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7月3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新华社扶贫干部田朝晖不为人知的故事

周迪 新华每日电讯 2018-07-18

来源:当代先锋网

作者:周迪(石阡县委副书记,主管扶贫工作)


田朝晖是新华社派到贵州石阡县挂职的扶贫队长,同时挂任铜仁市市长助理、石阡县委副书记。我曾经和很多人一样,认为挂职干部就是来“镀金”“刷简历”的,但在朝晖的身上看见了挂职扶贫就是一种牺牲,一种奉献。


朝晖来挂职时孩子还不满一周岁,中年得子,可以想象离别之苦;去年8月,他的父母遭遇车祸,母亲去世,父亲一直昏迷不醒;今年4月,他又在路上摔伤,眉心缝了四针。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一如既往、兢兢业业工作,把所有的压力、付出、辛酸、愧疚、牺牲和悲痛都深藏在心底,默默承受着。


朝晖作风正派、能吃苦、肯付出,能力强,处逆境却不怨天尤人,困难重重却积极向上。但我们私底下都叫他“三流干部”——流血、流汗又流泪。


朝晖不为人知的故事应该很多,我想还原几个片段,谈谈对他的印象。


冒雨到深度贫困村大坪村调研,路遇山体垮塌,田朝晖(左一)和驻村书记宾绍政(左二)一起清理道路。



作风朴实、谨慎


我是最早见到朝晖的石阡县领导之一。2017年4月下旬,新华社领导带新一届扶贫队员来报到,他们向我介绍朝晖,说朝晖是新华社十佳编辑。


我印象中,北京来的记者应该高高在上。但后来听同事讲,朝晖第二天就进入了角色。新华社有一批物资要捐赠给泥山村幼儿园,朝晖报到第二天就去了泥山村,捐赠仪式是他同事参加的,他没出席。


他一到村里就去找村干部和村民了解村里情况。捐赠仪式结束后,县电视台记者看见朝晖认真地做记录,就抢拍了几个镜头。谈话结束后,朝晖提醒记者不要作宣传报道。


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进入角色快、作风朴实、低调谨慎。


田朝晖和同事一起到国荣极贫乡调研。



特别能吃苦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很少碰到朝晖,也没看见他作为县领导的新闻报道,以为他去了市里。因为他除了挂任石阡县委副书记,还在铜仁市挂任市长助理。后来得知,他放弃了市里的舒适,选择了县里的艰苦,绝大多数时间都在下乡调研。


我劝他要常回市里工作,这对他个人发展有利。他说“扶贫是政治任务,不能出闪失。市里工作都是指导性的,在县里直接面对问题,更有利于推动扶贫。”


后来每次见到他,笔记本、相机以及运动鞋都是标配。几个月的时间,就走遍了全县大部分行政村。要知道,在“地无三尺平”的贵州石阡,国土面积为2173平方公里,乡镇分布广阔,山路崎岖,从县城到最远的乡镇乘车都要两个多小时,最远的村要三个多小时。朝晖从小生长在北方,身材又高大,难免不适应,听说有两次摔倒差点滚下山。


他给我的第二个印象是:工作有激情、特别能吃苦。


田朝晖到坪地场乡雷首山村调研,站在羊粪堆上了解贫困户务工收入情况。



敬业和赤诚炽热的心


朝晖来挂职不久,他对“当代白求恩”夏爱克的系列报道在新华每日电讯刊发出来,随后报道被领导批示,夏爱克获得国家友谊奖,大家纷纷议论,原来到石阡挂职的是个“大记者”!


有几次和他聊起采访经历。他说为了用夏爱克医生的思维去对待每一位采访对象,他没有联系地方宣传部门,而是自费租车、步行,用了半个多月时间爬山涉水,沿着夏爱克医生当年行医扶贫的足迹从云南西部大山到东部大山。


朝晖说他前后采访了近百人,每天都有人哭泣,他自己也在采访中深受感动,这也是他最后远离孩子和父母,欣然接受援黔的一个重要原因。


朝晖来石阡一年多,石阡在新华社发表了70多篇报道,近十万字。无论是报道质量还是报道规模,史无前例。


他给我的第三个印象是:敬业、业务强、有赤诚炽热的心。


田朝晖和扶贫队员欧甸丘(右一)到深度贫困村了解贫困户家庭教育情况。



精益求精,统筹协调能力和执行力强


去年8月中旬,朝晖对接组织50余家企业到石阡捐赠和投资考察,他说“这是推介石阡的好机会,一定不能让考察活动出纰漏,要让它发挥最大效益。”


