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如何“破心中贼”? | 关山远
首发:12月7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关山远(新华每日电讯专栏作者)
“教化”,重点在“化”;“破心中贼”,重点也在“化”。化己,化人。王阳明内心强大就在于此:不管千难万难,只要一息尚存,就不放弃影响他人为善去恶的努力
市民参观王阳明故居(新华社资料片)。陈斌荣 摄
公元1518年,距今正好500年前,重重叠叠的大山中,一支队伍迤逦行军,旌旗招展,刀甲鲜明。这是南赣巡抚王阳明的军队,他率兵挺进广东龙川三浰(今河源市和平县)。
这一年,他47岁,面容清癯,神情庄严,厉目如电,须发已有些斑白。他的前后左右,均是崇山峻岭,这些大山,曾是山贼啸聚之地,无法无天数十年,如今,他们碰到了王阳明,一介儒生,却善于机变,用兵如神,手段霹雳。
王阳明此番面对的,已是南赣最后一股山贼,大势明朗,大局已定,大胜在即。但他并无多少欣喜,进军路上,他给自己的学生薛侃写了一封信,信中有十个字,500年后仍震撼人心: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十字,一语道破人生之难题!
在众心浮躁焦虑的当下,我们带着疑问以及敬仰,把目光回转到500年前,聚焦策马前行的王阳明,山风浩荡,须发飞扬,他的内心,充盈着至阳至刚的力量,却又宁静平和。这,才是真正的内心强大。
王阳明手书长卷,长达2.24米,上书302字,2001年12月在安徽省宿州市被发现(新华社资料片)。新华社记者 于杰 摄
明庭剿贼无方,守仁救急登场
王阳明初到南赣,面临的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乱局,乱到不能再乱。
乱到什么程度?
山贼肆虐,完全失控。
明朝南赣巡抚辖区,包括今天的赣南、闽西和粤东,古籍称赣南“南抚百粤,北望中州”,据五岭之咽喉,扼赣闽粤湘之要冲。此地被崇山峻岭包围,也被称为“十万大山”:武夷山脉、罗霄山脉、南岭山脉、雩山山脉……当王阳明作为一方最高军政长官来到南赣时,治下多处地盘,事实上控于山贼之手。
当时,谢志山占领横水、左溪、桶冈,池仲容占领浰头,各自称王,与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南靖的詹师富、龙南的黄秀魁等遥相呼应,攻占、劫掠各处府县。他们手下兵马不少:谢志山拥众八千多,池仲容麾下五千多,龚福全有兵马七千余人……山贼非常剽悍,南安、南康、信丰、龙南、安远、乐昌、桂阳等地城池,屡屡被山贼围攻,地方官员或战死或沦为俘虏。
有些山贼,还不满足于夺取钱财,试图与明朝分庭抗礼,谢志山自称“征南王”,龚福全自称“延溪王”,池仲容给自己封了个“金龙霸王”。
他们也确实有些才能,比如谢志山,被俘后,王阳明审问他:“汝何得党类之众若此?”谢志山说道:“平生见世上好汉,断不轻易放过;多方钩致之,或纵其酒,或助其急,待其相德,与之吐实,无不应矣。”王阳明闻之,叹道:“吾儒一生求朋友之益,岂异是哉!”可以说,谢志山慷慨好义,真诚对待部下,四方豪杰纷纷到他帐下效力,甚至官府中也有不少人成了他的眼线。
山贼们也很狡黠,摸透了官府的心思,处于下风时,就接受招安,风头一过,马上反。比如谢志山,1512年遭遇官军强势围剿,假意接受招安,朝廷大喜,给他不少赠品。但官兵收兵后不久,谢志山又重树反旗。这种“降-反”的游戏,被山贼们玩得滚瓜烂熟。
相形之下,南赣官军战斗力低下,迫于无奈,朝廷只能派湘西或贵州、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狼兵”过来剿匪,“狼兵”们战斗力倒是很强,“狼兵”一来,他们就躲藏起来,等“狼兵”走了,再出来捣乱。“狼兵”毕竟是客军,不可能长留南赣,一来一回得一年。更让人头疼的是:“狼兵”纪律太差,往往把地方搞得鸡犬不宁。
南赣剿匪之事,明庭不知如何作为,要么“乱作为”,要么“不作为”,陷入恶性循环:官兵围剿不力,为对上交代,往往滥杀无辜,激得老百姓投靠山贼;久剿不灭,为避免朝廷震怒,保住乌纱帽,地方官员对匪患往往隐瞒不报,也百般迁就山贼,虽被反复玩弄,还是迷信招抚,梦想以最小成本来赌一个最大收益,结果山贼之祸,愈演愈烈。
这貌似无解之困局。王阳明的前任文森,直接给朝廷上奏:我病得很重,不能去赣南上任。
王阳明因此闪亮登场。
南昌市阳明公园内的“旷世大儒——王阳明”雕塑(新华社资料片)。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 摄
