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20帧《双子杀手》遭差评,笨小孩李安让你失望了吗?

以下文章来源于一日一度 ,作者度公子

来源:一日一度(ID:yryd115)

作者:度公子



华人导演标杆的李安,从小是一个比别人慢半拍的孩子,可以说是一个人人口中的笨小孩。而事实上,每一个把梦想藏进心中的笨小孩,都有一颗通透执着的内心,向着自己内心的理想,执拗真诚地前进。


1

李安的老家在江西德安的一个书香世家,当年,他的父亲乘“永安号”货轮抵达台湾。


1954年,李安出生于台湾屏东,父亲给他取名为“安”。


李安在母亲怀中七个月的时候,有一次母亲摔了一跤,送到医院检查,大人摔得不轻,小孩没事。



母亲不禁感叹:这个小孩好皮实。


父亲却暗自担忧:这个娃娃不会脑子不灵光,感觉不到疼。


出生后的李安,不管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半拍,反应慢,说话慢,连长个子都比别人慢。


李安从小就爱哭,小学一年级时一天至少哭一次。


重理轻文的学风,让他生活在恐惧之中,有一次考数学,哪一题没有做对,就到教室外面跪一排,老师挨个打过去。


李安用功学习,理科成绩就是上不去,读高中又到了父亲任校长的学校,每一次碰见父亲他就溜圈躲走。


李安完全不知道面对父亲时,是该叫校长还是爸爸,是该敬礼还是怎样,都不晓得该怎么办。


但李安身为长子,他被整个家庭,尤其是父亲寄予厚望。


可连续两年高考落榜,第一次落榜后,父亲逼他复读,还请来一对一辅导专门教数学,第二次数学成绩却考了0.67分。


第二次高考落榜后,家里的气氛压抑极了,李安也不见了,最后是弟弟骑着自行车花了一个半小时,在海边把人找回来了。



最后选择了艺校表演专业的他,深深伤了老父亲的心。


李安固执地报考了艺专之后,虽然父亲不满意,还是亲自送李安去报到。当时一看校舍的简陋,宿舍里还有老鼠爬上爬下,父亲回到家后,竟然哭了。


到了艺专之后,李安的恐学症好了,导演、表演、灯光、化妆样样通。


父亲为了让李安成为戏剧学教授,让李安去美国留学,可在美国李安更坚定了自己的导演梦。

2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李安到纽约大学学习电影相关知识,1984年毕业的时候拍了个小短片获得电影学院里最佳导演奖。


原本自卑胆小的他以为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可是刚毕业的时候,连份工作都找不到,去片场只能跑龙套,其实就是失业在家没工作。


此后6年,他始终没有片约,每天窝在家里写剧本,帮人打杂。



就这样一蹉跎就是六年,一个人最好最有希望的年纪,都流水东逝了。


甚至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况,存款只有42美金。


1990年时,李安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一家四口的生计,却只能由妻子林慧嘉扛着,为了多挣钱,妻子总是申请加班。


在此期间,李安也努力走出蜗居的窘境,帮别人拍片子,看器材,帮剪辑师做点事,当剧务等等,但都做不好。


在做剧务时,甚至有美国女子说:“你敢拦我,我就找人揍你”。


后来只能做一些出苦力的事,拿沙袋,扛东西。


为什么人生会是这个样子,李安很困惑。到了第六年,他完全不晓得该怎么办了。


毕业快六年,一事无成,在家带孩子做饭,一开始还能谈理想,三四年后,人生往四十岁走,依旧如此,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理想。


于是,开始有些自闭。


唯一能和绝望对抗的,就是对电影的热爱。


在此期间,林慧嘉在外面打拼养活家庭,李安在家看片子研究剧本并包揽家务。


所以,李安的厨艺,是导演里最好的,做菜做的最好吃。



他岳母甚至开玩笑说,哎呦,你这手艺白瞎了,我给你出资开个餐馆吧,别去拍什么电影了。


在这六年的蛰伏期,李安常常被看作是吃软饭的。父亲甚至写信骂他,要他“像个男人一样”。


李安感叹:就这样耗了六年,心碎无数,若是有日本丈夫气节的话,早该切腹。


但李安虽然绝望过,却不曾真正心灰意冷,他依旧十年如一日钻研电影艺术,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生命中的低谷岁月,不应摧毁一个人,而是退而结网。扛得住孤独,受得了压力,坚持得住本心,才成就了后来的李安。


