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抓实“铁”才能留真“痕”,基层干部热议“痕迹主义”

郑雪婧 新华每日电讯 2019-03-29

来源:半月谈(ID:banyuetan-weixin)

作者:半月谈记者郑雪婧

“痕迹”做得好,就是单位宝。

领导拼命夸,上级提拔早。

最笑检查组,被人当傻瓜。

心知肚里明,装聋又作哑。


网友“一地鸡毛”所作的这首打油诗,是基层工作中“以痕迹论政绩”的形象写照。


近期,《半月谈》刊发《警惕!“痕迹主义”在基层流行,已成形式主义新变种》一文后,仅半月谈微信公众号阅读量近50万,留言上千条。有部分网友为因过度“痕迹管理”而消耗的大量纸墨感到痛心疾首,认为此举背离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也有网友提醒应警惕新媒体环境下除纸质留痕外的APP留痕等“留痕主义”新变种。另外,体制内、干群间信任缺失是“痕迹主义”现象形成的重要因素,当引起高度重视。


漫画:曹一

 

浪费:一个月仅买纸张就花了21万


有台账、有照片、有签到、有会议通知、有学习材料、有总结,不论大事小事,这“六有”缺一不可,统统得打印出来拼凑成材料。


有网友称,  “八项规定”出台前是富了餐饮,现在是富了文印。


网友208揭露,某城某局为应付检查,一个月仅纸张费就花了21万。无独有偶,在农村,更有甚者。据网友孤狼反映,某村村长为此专门私人购置了一台打印机,复印一元钱一张,打印一次五元,巴不得天天有公务打印任务,仅凭一台打印机就赚不少,由于对方是村干部,谁都不敢得罪,村里所有人只能在他那复印,不然就被穿小鞋。有网友称,领导说,哪怕给每户扶贫的钱变少了,也要花钱雇人盯着打印机,守着产出材料这只“生蛋”的“鸡”。


网友殇苦笑道,原来家里觉得我当村官,天天得上外边跑,一定得晒黑,可结果一年不到,我却因为在办公室围着电脑、打印机转,变得更白了!难道公职人员只是一个用来备份的工具吗?


就算材料再厚,只要有任何涂改瑕疵,须全盘重新打印。有网友称,犯了错如同被判死刑,搞得人心惶惶,每个人都像第一次交作业的小学生,有时还自己吓自己,生怕出问题,一份材料曾重打十多次。

 

变种:半年总结都要拍成专题片


如今,不光纸质要“留痕”,app也不例外。据网友描述,他们每天都要登录扶贫app用一张和贫困户的合影打卡,有的同志要加班,为了能打到卡,只能让同事去贫困户家里代拍,再把过去的照片加工合成后再上传。


新媒体环境下,“留痕主义”借技术之手新变种层出不穷。连某部门的半年总结都要拍成专题片,航拍加上后期制作,一共投入好几万元。


网友景昕亮现身说法:


现在评比必须有亮点,你用普通纸,我就用铜版纸加塑封;你用ppt,我就做成炫酷视频;你办座谈会,我就搞研讨论坛,总之,档次不能低,评比不能输。


网友勇毅笃行称,每天我为了做各种照片、宣传片、展板、简报,接触了各类格式转换、编辑、制作软件,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是在广告传媒公司工作,进村入户、群众路线倒是一样没学会,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抓实“铁”才能留真“痕”


上级与下级间、单位与单位间的信任缺失的问题是过滥“留痕主义”发端的重要原因。


网友老鼠引用了一位在基层干了一辈子的退休老干部的话:上级压下级,一级压一级,级级加码,马到成功。下级骗上级,一级骗一级,级级掺水,水到渠成。有网友称,曾有上级部门检查驻村干部是否住在贫困村的标准是看宿舍里的锅和油有没有少,拖鞋有没有穿过,鞋子上是不是有泥,就连牙膏牙刷都要检查“留痕”。这名网友感叹,这究竟是做群众工作,还是当私家侦探呢?


另外,信任危机不仅存在于干部间,干群问题也不容忽视。网友林夏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之前老百姓很反感摆拍,还得每家每户去解释、求情。现在驻点村的村民看似已经习惯了干部来访,深谙一人对话、一人拍照的标准模式。村民们娴熟地配合寒暄,摆拍功底愈发扎实,照片真伪难辨。他质问,这难道不是对我们工作的讽刺吗?


面对基层工作中“痕迹主义”的困境,很多干部坦言,不怕痕迹管理,怕的是滥用痕迹管理,任何事情一旦被滥用,就会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网友阿黎对此感到很无奈。她一直不喜欢痕迹管理模式,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很“作”很“假”,可又不得不承认,它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她说:“本来我也想脚踏实地,材料也是真的,但有时为了所谓的标准化,不得不做成假的。人微言轻,一个人怎么敢同洪流作对呢?”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这话是对的。但“石”不是形式主义的“石”,“铁”也不是应付上级的“铁”。真正的“踏石”和“抓铁”,应该放在如何增加老百姓收入上,应该多想想怎么发展良性经济,怎么把环境和经济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发展,这样的“印记”“痕迹”才不是形式主义。


延伸阅读

中央苏区如何度过艰难的“缺盐岁月” 

你知道学会洗脚,也是打胜仗的一大法宝吗? 

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地宜昌:国运决定城运

日寇在华北用刺刀和机枪也没得逞的“奴化试验” 

售价翻百倍,回扣达90%,低价游的“水”到底有多深?

76年前,舟山渔民曾勇救被日军遗弃的数百名英国战俘

刘秀当年饿了一夜的山西穷村子,现在这里的人能吃饱吗?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6307634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 校对:赵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