“龙场悟道”后实践“知行合一”
来南赣之前,王阳明的名气并不大。
这之前,他的人生颇为坎坷:从小研究孔子和朱熹之学,28岁进士及第,在朝廷当个小官,因仗义执言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廷杖四十大板,给打得死去活来,又被贬到贵州龙场驿,流放途中,还遭到刘瑾派来的杀手追杀,假装跳钱塘江自杀,才得以逃脱。九死一生到达龙场驿,艰难困苦,内心悲愤,想死的心都有了,但父亲尚在,怎能求死?他开始尝试求得内心平静之法,一天夜里,忽然觉得“心中洒洒”,仿佛有人对他说话,于是“大彻大悟格物致知之旨”,顿时明白格物致知当自求于心、不当求于外物的道理,圣人之道,蕴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他呼跃而起,手舞足蹈,把睡着的仆人们都惊醒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龙场悟道”后,王阳明的“心学”渐成体系,又恰逢权阉刘瑾伏诛,自己冤案平反,离开贵州,辗转多地任职,到南赣前,他在留都南京任正四品的鸿胪寺卿。兵部尚书(明朝的国防部长)王琼一直欣赏王阳明,当南赣情形糟糕、文森托病请辞时,在他力荐下,王阳明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
主政一方,王阳明终于有了“知行合一”的实践机会。“这个任命与贬谪龙场具有同等意义,如果说贬谪龙场造就了中国哲学史上的王守仁,南赣汀漳巡抚的任命,则造就了中国政治史上的王守仁,而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相互激发、相互结合,才造就了一个完整的、千古唯一的王守仁。”学者方志远在《旷世大儒——王阳明》一书中如是评价。
在南赣,短短时间,王阳明成了“神”一般的人物。“神”这个字,可是正儿八经写进《明史·王守仁传》的:“守仁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王阳明14岁起,开始学习弓马之术,研读兵法,他认为儒生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懂兵法,虽然孔子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但当世的儒生仅仅是巧于章句,平时只关注科举及第和荣华富贵,做文章粉饰太平,一旦遇事,就束手无策。王阳明绝非纸上谈兵之辈,他的赫赫军功,也绝非依靠的是小聪明。他一直在学习,15岁时随父亲居北京时,就游历居庸关、山海关等名关要塞,纵观山形地势、兵争要塞,为日后带兵打下了好基础。
史料中,对王阳明的军事才能是这么评价的:用兵“诡异”、独断,素有“狡诈专兵”之名。平定南赣山贼,王阳明的“狡诈专兵”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地练兵(给日后曾国藩组建湘军提供了宝贵借鉴)、激发士气、搜集情报、攻心为上、策反分化、各个击破……在总攻横水谢志山部时,关键的十八面隘之战,最能说明王阳明出神入化的军事才能。《王阳明与崇义》一书,详细描述了此役全过程:
十八面隘是由东南部进入横水的必经之路,山势险峻陡峭、易守难攻。王阳明亲自率军抵近时,山贼鸣锣示警,奔走呼告,避入山寨抵御。王阳明认为:敌人已经察觉,而且占据险要地势,各处关卡、隘口都布置有大量滚木擂石,此时进攻官兵占不到便宜,于是在等天完全黑下来时,再命令全军悄悄逼近山贼山寨。为了麻痹山贼,王阳明一方面故意让官兵在离山贼山寨还有三十里的地方扎下营寨,在营寨外围开挖堑壕,并设立瞭望敌情的土堡,给山贼造成一种官兵在此与自己长期对垒的错觉。另一方面却暗中选派悍将,率领四百名擅长登山的乡兵和当地樵夫,每人领一面旗帜,扛上火炮、铳枪,带上登山用的钩镰、绳索,在夜里抄小路攀登上悬崖绝壁,爬上十八面隘周围远近极高山头进行埋伏,同时派军官分别带勇士数十人,爬上悬崖预先埋伏在十八面隘旁边密林草丛中。
翌日,天蒙蒙亮,王阳明率军进抵十八面隘,指挥官军发起攻击。听到王阳明中军炮响,预先埋伏在周围山顶的400名官军,立即树起旗帜,燃起数千垛茅草,放起火炮、铳枪,迷惑山贼。勇士们则从草丛中一跃而起,砍翻守隘山贼,夺隘而入,斩断滚木擂石绳索。守卫十八面隘的山贼,奋死拼战,无奈官军铳箭齐发,呼噪逼近,声震天地,滚木擂石已失,已无险可守。此时官军另一支部队又从小路包抄过来尽焚了山寨据点,山贼于是溃败。十八面隘溃败引发了连锁反应,山贼们误以为横水主寨被破,丧失斗志,四散逃命,首领肖贵模、谢志山先后被活捉。
