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纪实频道(ID:jishipindao)
一瘸一拐的身影,在校园里行走了半个世纪,但留给人们的记忆却是“她很美”;她一生五次与癌症交锋,抗争34年,却始终关注着世界发展和科学未来;她引领一所大学走在开放、包容的学术前沿,被外媒赞誉为“中国的哈佛校长”。
她就是“中国半导体之母”,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大学女校长——谢希德。
“中国需要科学”这是谢希德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常常对她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也像种子一般埋在她的心底,生根发芽。所以,纵观谢希德的一生,她总是让自己站在科学的前沿,对先进的跟踪似乎已成了她的天性。在国际上,半导体是1948年才拉开帷幕的学科,1956年后,竟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中国奇迹般地遍地开花,谢希德就是中国半导体技术的奠基者。
犹记得,美国曾召开一场关于高温超导体的讨论会,瘦弱的谢希德挤不进大厅,只好在过道上站着听完整场学术报告。别人佩服她精神好,年龄大了腿脚也不好竟然能站着听完一场报告,她说:“怎么办呢,世界物理学发展太快,我们稍稍地疏忽一点,就会被落在后面。”据谢希德的学生回忆,50年代的大学教材多是用前苏联的,她则都是自己编写。
为了不让学生忙于笔记而忽略思考,她总是在上课前,人手一份地把讲义发给学生。
当时复旦的资源并不多,改革开放也是处于基本阶段。为搞好教学和科研,她尽全力让复旦与国际交流。
所以,后来谢希德为自己找了一个别人想不到的工作——为学生出国留学写推荐信。她说,送学生出去,让知识回来。谢希德当校长的几年里,平均三天就要写一封推荐信,每年要送走一百多位学生。送出去的学生回来了,看见她在病榻上非常虚弱,心疼她,想代她写。她说,不行,你对这个学生都不了解,怎么写?
1984年,里根总统访华,并到当时还很简陋的复旦发表演讲,原因有二。一是复旦在对外交往中体现出的活力四射。复旦每年都有优秀的学生出国留学,复旦的美研中心也为推动中美关系的友好发展贡献良多;二是复旦这位女校长是他夫人在美国史密斯女子学院的同学,好友。
谢希德开创了复旦与世界交流协作的道路。她以独特的魅力将复旦推向了世界,国际媒体赞誉她为“中国的哈佛校长”。
谢希德当校长时,创办的复旦美国研究中心,今天已是中国顶尖的研究机构,活跃着世界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
上面这面美国国旗,是谢希德去世后美国众议员柯特·韦尔登送给复旦美研中心的。
1988年,韦尔登访问中国,来到复旦后,谢希德与美研中心的同事一起去拜访他。美研的同志亲眼看到谢希德是如何驾轻就熟、娓娓道来地去做这位议员的思想工作。但其实谢希德并不是在这一天有所改变,她在对外交往中一直几十年如一日,不卑不亢,热情友好,以理服人。韦尔登被这位老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所打动,他成了谢希德的崇拜者,并由此改变了对中国人的看法。他说,作为美国的议员,我为有机会与她一起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新世纪而感到光荣。美国国会专门有一天升起了这面旗,肯定谢希德作为杰出的中国公民,为促进美中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面旗升好了再拿下来,由韦尔登交给美研中心。可以说至今也未再出现这种情况,美国国会升旗竟是为了一位中国公民。1999年,谢希德应邀参加教师节活动,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主持人问她五十年代时为什么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中国,谢希德的回答简单而有力——“我爱中国!”中国万千教师,谢希德既是超凡卓越的那一位,也是平凡而普通的那一位。如所有老师一样,都盼着自己的学生越来越好,自己的祖国越来越强大!
往期文章
话题 | 68张未PS照片,19万人:大自然太神奇!
话题 | 英国开太极培训班,欧美魔力广场舞开始了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6307634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新华 | 校对:赵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