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秩芳华·校友印象| 孙宪:将生活入画 展万里山河
【编者按】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南昌师范学院建校70周年。70年来,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谱就了华美篇章,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校友。为充分挖掘学校的历史积淀,展示校友风采,学校特开辟【七秩芳华·校友印象】专栏,讲述校友们胸怀祖国、勇毅担当、心系母校的故事,激励我们从中汲取奋进力量。
本期校友
孙宪,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77 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前身),师从著名国画家、教育家胡献雅教授,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调至江西教育学院(南昌师范学院前身),历任美术系主任,江西省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江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云海画院院长,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长,江西省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1998年获政府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1999 年获教育部“曾宪梓教师奖”,2001年确定为江西省高等院校学科带头人,2004 年被授予“江西省高校名师”。出版有《孙宪速写选集》《风景写生》《山水画法》《孙宪山水画集》《建筑写生》《山石写生》等多部著作。
画者,心之境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山水画是自然观照与人文关怀的心灵迹化。自古以来,以山水为题的创作都蕴含着作画者的人文精神,包含着一种对山水的态度。孙宪就是这样一位有态度的画家。
与画结缘,逢时入学
孙宪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在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下,他从小就与绘画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发题为《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消息,标志着中断10年的高考正式恢复。同年冬天,570万应考者涌进考场,作为知青下放的孙宪也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经过高考,他成功被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录取,由此正式走上专业道路,进入大学接受系统教育。
(井冈晨曦)
进入大学后,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因下放期间在中学当过教师,他比其他同学更能抓住学习规律,也更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当时学校教室24小时不熄灯,他经常自习画画至凌晨两三点,第二天照常准时上课。甚至有一次,老师要求他们在一个星期内完成一幅四尺整张的工笔画作临摹,孙宪在教室里不眠不休,连续画了54个小时,连开水、饭菜都是室友帮忙打来的,直到画完了回寝室睡觉,已然分不清是白天还是黑夜了。回忆起大学生活,孙宪激动地说道:“当时,我有一句豪迈的口号——‘地球转一圈,我转一圈半’。为什么?因为我要争分夺秒,要把时间掰开来用。”
1980年7月,孙宪与两名同学第一次去黄山写生。当时作为学生的他们都没有多少资金,为了节约餐饮住宿费,他们每个人自备了二十斤最便宜的饼干和几瓶罐头,再背上自己的棉被和草席准备住在山上的山洞里。到了黄山,他们瞬间就被眼前的美景震撼到了,群山穿云而出,重峦叠嶂此起彼伏,崇山峻岭在一片苍茫雾霭中若隐若现,他们马上拿起画笔将这尽收眼底的美景用速写的方式记录下来,一张接着一张,等回过神来,发现已经天黑了。这时他们才发现住在山上的山洞里根本不现实,山洞阴冷潮湿,而山上的凉亭周围又有很多巡视检查的工作人员不让留宿,偌大的黄山,却没有他们三人的容身之处。无计可施的他们决定先去旅馆解决当晚的住宿问题,可是旅馆也已经客满了。穷途末路之际,他想起报纸上曾报道过一位在黄山管理局工作的业余画家朱峰老师的事迹,他们很幸运地找到了他,并得到了他无私的帮助。
历时七八天的写生让孙宪的绘画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还得遇著名画家黄胄前来黄山采风。在看过他的速写后,黄胄饶有兴致,邀请他留在黄山一起写生。就这样,他把买好的车票退掉,继续留在黄山。期间,黄胄不断指点孙宪,教授他许多绘画技巧,帮助他对山水画有了更透彻的感悟。临别下山时黄胄先生硬是塞给这个穷学生几百元钱。而他下山后,又托人把钱还给了黄胄先生。回忆过往,孙宪坦言,他很幸运,遇到过很多大家对他进行指点,对他来说这些都让他受益匪浅。
