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前,舟山渔民曾冒死勇救被日军遗弃的数百名英国战俘
首发:8月10日《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朱涵
“你在哪?寻找‘里斯本丸’英国战俘遗属。”
近期,一名中国男子在英国三家报纸上打出一条寻人启事,寻找76年前在中国东极岛海域数百名遇难英国战俘遗属。这条不同寻常的寻人启事引发海外关注,并揭开了一个中国渔民冒着生命危险勇救盟军的故事。
这名中国男子是谁?并不为人熟知的“里斯本丸”事件,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纪录片团队采访99岁的幸存者丹尼斯·莫里。(方励团队供图)
一条“寻人启事”引发海外关注
今年7月,英国《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和《卫报》上出现了一条寻找“里斯本丸”遇难遗属的整版启事。登报寻人的是一名中国男子,名叫方励。
2014年,方励作为电影《后会无期》的制片人,来到了浙江舟山东极岛,这是中国最东部的岛屿之一。在岛上,他第一次从东极渔民的口中听说了76年前的一场海上大救援。
“里斯本丸”是二战期间,日本从巴西征用的一艘客货船,载重7152吨。“里斯本丸”的第一个任务是从香港往日本运送战俘,当时船上有700多名日军调防官兵以及1800多名英军被俘人员。1942年10月1日,没有悬挂任何战俘标志的“里斯本丸”航行至舟山东部海域时,被美国潜艇用鱼雷炸沉。资料显示,“里斯本丸”从中弹到沉船历时一天,舟山渔民奋力救起了384名英国官兵。
站在小岛上眺望海面,方励深受震动:“不敢相信脚下这片海域里竟埋葬着那么多年轻的生命。这些年轻的英国战俘跟我儿子一个年龄,我忘不掉,我过不去。”
2016年,方励通过海底勘探确定了这艘船在海底的位置,他接着产生了一个想法:去寻找遇难英国军人的遗属,讲述他们的故事,并把这个寻找的过程拍成纪录片。
“寻人启事”在英国登报后,引起了英国多家媒体关注。方励和他的团队很快收到了回复,截至目前,已有近200个“里斯本丸”英国战俘家庭与方励团队取得了联系。
在英国长达半个月的拍摄中,方励和团队走访了30多个战俘后人的家庭,战俘后人向方励团队展示了他们搜集保存的相关信件、影像资料,向摄制组回忆起从祖父母、父母口中听到的“里斯本丸”事件。
方励回忆说,最令他感到心碎的一次采访,是面对83岁高龄的罗恩·布鲁克斯(Ron Brooks)。罗恩的父亲当年是英国皇家炮兵团香港赤柱炮台的主炮手,1942年10月2日随“里斯本丸”沉入海底。遇难时,罗恩父亲在香港被俘期间写下的最后一封家书仍在邮寄途中。年迈的罗恩回忆起父亲的离去,泪水涌出,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导演范铭说:“每次采访都很虐心,如同经历一场战争。家庭撕裂,生离死别,面对死亡的恐惧与尊严、突围与求生、挣扎与放弃,这里面有太多的人性故事。”
1942年10月中旬,伊文思、法伦斯、詹姆斯顿三名获救英国战俘与中国军民在舟山合影。(舟山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供图)
一艘沉没的日军战俘船
1942年9月27日,日军将关押在香港深水埗集中营的1800多名英军战俘转运到“里斯本丸”上,绝大部分战俘被关押在3个狭窄闷热的货舱里,只有少数伤病人员留在甲板上。这艘船上装载的战俘,相当于驻港英军的十分之一。
“里斯本丸”离开香港向东前进。它先后经过了台湾北端的东岛灯塔,宁波象山县的北渔山岛灯塔,船上的战俘身体瘦弱、疾病缠身。
