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窦建德为何兵败如山倒 | 关山远
首发:4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作者:关山远(新华每日电讯专栏作者)
公元829年,唐朝有个名叫殷侔的小公务员,途经魏州,即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被眼前的一幕震惊了:
一座恢宏的大庙前,隆重的祭祀仪式正在进行,人山人海,三跪九叩,场面之盛大,态度之虔诚,都是殷侔从未见过的。但是真正让殷侔震惊的,是当地民众祭祀的对象:窦建德。
窦建德是谁?唐朝立国之初的劲敌!
此时,距离窦建德兵败被杀,已经过去了208年,而大唐也早已过了鼎盛时期,正在风雨飘摇中走向终点。
殷侔尚不知道78年后唐朝就会灭亡,但他知道200年来河北人一直没有忘记窦建德。史书中尽是“成王败寇”的故事,但失败者窦建德为何会被人如此铭记?殷侔感慨之下,写下长文并刻于碑上,题为《窦建德碑》。在最不缺文豪的唐朝,生卒年都不详的小人物殷侔,写这篇文章时冒着风险,却也因这篇文章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窦建德碑》思考了一个问题,这也是后人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在隋末各路英豪中,最能担得起“仁义”二字的窦建德,是公认的好人,但为什么他偏偏失败了?
01
有两个故事,最能说明窦建德的仁义:
其一,窦建德率军围攻河间县城,一直没打下来。等到城里粮食光了,恰好又传来隋炀帝被杀的消息,河间郡丞王琮表示愿意投降,窦建德后退三十里办好酒席等着他。王琮带着官吏们身穿白色丧服、双手反绑在背后来到军营门前,窦建德亲自为他们松绑。
手下说:王琮害得我们死伤惨重,我们要求弄口大锅烧水煮死他!窦建德制止了,做大家的思想工作:王琮是一位有节操的人,正好予以提拔任用,怎么能够杀他呢?马上重用王琮,并严禁军中有人借与王琮有仇煽风点火。
其二,在一次战役中,窦建德俘虏了唐将李世绩父子,重用。但没多久李世绩撇下父亲,逃回李唐朝廷去了(李世绩后来成为跟李靖齐名的大唐“战神”级人物),窦建德当然怒了,这时有人建议:李世绩背叛了您,把他爹宰了,出口恶气!
窦建德却说了这么一番话:“李世绩本来是唐朝廷的臣子,被俘以后,不背叛他的国君,逃回他自己的朝廷,这是忠臣,他的父亲有什么罪过?不能杀。”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无论是世家造反,还是草莽崛起,乱世中所谓“无毒不丈夫”,个个都是狠角色,先与隋军作战,后来逐鹿中原,血腥杀戮是家常便饭。打仗不是请客吃饭,窦建德也并非“佛系”人士,他击败了宇文化及之后,不仅杀掉了宇文化及,还把抓住的宇文家族的人一股脑全杀了。为什么?因为宇文化及是臭名昭著的弑君者,他与隋炀帝杨广有姻亲关系,父子兄弟都蒙受隋朝的恩典,却最终干出弑君谋逆的勾当,为窦建德所不齿。
其实杨广身后有三个谥号,“炀”,是李渊取的,这是一个很差的评价,杨广弑君父、杀兄弟、逼姐妹,好大喜功,确实干了不少坏事,一个“炀”字,把他全盘否定了。还有一个谥号是“明”,来自军阀王世充扶植的皇泰主杨侗,这个字当然比较扯了,但杨侗是杨广的孙子,这么弄也可理解。第三个谥号是“闵”,来自窦建德,“闵”字同“悯”和“愍”,有怜恤、哀伤之意。杨广生前极尽奢华,却死于亲信宇文化及之手,死后却连一副像样的棺材也没有。窦建德认为杨广也挺惨的,值得怜悯。
杨广。图片来源:网络
从杨广这些谥号,也可一窥窦建德之为人。
史载,窦建德生活简朴,即使建立政权称王后,也不穿锦衣,吃糙米、素食。不好色,别的人一旦称王,首要工作就是搜罗美女扩充后宫,窦建德呢,击败一个称王的对手,马上把俘获的宫女们全部遣散回家,让她们与家人团聚。不贪财,每次战争后缴获财物,都分给将领,自己不要一分一毫……
最令人称道的,是窦建德对人的悲悯之心,从不轻易杀人,四方豪杰因此纷纷来投,窦军也因此迅速做大。他对老百姓也很有感情,建立夏国后,劝科农桑,薄赋轻徭,与民休养,军纪严明。虽是隋末乱世,夏国境内却一片安宁,没有强盗出没,百姓生活安稳,商人敢在野外露营。
今天的河北永年县,还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叫借马庄,村名即来自窦建德的一次善举:有一天他到城北菊花庄微服私访,看到老百姓一家老小人力拉犁,当即将战马借与农夫耕田,菊花庄因此更名为借马庄。
但这么好的一个人,为什么却最终失败了呢?