3

1990年,李安终于等到机会,处女作《推手》剧本获奖,一炮而红。


1991年拍摄《推手》,是李安孤注一掷的处女作。他曾说过,能不能吃这碗饭,就看这一次了。


他拿着1300万台币的预算和一个酝酿多年的故事,杀开了一条生路。




随后的《喜宴》、《饮食男女》组成喜剧系列的“父亲三部曲”。而这三部影片叫好又叫座,奠定了他细致内敛、兼蓄并包的创作基调。


《喜宴》是李安电影生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电影。


影片上映后获得更为盛大的成功,成为1993年全球回报率最高电影,在欧美大受欢迎,李安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导演。 


《喜宴》获得金熊奖后摆庆功宴,当天李安一看到桌子上的鱼翅汤就哭了起来。


后来好友徐立功到厕所悄悄问他才知道,那碗鱼翅,让他想到家里的太太和孩子,在他从事电影工作奋斗过程中,家里过得很苦。


现在有人请他吃鱼翅,这是妻儿多年吃不到的,他很希望家人能够跟他一起分享这份成功。


“父亲三部曲”,融汇了亲情冲突与人性温暖,感人至深,赢得了票房和口碑。


国际公司开始请李安做导演,第一部接拍影片《理智与情感》,英国作家奥斯汀的名著,1995年电影在英国开拍。



男一号休·格兰特牛津大学英国文学专业毕业,女一号是剑桥大学培养出的才女、奥斯卡影后艾玛·汤普森。


开拍之时,李安碰了一鼻子灰,编剧汤普森不允许李安动一点点剧本,可是在拍摄过程中,李安指出,照顾病重妹妹之时不应表现出哀怜和关切而应表现出对失去妹妹的恐惧,到了男女主角定情之时李安又让艾玛不应喜极而泣而是难为情地呜咽。


这些都为艾玛的表演加分,最终《理智与情感》连获金熊、金球、奥斯卡等奖项,汤普森在获奖时说:“李安出乎意料的洞察力竟然比我本人更了解我自己。


似乎一切水到渠成,但接下的《绿巨人》市场冷遇。李安疲惫至极打算退休。

2001年回到台南看望父亲,父亲又提及你是不是要教书,父亲一直希望李安不要拍电影,做一位教授。李安回答不教不教。


父亲说:“那你就带上钢盔,继续往前冲,继续去拍。这是父亲一辈子第一次鼓励李安拍电影,这让李安十分震动更感动不已。


接下来,李安凭借《断背山》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而父亲也在期间因病去世。


父亲死前要求海葬,骨灰撒在海峡上,一半看着台湾,一半看着故乡。



一个文静温和,把梦想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少年,历经生活中重重磨练,终于实现了它。


李安从不会在盛名之下沾沾自喜,他一直尝试各种不同题材的拍摄。


正如他自己所说:追求自由的人才会想去拍电影,做艺术创作的人,都不是喜欢安全感的,都是有冒险精神的人。
 
4

武侠巨作《卧虎藏龙》2000年上映时如猛虎出闸。


打破李安所有的纪录成为获利最高的华语电影,同时亦高悬经典外语电影榜首。


两种不同文明的冲击,造就了李安与众不同的视野和气质,他兼具东方传统的温文尔雅和西式的洒脱不羁。



熟悉李安的人看过《卧虎藏龙》后,都认为那是李安对自己的诠释,生活中他是隐忍的俞秀莲,但内心里他更像率性叛逆的玉娇龙。


自七十年代李小龙传奇式的跨界引领风骚后,《卧虎藏龙》成为亚洲电影又一次重要的入侵,形成名副其实的文化现象。


陈凯歌、张艺谋等继续延伸这个模式,拍出《英雄》《十面埋伏》和《无极》等电影。


真正让李安众人皆知的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电影界的人都知道,电影拍摄有三大难点,小孩、动物、水上拍摄。