根据幸存者们的回忆,每个货舱大约关押了600人。靠近船头的一号舱关押着皇家海军,船头前方的二号舱中是皇家苏格兰团、米德尔赛克斯军团、皇家工程兵、皇家信号兵团、皇家医疗队,船尾的三号舱里是皇家炮兵团。拥挤不堪的船舱里,没有空间,没有光线,也不知道时间,汗水、体味、呕吐物和排泄物令人透不过气来。
“里斯本丸”启航后,战俘关押舱内的情况就越来越糟。99岁的幸存者丹尼斯·莫里(Dennis Morley)用“动物园”这个词来形容船舱里当时的情况。他说,在那个黑暗恶臭的空间里,他和他的战友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死神四处游荡。
10月1日,“里斯本丸”驶入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部海域,由于没有在船上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船上还安装着改装后的小炮,成为美军潜艇“鲈鱼”号的目标。1日下午,日军将被鱼雷击中的“里斯本丸”上的日军官兵全部接走,他们不顾英军战俘的抗议用木条和帆布钉死了所有舱口。4名英国军官几经努力爬上甲板与日军交涉,日军士兵当场开枪打死一名英军中校。
10月2日上午,“里斯本丸”发生了严重的倾斜,所有人都意识到船马上就要沉没了。
几名二号舱的英国将士几经努力突围,冲上甲板与日军交涉,日军士兵又当场开枪打死一名英军中校。3个舱里的战俘都在利用最后的时间逃生,不少人冲上甲板,跳海逃生的,却遭遇日军扫射,有人好不容易爬上日本船只,又被日军踢回海里。
最绝望的是三号舱的战俘,三号舱所在的船尾最先被鱼雷击中,漏水情况也最为严重,战俘们拼命轮流泵水一整夜,已是筋疲力尽,在逃生的关键时刻,通往甲板的梯子突然断裂。据幸存者回忆,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唱着一首思乡的歌曲沉入海底的。
10月2日上午十点半左右,“里斯本丸”船头向上喷出巨大的水花,沉入海底。
原中国二战史研究会秘书长彭训厚说:“包括南京大屠杀在内的诸多史实证明,日本军国主义对战俘比德国纳粹还要恶劣残酷。‘里斯本丸’中,日军本有24小时的时间转移俘虏,但是却见死不救,这是他们虐待战俘的又一桩恶行。”
“里斯本丸”沉没手绘稿。日本战俘营里,一名美军战俘根据幸存者描述画出素描图,这幅图后被藏在一支竹筒中多年得以保存。(方励团队供图)
一场千里接力的生死救援
在英国战俘拼死挣扎的时候,衣着破旧、肤色黝黑、身材瘦弱的中国渔民,驾着简陋的木制渔船展开了一场生死救援。
位于中国东海的青浜岛,是东极岛四个较大住人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向东十多海里,就是运输繁忙的公海航线。“里斯本丸”沉没时,18岁的林阿根在山上干活,他远远看到水花冲上半空,知道海上出大事了。于是赶紧下山,和亲戚摇着小舢板去救人。小岛上的渔民们有一个朴素信条,有人落水必须施以援手。有一句俗语是“救人一命,天上一星”,意思是说救了一个人,上天就会给你记上一笔功劳。
舢板小,划不快,有的船一边划,一边还得往外舀水,一艘小船满打满算也只能坐下8到10人。林阿根说,英国士兵在生命危难关头仍然表现出绅士和谦让,攀扶在船沿的士兵只要看到救援的船上坐满了,就主动将自己的手放开了。
在日军眼皮底下,东极青浜岛和庙子湖岛上的渔民出动了46艘小船,来回65次,将384名英军战俘救助到岛上。要安顿这么多人,这给小岛出了一道难题。东极岛当时只有一千多居民,岛上没多少农田,岛上居民住的是草房,常年半饥半饱,为了安顿衣不蔽体的战俘们,岛上居民们可谓是倾其所有。