山贼陆续被灭,盘踞浰头的池仲容见势不妙,又想玩假招安的套路,王阳明将计就计,将他们一网打尽。
不由感慨:假如王阳明能够穿越到100年后,明朝又怎么会那么快在起义军和后金(清)的夹击下灭亡呢?
贵阳市修文县王阳明纪念馆(新华社资料片)。彭年 摄
为善去恶破“心中贼”,唯有教化
“山中贼”已破,如何破“心中贼”?
对王阳明而言,这是一个更艰巨的考验。破“山中贼”,他崇尚“兵贵神速”、“狡诈专兵”;但破“心中贼”,却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诚意。
初抵南赣时,为了切断山贼与老百姓之间的联系,王阳明强势推行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的“十家牌法”,他也知道,这是在非常之时,行严苛酷法之举。若无根本性的举措,又何来长治久安?
根本性的举措,就是教育!
王阳明坚信:“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如何致良知、成圣贤?为善去恶。王阳明心学四绝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恶,就应该在事上磨炼,“格物致知”,不断为善去恶,克除不善,消去各种浮思闲虑的干扰,把心从偏颇失控的不正常的状态拉回来。如何为善去恶?教化。
山贼平定后,王阳明凯旋回到赣州,颁布文告,兴办学校,制定《南赣乡约》,刻印儒学经典,提高教师待遇,还整修了城内的濂溪书院(这所书院在清末更名为阳明书院)。一时间,南赣地区,书院林立,城市带动乡村,书院带动民间社学、义学,江西省内外许多学者纷至沓来,王阳明自己也聚徒讲学,他的几部主要著作,包括《传习录》等,都刊刻于赣州。
王阳明认为,教育学生,“惟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有关教育的方法,应当通过咏诗唱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借以严肃他们的仪容;教导他们读书,借以开发他们的潜力。他谆谆教导:为人师表者,一定要理解他的用意,并一直遵守,不要因为世俗的言论而更改了他制定的规矩,“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效果良好!好斗逞凶的民风民俗得到改变,南赣风气为之一新。《王阳明年谱》中形象地描述了南赣民风的可喜变化:“先生谓民风不善,由于教化未明。今幸盗贼稍平,民困渐息,一应移风易俗之事,虽未能尽举,姑且就其浅近易行者,开导训诲。即行告谕,发南、赣所属各县父老子弟,互相诫勉,兴立社学,延师教子,歌诗习礼。出入街衢,官长至,俱叉手拱立。先生或赞赏训诱之。久之,市民亦知冠服,朝夕歌声,达于委巷,雍雍然渐成礼让之俗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是王阳明对畲族的教化。当时与官府对抗的多为畲民,在官方语系中,畲民“梗化”,意即“顽固不化”、桀骜难驯。当然,畲民好斗,根源还是当时的政治环境。
《王阳明与崇义》一书写道:“频见于宋元明的记载都说明在明以前,畲民‘喜斗’好讼,‘啸聚八方’,民风强悍,其实畲族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民族,畲民的反抗是不堪压迫。尽管畲民‘好斗’之风已广为人知,但这种‘好斗’却非畲民本心所好……”一言以蔽之:官逼民反。
学界公认:王阳明通过教化畲民,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学者谢重光在《新民向化——王阳明巡抚南赣对畲民汉化的推动》一文中写道:经过王阳明军事剿抚、保甲监督和乡约教化的综合作用,闽粤赣交界处的畲民由此“去蛮化”,“梗化”“顽民”开始“新民向化”,大量畲民转化为客家人。
今天江西赣州的崇义县,就是王阳明两次上疏奏请设县而来的,上犹县、南康县及大庾县部分区域被合并为一个新县,县名“崇义”,版权属于王阳明,取的是“崇尚礼义”之意。王阳明还特地将新县县城所在地,定在横水——就是以前山贼的大本营。