在印度三千多演员里李安选出了少年派的演出者苏拉·沙玛,李安看重的是16岁孩子的天真傻气,可苏拉·沙玛从未拍过电影。


那时苏拉尚是一名学生,试戏的时候李安给他一份两页长的独白,苏拉念到最后,他哭了。


苏拉身上浑然不觉的真挚打动了李安,那一刻,李安激动地抱住苏拉说:“就是这孩子了,我赌他。”



戏中有大量的内心戏,漂流过程中的自我孤独的演绎,到了最后苏拉甚至被整个剧组孤立以融入剧中。


当时卡梅隆的《阿凡达》样片已出,李安看见之后,面对这样高技术难度的3D影片,他沮丧之余,又决定给少年派加上第四重困难。


卡梅隆都能拍,为何我不能。于是他向卡梅隆公司租借了3D摄像机。


2013年2月,第85届奥斯卡奖竞争激烈,美国导演斯皮尔伯格的传记巨制《林肯》夺奖呼声极高,然在最佳导演角逐中输给了华人导演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斯皮尔伯格是扛着摄像机长大的,十二三岁开始拍片,《大白鲨》《侏罗纪公园》《辛德勒的名单》成为全球几代人共同的记忆。


早在2006年,李安凭借《断背山》已经夺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而这一次与前辈斯皮尔伯格的较量中胜出更加意义非凡。



You don't know the strength of your faith until it's been tested,这是人人记得的剧中台词,你无法知道信仰的力量有多么强大直到它历经考验,正如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力量有多么强大直至跋山涉水。
 
5

其实早在娘胎里,李安就经常随母亲去看电影,李安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妈妈就用童车推着他去看电影,


再大一些去影院,总是让别人不看荧幕,都盯着他看。


如果是哭戏的话,李安会哭到整个戏院都在笑。说你看那个小朋友,哭的好好玩。


李安也问妈妈:“为什么你和爸爸常常在看外国片?”


妈妈回答:“因为外国片好看嘛。”


小李安又问:“那为什么不把我们的电影也弄好看?”


妈妈随口就说:“那你长大以后去做呀。”


上学后每当考砸了,李安总是往电影院跑,那里是他的避风港。



作为影迷的李安,是瑞典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的粉丝,伯格曼的《处女泉》影响了他的一生。


李安从剧中思考,人们为什么会相信故事,相信信仰,它的力量在哪里?它可以讨论怀疑的力量又在哪里?


2006年,李安见到了伯格曼,他喜不自胜,竟抱肩痛哭,像在拥抱自己的信仰。


李安曾说:说我脆弱,其实那是我的本质,我很勇敢地面对我的脆弱,我不介意把它表现出来。


说戏说到动情之处,李安就会和演员一道抱头痛哭。


他曾说因为我自己脆弱,所以我会同情别人的脆弱。


而在这一份脆弱里公子看见的是君子坦荡荡,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无与伦比的真诚。
 