机遇正好,步履不歇
1980年下半年,景德镇陶瓷学院考虑到师资不足的情况,拟从1977级学生中选一人作为师资进行培养,并由著名国画家、教育家胡献雅老先生亲自带。经过考核,孙宪成功入选成为胡老的弟子和助手。家人知道有胡老先生作为他的导师,都十分支持他留校继续深造学画。后经学院报轻工业部批准,1980年底,孙宪提前结束学业留校任教,并成为了胡老的关门弟子。
留校作为老师后,孙宪有了更好的学习资源,教学相长。他每天和胡老先生学习交往,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对孙宪而言,胡老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教他怎样做人,“学画先学做人,胡老经常教导我,学人不正,落墨无法,要堂堂正正做人,要有好的价值观。”他说,“胡老让我明白学无止境,好是相对的,不好是绝对的。绘画就是如此,没有什么是完美的,要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在美术的领域里,学习到的不仅只有美术专业知识,还要跨学科汲取不同专业的养分,比如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等,要不断开阔思维,拓宽视野。”
胡老对孙宪的影响深远还体现在他深耕教育。1989年,孙宪调入江西教育学院工作,当时学校还处在筹办以音乐、美术课程为主的艺术教研室的创办初期,条件非常艰苦。因为学校教室资源紧张,加上美术专业的特殊性,很长一段时间,美术课授课的教室都是分散的。孙宪在那段时间见证了学校美术专业的发展,并将自己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教学方法带到这里。他每天下班后与学生一起晚自习,在教室画画,并给他们答疑解惑,帮助学生成长。就这样,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了11年。
笔墨归真,写意生活
当水墨有了形状,它会是什么模样?孙宪的画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它可以是壁立千仞,是群峰苍莽,是壮美河山……笔墨寄于天地,山川雄美壮阔,一笔一画,都融入了他对艺术对生活的理解。
“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这是孙宪作画的真实写照。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他每到一处都感慨祖国的大好河山,山石之间,他笔意未尽,山石屹立之下,似能感悟人生真谛。
(庐山含鄱口)
孙宪的画既有北派山水的雄浑大气,又有南派山水的笔墨淋漓,大气磅礴、具有气势和张力。要想解读他的画,密码就藏在那独具一格的皴法之中(皴法,中国画的特殊语言,画家们用毛笔的笔锋擦出形态、体积、明暗的技法)。他极具个人特色的独特皴法,用笔无拘无束,笔痕无起无落,勾勒出体积明暗,传递出浑厚苍茫的自然律动。在他的画作中我们还能看到飞瀑亭阁点缀,布局疏密有致。这些点景,往往生意盎然,富有艺术情趣,寄寓着他精神世界的心灵追求,营造出超然的山水之境,让人沉浸于水墨山水画的意境,带给看画者“人在画中游”的审美体验。
(月冷凝秋夜 山寒落夏霜)
孙宪热爱传统笔墨山水,注重写生,足迹遍布祖国壮丽山河。他说画画一定要基础扎实,从传统技法入手,长期摸索,结合大自然美的规律,然后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个人风格。作画要有传统,但也要有变革,不能一味模仿他人构图用笔的规则,要忠于表达在自然中捕捉到的“精神实质”,画出孕育于时代,与世人拥有共同审美价值的鲜活画作。
孙宪数十年潜心山水画研究与创作,深研中华美学之真趣、深得中国山水文化之精神、深谙积墨留白之技法。今年7月,他在江西省美术馆举办了云锦天章——孙宪·山水画展,为此,江西画报社专门用了6个版面对他的画展进行报道。近10年来,他有30余件作品入选全国性展览,并由文化部选送国外巡展。多件作品被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收藏,作品刊登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及美术观察等专业刊物。他的画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和凝练简括的色彩,以肩负延续中华文脉的使命和彰显民族精神的责任,画出中华大地咫尺千里、气象万千的雄浑与壮丽。
一生为公 一心向党
点击上方图片学习
(来源:新华社)
-ncsfxy-
-南昌师范学院-
党委宣传部 · 大学生记者团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张悦灵
责编|万利萱
审核|常颖 谢梦君 戴达峰
欢迎投稿&加入我们
NCNU_GFd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