1948年定海县东极乡的调查报告上这样描述:“两岛居民目睹被难英人不惟单衣淋漓、甚有赤体者多人惨状,渔民自动分赠衣衫、棉衣、滚水、饭食,并为之安宿。”
就在搭救和收留英国战俘的第二天,几架日本飞机就飞到沉船海域投弹轰炸。4日清晨,5艘军舰从舟山本岛驶来,迅速包围了青浜岛和庙子湖岛。200多名日军登岛搜查英国战俘,殴打中国渔民,勒令他们不得隐藏英国人。381名英国战俘被日军发现后押上军舰,临走时,战俘们用手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意为此去凶多吉少,含泪向舟山渔民挥手告别。
而即使是在日军的严密监视下,仍有3名英国人被神奇地隐藏下来。他们是海军中尉法伦斯、香港烟草公司的伊文斯和外交官詹姆斯顿。
青浜岛渔民梁奕卷当年只有13岁。他在生前回忆说,战俘上岸后,他和小伙伴跑去收留3名英国人的翁阿川家看热闹,发现英国人不会用筷子,只会用调羹,有个英国人还留着大胡子,他还大着胆子跑上去捋了一把,结果英国人也不生气,笑嘻嘻地拍着他的脑袋。
在日军开展地毯式搜捕的危急关头,翁阿川一家紧急商量如何将3名英国军人藏起来,在一旁玩耍的梁奕卷突然想起地势险峻隐蔽的“小湾洞”。梁奕卷和小伙伴平日没事就漫山遍野瞎跑,把岛上的地形摸了一个遍,他们发现的“小湾洞”三面临海,四周都是巨石峭壁,口小腹大,深约两米,涨潮的时候海水淹没洞口,里面却还有很大的空间。
3个英国人藏到小湾洞躲过了搜捕。尽管村民们尽心照顾,三人还是一天天地虚弱下去,开始生病。“3个英国人必须尽快转移出去!”村民们联系上一个半小时航程外的葫芦岛,定海县抗敌自卫第四大队副队长缪凯运正在岛上做客,他和队长王继能多方辗转历尽艰辛,将3名幸存者送到了重庆。3名英国幸存者在重庆期间通过广播公布了“里斯本丸”沉没的真相,揭露了日军虐待俘虏的暴行。之后三人由国民政府转交给英国驻华大使,回到英国。
报刊记载,1949年2月18日,港英当局曾在香港举行感谢仪式,港督葛量洪出席。在感谢仪式上还发放了奖金和作为奖品的一艘渔船,但是钱物最终并未交到东极渔民手中。
“里斯本丸”事件中幸存下来的一位英军中校汉密尔顿在回忆录中高度评价了中国渔民援救的意义:“原来日本人的本意是让战俘全部淹死,这样他们就能说船是美国人击沉的,他们没有机会实施救援。后来在海上看到中国人救了如此多的战俘之后,明白他们的计划不可能实现,所以他们改变了策略。”
这381名英国战俘与其他被日军捞起的数百名战俘一起,作为劳工被送往了日本神户和大阪战俘营。之后又有两百多人死在战俘营,在日本战败之后,这批英国战俘才被解救回国。
2005年,幸存者查尔斯·佐敦回到舟山东极,与东极渔民陈永华紧紧拥抱。(舟山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供图)
大半个世纪后的重逢
当年参与“里斯本丸”救援的渔民大多不识字、不懂英语,并不知道自己救下的人姓甚名谁,但勇救英国战俘的故事在东极岛上口口相传。
英国战俘曾在临走前送给东极渔民一些物件。像渔民严全民家的两块内刻四圆环和英文句子的方砖、任福仁家的一把银色西餐刀、张福青家的一把口琴以及刘竹定家的刻有“JNW9.375”字样的戒指,这些物件被渔民们代代珍藏,记录了两国人民的情谊。
“晚饭后的闲暇时刻,老人们总是会像讲故事一样一次次地讲给孩子们听。”梁奕卷的女儿说,梁奕卷常提到,长胡子的英国人临走时先打手势比比自己的个子,再比比他的个子,意思是等长大了再见面。但是从那时起,获救的英国战俘没有再和中国渔民们见面,直至2005年,一位英国老兵查尔斯·佐敦(Charles Jordan)回到东极镇,悼念战友。