02
窦建德用人出了问题,大问题。
他重视人才,手下也不缺文武贤才,《旧唐书》记载:“初,群盗得隋官及山东士子皆杀之,唯建德每获士人,必加恩遇。”很多人来投奔他,一时人才济济。
缺人,是个问题。但人多了,也有问题:不同山头,如何平衡?不同诉求,如何兼顾?不同才能,如何配置?一言以蔽之: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搞好队伍团结问题。
窦建德之败亡,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误杀了一文一武两个人:
武是大将王伏宝,此人打仗非常勇猛,对窦建德也很忠诚,却被误杀。这一段在《旧唐书》中有清晰记载:“其大将王伏宝多勇略,功冠等伦,群帅嫉之。或言其反,建德将杀之,伏宝曰:‘我无罪也,大王何听谗言,自斩左右手乎?’既杀之,后用兵多不利。”
王伏宝被杀,源于同事赤裸裸的嫉妒:你这么能,把我们摆到什么位置了?可能王伏宝情商也不高,恃才傲物,结果搞得一堆人都在说他坏话,联合起来诬陷他谋反。三人成虎,众口铄金,窦建德选择相信了大多数人,于是便处死了王伏宝。
文的是宋正。《旧唐书》记载:“纳言宋正本好直谏,建德又听谗言杀之。是后人以为诫,无复进言者,由此政教益衰。”
这个正直的爱提建议的宋正,也是死于同事的谗言!他的死,同样造成了恶劣的后果:没人敢在窦建德面前说真话了,大家更多是顺着他的心思,讲些他喜欢听的话。更严重的后果是:王伏宝、宋正两个勇敢正直的人,先后被谗言害死,意味着窦建德的团队,歪风邪气已占了上风,抢了话语权,这种格局,犹如定时炸弹,在决定窦建德和夏国命运的关键时刻,爆炸了。
能否让部下齐心协力跟着干,是领导力的重要标志。有人曾概括过:让部下跟着干,有三重境界:一是让部下感受到恐惧,二是让部下感觉有利益,三是用共同的价值观来凝聚、激励部下。
纵观隋末群雄,大多数人停留在第一重境界:用恐惧来驾驭部下,譬如王世充,自从手下有个干将投降李唐朝廷后,他不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反而采用酷刑严厉控制——家里有一个人逃跑,全家不论老少都株连被杀,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只要告发就可免罪;又命令五家为一保,互相监督,如果有人全家叛逃而邻居没有发觉,四周的邻居都要处死;每当派遣将领出外作战,也把他的亲属拘留在宫里作为人质……
那个年代,能够达到第三重境界的,也就只有李世民一人了。历史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剑桥中国隋唐史》上评价说:“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但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固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本人也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由于它的成就,而且由于它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这一理想,另外还由于它表现了君臣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
李世民。图片来源:网络
窦建德在哪个境界?应该说,处于从第二重境界向第三重境界过渡期间。遗憾的是,未能过渡成功,然后,没有然后了。
03
毛泽东有过这样的精辟论断: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
窦建德在“用干部”方面出了大问题,在“出主意”方面,更是犯了致命错误,而且连续的致命错误。
其一,李世民进攻王世充。上世纪80年代万人空巷的电影《少林寺》,背景就是李世民与王世充作战。王世充屡战屡败,地盘越来越小,最终只能龟缩在洛阳城里,无奈之下,向窦建德求救。救,还是不救?
窦建德很讨厌王世充,因为王世充立杨侗为皇帝又干掉杨侗自己取而代之。事实上,王世充这个人在历史上口碑很差,用今天的话来说,属于“烂人”一类。窦建德与手下商议后,还是决定去救,当时局势是李唐、窦夏和王世充的郑国三足鼎立,窦建德想:王世充要是亡了,压力就全在我身上了。唇亡齿寒,没错,错就错在,窦建德决定亲率大军,离开经营多年的河北根据地,浩浩荡荡开到洛阳去救一个自己厌恶的人。
其二,窦建德大军开到,形势其实对他和王世充大大有利,对李世民大大不利,古代作战,最怕攻城不下,援军赶到,里外来个夹击,惨不忍睹。
但窦建德犹犹豫豫,走得很慢,他不是个傻子,存了个小心思:坐山观虎斗,让王世充跟李世民先恶斗一场,自己来收拾残局。没料到王世充被李世民吓破了胆,扼守坚城不出,窦建德在一厢情愿的等待中,浪费了大把黄金时间。
其三,李世民是个战略高手,见窦建德来救,便分兵两处,一处继续围困洛阳,自己另带一部,往虎牢关抵抗窦建德。窦建德与之交锋,多次失利,士气颇受影响,怎么办?这时谋士凌敬提议说:全军渡过黄河北上,跨越太行山,杀到李唐老巢太原去!