从考察方案的制定,考察点和路线的确定,“新扶同心林”的布局、以及签约暨捐赠仪式的议程等等,他一项项设计把关,一次次去现场实地查看、踩点,一个细节也不放过。


听同事说,由于企业捐赠项目多,捐赠仪式有四五十项议程,为确保活动高效有序,朝晖亲自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彩排,不断调整可能出纰漏的细节,一直忙到凌晨两点多。县里同志说,“你是县委副书记,不用管这么细。”朝晖说,“我最了解情况,我做最合适。”


田朝晖主持上市企业捐赠暨铜仁市招商推介活动。


最终,这次考察捐赠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活动结束后,由于捐赠项目多而杂,推动落实难度大。他又统筹协调各方力量,逐一推动落地落实。


今年朝晖又帮石阡对接1000万元的医疗扶贫救助基金项目。朝晖说这是社领导亲自争取来的资金,一定要把资金用到该用的地方。他深入卫生局、合医局、医院调研,熟悉中央、省、市、县相关政策,摸清贫困户无法足额报销医疗费用原因,与相关部门充分沟通,逐步形成基金实施方案,其间进行了十多次修改。


他给我的第四个印象是:工作精益求精,统筹能力和执行力强。


田朝晖到深度贫困村调研,动员山顶上的村民养蜂。



处逆境却不怨天尤人,困难重重却积极向上


去年8月,送走50多家企业,朝晖又邀请领导和同事来石阡调研采访。一天晚上,正陪同记者在本庄镇凉山村采访,朝晖突然接到家里电话,父母遭遇车祸,两位老人病危。


他辗转回到县城已经深夜,次日凌晨赶到贵阳,然后飞回北京,又驱车回河北老家,等他赶到医院,母亲已经去世,父亲还在抢救。


在父亲昏迷的最初几个月,朝晖多次往返北京和石阡两地,一方面要照顾躺在病床上昏迷不醒的父亲,并要到处联系专家、筹集医疗费用;另一方面,要指挥和落实定点扶贫工作的各项任务。


在常人难以承受的多重压力下,很多人担心他扛不下去,县委贵怀书记多次提出让他留在北京,电话遥控开展工作即可。但田朝晖没有照做,他将父亲安顿好之后,又返回石阡,把所有的苦累都压在心底,从不在人前表露,以至于县里除几个主要领导外,其他人都不知道。


后来得知朝晖父亲的救治费用超过百万,县里几个领导商量并筹划着,打算举行一次募捐活动。但他知道后,立即阻止,不让大家扩散消息。他说“我本身就是扶贫干部,绝对不能在县里进行募捐。我的困难是暂时的。”


在这件事上他给我的印象是:忠孝两全,身处逆境却不怨天尤人,困难重重却积极向上。


田朝晖摔伤缝针后,到医院换药,遇见县委书记,两人交流工作。



舍小家顾大家


一次,看见他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他儿子满周岁的照片,我问他怎么不回去陪儿子过生日。他说“才到石阡不久,对地方工作不熟,得加强调研和学习,尽快熟悉基层情况,转变工作角色,推动工作落实。”


今年5月,又看见他微信朋友圈发了他儿子两周岁那天,他们父子俩视频聊天的照片,照片上他看着儿子的眼里饱含歉意和心酸。


5月底,贵怀书记安排我和朝晖一起去新华社总社汇报工作,我和他说,“你回北京就多待几天陪陪家人,去医院陪陪你爸爸,你在北京多待几天大家都会理解。”他说:“过个周末就回。”


从春节到现在,他一共就回去过两次,一次就是五月份这次,还有一次是清明节,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和父亲的主治医生商量,把父亲手术时间安排在清明节,这样利用清明节放假,他陪同照顾父亲手术,又能祭奠母亲。


这一次对他的印象是:舍小家顾大家,默默付出,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他在深重的苦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和克服。苦难是最好的老师,相信经过这一年的磨砺,在朝晖未来的人生路上,没有什么艰难险阻可以让他胆怯、退缩,他对人生的得失和取舍也都将会有新的感悟。


延伸阅读

“一线岗位二线心态”常见,“清水衙门”成香饽饽

日本终结亚洲“世界杯魔咒”,中国足球怎么办?

老龄化攻坚:一座城和一个国家的持久战

“卖天气”致富,出现“树保姆”…农村怎么了?

3万亩湿地成私家湖泊17年,有何利益纠葛?

这部小说有何魔力?竟化解母女30多年的恩怨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 校对:赵岑

好样的!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