2005年8月18日,“里斯本丸”沉没的63年后,查尔斯·佐敦携妻子和两个儿子,以及两位遇难者家属再次来到东极岛,在“里斯本丸”沉没海面抛下鲜花祭奠亡灵,与恩人紧紧拥抱。佐敦的到来,让“里斯本丸”事件更广泛地传播开来。
“当年贫穷的小渔村,满目皆是低矮的小屋,现在有这么多的楼房,变化真大呀。”尽管言语不通,但查尔斯和渔民们的眼里都噙满了泪水。佐敦向渔民们赠送了一份特殊礼物——一个长方形的相框,五张佐敦参军前从童年到青年的黑白照片,右下方一张彩照是佐敦和儿女及孙辈的合家欢。
佐敦说,他在水中整整游了10个小时才被中国渔民救起,也因为这一段经历,他一直固执地要求儿女们学习游泳。他一直对能够活着回到家乡深觉感恩,尽管后来时常做噩梦,长久地被战争中的恐怖回忆折磨。
查尔斯的儿子艾伦说:“父亲告诉了我这些经历,他非常开心能有机会回到中国,回到舟山去寻访当年的救命恩人。他说正是因为当年中国渔民的拼命相救,才使他活了下来。”
今年94岁的林阿根,是“里斯本丸”救援中最后一名尚在人世的舟山渔民。(摄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朱涵)
最后的渔民和老兵
8月,舟山海域结束禁渔期,67岁的林忠华跟着拖虾船出海作业。每当船只驶入东极岛东北海域,他都会特别提醒船员们注意海底沉船,避免勾住沉船的残骸扯破渔网。
东经122°45′55″,北纬30°13′47″,这是“里斯本丸”沉没的地方。从小到大,林忠华已经记不清多少次从父亲林阿根口中听到这个地点和这艘船的名字。他的父亲林阿根今年94岁,已是“里斯本丸”救援中最后一名尚在人世的舟山渔民。
林忠华说,父亲年纪大了,记忆愈发模糊。多年前,林阿根曾对来访者回忆起救援的细节,甚至能回忆起“里斯本丸”沉没时刮的是东北风,正值涨潮。方励说,如今再问老人当年救了多少人时,老人摆摆手说,不记得了。
东极镇政府从2005年开始,将“里斯本丸”海难相关的史料、渔民口述、救援名单等整理成册,并于2009年5月1日开设了东极博物馆,详细展示了“里斯本丸”事件中大量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物件。东极博物馆里,通往“里斯本丸”事件展示厅的楼梯仿造了小湾洞礁石的造型,进“洞”第一眼便能看到“里斯本丸”模型。
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以“里斯本丸”事件为主题的展馆,展厅内,英国战俘使用过的饭桶、脸盆、药罐、油灯、餐具,临走时留下的瓷砖、木梯都被精心保存。
在英国,99岁的丹尼斯·莫里(Dennis Morley)被认为是“里斯本丸”最后的幸存者。令人意外的是,在方励团队大面积的寻人广告打出后,在加拿大又出现一名98岁的幸存者。
方励说:“在世的老人都快百岁了,我们的时间真的不多了。我们一路倾听、一路发现,一路深受震撼。摄像机几乎一刻不停地开着机,生怕遗漏某个瞬间,让历史从我们指尖溜走。”
在遇难战俘的故乡,摄制组在街头随机采访,想听一听英国人对于“里斯本丸”事件的看法,但人们都露出了疑惑的神情,唯一一个给出了肯定答案的人,是一名书店售货员,而他的祖父就上过“里斯本丸”。
方励说,他拍摄这部纪录片,没有任何商业诉求。对团队所有成员来讲,只有一个意义和目的,就是对生命的纪念,对和平的呼吁。
延伸阅读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6307634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 校对:赵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