这无疑是一个好主意,唐军精锐被牵制在洛阳附近,大后方正空虚着呢。夏军若杀到太原,洛阳之围,也自然解了。
窦建德一听:不错!但他召集部下开会后,又改变了主意,决定继续留在虎牢关与李世民硬扛。
战略机遇就这么错失了,窦建德一念之差,历史的走向,改变了。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曾在名著《人类群星闪耀时》一书中探讨历史关键时刻的吊诡细节,拿破仑输掉滑铁卢一役,在于把制胜希望寄托给了一个不会变通的庸才,茨威格感慨道:“只有一件事会使人疲劳,摇摆不定和优柔寡断。”
当然,支撑窦建德留下来与李世民硬扛的,是他的迷之自信:咱们士气旺盛,将领求胜欲望强烈。
但事实是:王世充派来的使者长孙安世见窦建德有撤军的念头,于是使出贿赂之计,以大量金银珠宝利诱各个将领,这些将领拿了钱财,就纷纷游说窦建德:凌敬不过是个书生,怎能跟他谈打仗呢?咱们兵强马壮,一举荡平李世民,天下还不是您的?
04
公元621年5月28日,虎牢关,李世民发动了一场“斩首行动”。行动目标:窦建德。
当时,夏军主力远多于唐军,他们也算骁勇善战,但他们还没布好阵,李世民就亲率玄甲军突然从正面冲进敌阵,包抄部队从后面杀进去,前后夹击,夏军阵势大乱,四处逃命。唐军追击三十里,俘获5万多人,最大的俘虏,是夏王窦建德。
王世充在洛阳城头看到窦建德被俘,两人相对流泪,王世充最终献城投降。虎牢关之战,绝对是唐朝最终一统天下的关键之役,一役解决两大强劲对手。
后人分析虎牢关之战,皆认为此役李世民能胜,但获此大胜,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试想想,窦建德是何等英雄人物,完全具备了与李唐争天下的实力,却这么戏剧性地在一场突袭中给活捉了……
殷侔在《窦建德碑》一文开头中,也认为窦建德失败,是因为“运气不好”,“天命”不在他这一边:“云雷方屯,龙战伊始,有天命焉,有豪杰焉。不得受命,而命归圣人。于是元黄之祸成,霸图之业废矣。”
确实,窦建德英雄一世,却遇到了不世出的李世民。李世民跟王世充远不在一个等级,窦建德此前战胜的魏刀儿、宇文化及和孟海公等,更是连给李世民拎鞋都不配。
李世民有多厉害?他兵临洛阳城下时,王世充曾趁着唐军营垒还未安顿好,带着2万人马出了洛阳方诸门,想打唐军一个措手不及。大战爆发,李世民一马当先,陷入敌军的重重包围。厮杀中他与部下失去联系,坐骑也中箭受伤。千钧一发之际,部将丘行恭赶到。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李世民,两人拼死冲杀,这才突出重围,与大军会合。
谁能坚持,谁就能取得胜利。激战持续了半天,遍地积雪都染成了红色。王世充终于坚持不住,败回城内,从此闭门坚守,再也不敢出战。
李世民勇猛无畏,自己也是个高手,他曾自信地对大将尉迟敬德说:“我拿弓箭,你执槊守卫,敌人再多,谁能近身?”
但李世民作战虽多次涉险,却绝对不是一个有勇无谋之人,恰恰相反,他善于做判断,尤其是在千钧一发之际,他能迅速洞察形势,坚持己见。
窦建德大军来救王世充时,唐军两面受敌,形势一下子变得严峻起来。李世民的部下也出现了意见分歧,多数将领主张撤兵,退守到洛阳以西的新安一带。但李世民思考之后,决定:不撤,围洛阳,打夏军。
历史证明:他做了正确的选择。
虎牢关大战这一年,李世民22岁,窦建德49岁。
史载:窦建德被俘后,李世民训斥他:我收拾王世充,你不在河北好好待着,跑过来捣什么乱?窦建德笑答:我不过来,你也会到河北去收拾我的。
英雄末路,倒也潇洒。
05
窦建德被押到长安,处死。他的多年知己刘黑闼召集夏国旧部,又在河北山东搅起滔天巨浪,唐军费了老大功夫才摆平。由此可见,窦建德的实力有多雄厚。
英雄之死,总是令人惋惜。后人还杜撰了一个故事:窦建德之女窦线娘,为救父亲,在李渊面前衔刀长跪,愿意替代父亲赴死。李渊感动,赦免了窦建德,让他出家为僧。这是一个政治正确又皆大欢喜的故事,当然,只是虚拟的故事。
后人常以项羽来比窦建德,但殷侔不这么认为,《窦建德碑》中写道:“或以建德方项羽之在前世,窃谓不然。羽暴而嗜杀,建德宽容御众,得其归附,语不可同日。迹其英兮雄兮,指盼备显,庶几孙长沙流亚乎?”他认为,项羽好杀,窦建德仁义,项羽比不上窦建德。窦建德,应该是三国时孙坚一样的人物。
遗憾的是,窦建德没有一统天下,也没有成为孙坚一样的人物……
往期文章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6307634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小草 | 校对:赵岑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6307634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小草 | 校对:赵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