6

李安的妻子林慧嘉个性十足,完全颠覆了众多人心中女性应有的样子。


李安与妻子林慧嘉相识于留学生聚会上,交往之初,林慧嘉觉得李安笨嘴笨舌,而且不识趣不体贴,经常三更半夜给她打电话,对着她不懂电影的外行,大谈剧本创作。


但林慧嘉渐渐被李安的真诚和努力所打动,答应了他的求婚。



李安无业困守的岁月里,林慧嘉在外独当一面,却很能体谅李安,有时看他太消沉,就带他和儿子一起出去吃饭。最奢侈的享受就是肯德基。


李安赋闲在家,甚至有很多朋友都有些看不下去,但是林慧嘉却毫不在意。


大儿子出生时,林惠嘉甚至没有通知李安,当李安坐飞机赶到医院时,医院的人都高兴得鼓起掌来。


原来半夜她感觉羊水破了,自己开着快没油的汽车就到医院生孩子去了。


林惠嘉独自进医院,医生问她要不要通知丈夫和亲友,她说不用了,院方还以为她是弃妇。


即便个性如林惠嘉,也曾因那六年几近崩溃过,她打电话向妈妈诉苦,妈妈要她离婚,放下电话,林惠嘉自责“我怎么变成这样子的女人了”。


后来李安扛不住了,去小区大学报考计算机课程,但就在第二天早上,妻子林惠嘉出门时突然转过身来,望着李安的眼睛对他说“安,要记得你心里的梦想。


就这一句话,给予李安无穷的力量,他转身回到屋里把课程表撕得粉碎。



李安在家赖皮带娃做饭,林慧嘉从不用是否赚钱这种眼光来衡量李安的成就与失败。


妻子林慧嘉说:“李安会做的事情就两样,拍片、做饭,他做的家常菜很好吃。”


甚至到了李安成名后,有一次李安和林慧嘉逛菜市场,有一位台湾太太认出了他们,那位太太对林慧嘉说:“你的命真好,导演先生还有空陪你买菜。”


不料林慧嘉回答:“你有没有搞错,是我今天特别抽空陪他买菜的。”


台湾太太哑口无言,半天接不上话来。


李安说:“自己的生物学博士太太,既有卧虎藏龙里俞秀莲的坚毅,又带有玉娇龙的离经叛道。”


李安的朋友也曾如此说过李安,娶妻如此,夫复何求,最好的相知相守,是灵魂上的共鸣相依。


李安成名之后,若忙于应付活动,林慧嘉就会找他谈话:“你的理想是什么?”


李安说:“被太太调教,也是一种幸福啊。”



无论李安是不是最佳导演,无论他捧回多少小金人,李安在家里从来毫无光环。


他回家每一天都要洗碗、洗碟子、做饭。


他说,我太太能对我笑一下,我就放松一点,我就会感觉很幸福,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们尊重,我每天还是要做一些事情来赚他们的尊敬。


7

从少年时伤透一家人的心,最没有出息的孩子,到母亲76岁生日,李安带着小金人回来庆生。


李安38岁才接拍第一部商业片,45岁才自认找到了职业,到了50岁还会因为不会拍戏而哭泣。


但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被供奉进世界电影史。



他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誉为“当世界都以为电影已经老去的时候,这部电影则证明,电影刚刚被发明”。


他曾入选“当代最伟大的50位电影导演”,在好莱坞,李安的片酬早已达3.7亿人民币。


人们都觉得李安是天才!


但是李安说,我不是天赋英才,我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有才气的人往往难以相处,可李安不一样,他有一份云淡风轻的儒雅,给人一种上善若水的温和隽永。


有人说所有作品累加都不及本人好,眼神永远是温柔的。


时间流逝,李安总在寻找那种纯真,每一部电影都从新出发。

这一次,作为新的尝试,技术层面上的最高规格,《双子杀手》的口碑出现了两级分化。

可我依然认为,这不能称之为走下神坛,而是笨小孩李安的新旅程,艰难且执拗。

那个慢一点的李安,终于走在了前面,去探索电影的未来。

人们总是必须回到自己的最初。你试着离它们远远的,但却会不断回首。


李安,就是凭借自己持续一生的努力,骨子里的真诚与历尽世事的懂得,一步一步地走到今天,虽然也曾绝望过,但是不曾放弃的李安,成为华语导演里永远不会让人失望的李安。


往期文章

荐读 | 胡歌发文:同志们,永别了!背后藏绝密往事

荐读 | 武亦姝随笔刷屏,老师:若能教她一回三生有幸
荐读 | 被人嫌弃的张译前半生:努力的人运气不会差

人物 92岁中国流行歌曲之父:护士,给我输五粮液!
人物 | 她是中国半导体之母,被誉为“中国的哈佛校长”
人物 | 终于明白为何2000万人羡慕李子柒的生活?

深度 | 华住集团不注册会员无法入住?曾发生数据泄露

深度 | 英国开太极培训班,欧美魔力广场舞开始了

深度 | 真正厉害的人,可以低调到什么程度?

评论 | 最高级的聪明,是以诚待人
评论 | 世界再大,也不如有人等你回家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6307634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小草 | 校对:赵岑

觉得不错,记得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