木匠都去主动帮忙,有些人对中国的木工产生了浓厚兴趣;本就定期组织美国学生去中国实地学习的弗劳尔,在这座民居开办文化活动、夏令营,让更多的学生一边了解和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一边亲自参与复建这座充满民族特色的中国民居。有的同学曾经去过北京,看着眼前建起的云南民居,便迫不及待想去云南看看。疫情暂时阻碍了中美两国人民的交往,而这座由云南搬迁到美国大地上的民居,已然变成了一架桥梁,沟通中美文化,连接着美国人民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朴素感情。
仍在茨中村的民居。来源:chinafolkhouse.org
值得一提的是,这座中国民居应用到了榫卯结构——木工组件通过不同数量、形状、位置等巧妙吻合,不用钉子胶水,就能形成牢固的结构。类似我们讲的这座云南民居,同样应用榫卯木质结构的中国徽派建筑“荫余堂”,就在90年代末整体搬迁到了美国波士顿近郊的塞勒姆。可以说,这样的“复制粘贴”之所以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榫卯结构的特点。单个榫卯件单薄且并不相同,但求同存异,结合在一起,就能相互支撑,形成合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这座美国大地上的云南民居,也是凝聚了两国人民的努力。这座中美人民牢固的友谊之屋,也对中美友谊的大厦启迪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