超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中国古代读书人,孜孜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说法:古代历史上真正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两个是孔子、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
这评价相当高!不过,相比于曾国藩,孔子与王阳明,生前其实并不风光,甚至有些“窝囊”。
比如孔子,《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孔子与弟子在郑国走散了,他一个人站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看到东门有个人,长得什么样什么样,“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把郑国人的话一五一十如实告诉了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颇有自嘲精神,后人读了却颇为心酸:这么一位伟大的仁人智者,却不为当时权贵所接纳,空负理想,颠沛流离。
王阳明更具悲剧色彩,他用35天时间,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策划了30多年的叛乱,这是不世之功,堪称挽救了大明王朝,但不幸的是,当朝的是一个糊涂又任性的皇帝,围着皇帝的又是一群奸邪小人。
小人取悦皇帝:陛下御驾亲征,活捉叛逆,多牛!皇帝居然同意了。但大军还没开过来呢,王阳明就平叛了,俘虏了朱宸濠。小人又妒又恨,居然想出馊主意:让王阳明放了朱宸濠,让皇帝来亲自抓获。他们也不掂量皇帝打仗到底有几斤几两。但皇帝也居然同意了。
王阳明当然不会干放虎归山的蠢事,将朱宸濠交付当时尚属正直的太监张永,然后想到南京求见皇帝,被拒,回到南昌,又要整日应付皇帝身边那伙以清查宁王余党事实上想来发财的小人。
他们没有从王阳明身上勒索到财物,到南京后继续诬陷,居然说王阳明跟宁王勾结,想要谋反,幸好张永帮王阳明说好话,才勉强过关。后来他还被迫按皇帝和小人的意思上奏章,说打败宁王是皇帝的方略,皇帝身边那帮小人个个皆有战功。如此写了,皇帝和小人,才感觉有面子,从南京回北京去了。
如此战功,居然不被承认,还差点惹来杀身之祸,王阳明的悲愤,可想而知。难怪,他曾经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
所以,即使有“龙场悟道”,但修心,还真是一辈子的事。
他跟孔子,也因此更让后人敬佩:他们都有一颗强大的心,即使身处困境,遭遇厄运,也不会屈服,他们超越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管是“穷”还是“达”,不管得志不得志,他们都在努力改造身处的这个世界——他们都相信“教化”的力量。也就是说,不仅要自我修身,破自己的“心中贼”,还要“新民”,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帮助更多的人,破他们的“心中贼”。
儒家经典《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这是对己。“在亲民”,此处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新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是对人。对己、对人,对内、对外,结合起来,才能“止于至善”,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
“教化”,重点在“化”;“破心中贼”,重点也在“化”。化己,化人。
王阳明内心强大就在于此:不管千难万难,只要一息尚存,就不放弃影响他人为善去恶的努力。
但他在更大的范围影响人,是在他病逝之后,一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人们,如何更好地做人做事,让自己和这个世界,都能变得好一些。
更多文章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6307634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 校对:赵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