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人物报道盘点:你被这些人“圈粉”了吗?| 一周面孔
【编者按】
最动人的新闻都与人有关,最优秀的记者都会讲故事。人物报道是新华社的一块“金字招牌”,新华社不仅有《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也有《大地之子黄大年》《英雄的选择——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初心本色》等新近涌现的佳作。
本周起,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周刊推出“一周面孔”,盘点过去一周新华社的人物报道。
P.S. 点击文内插图,可阅读相关报道。
首发:11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一周面孔”专栏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易艳刚
过去一周,新华社的几篇重点人物报道,
主题可大致概括为——
“圈粉”与“被圈粉”
1
本周,适逢习近平主席前往巴西
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一次会晤,
新华社“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专栏,
95岁的巴西老爷爷,为何被中国“圈粉”半生?视频来源:新华社
现年95岁的塔瓦雷斯,
自称是“一个有颗中国心的巴西人”,
从1970年在巴西美国商会一本杂志
里与中国初次“邂逅”,
他已经做了近50年的中国“铁粉”。
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
在巴西国会发表演讲时,
曾专门提到塔瓦雷斯的事迹。
这位“中国通”写过1000多篇关于中国的文章,
出版了10本关于中国的书,
做了数百场关于中国的演讲。
2014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巴西国会发表演讲时,曾专门提到塔瓦雷斯的事迹。(点击图片,可阅读相关报道)
他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江堰水利工程
以及他所观察的真实中国,介绍给巴西人,
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
也让更多拉美人被中国“圈粉”。
塔瓦雷斯说,我只想介绍中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别无他图。
2
被中国“圈粉”的,不止有塔瓦雷斯的读者。
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闭幕后,
新华社“总书记关切开放事”专栏
剑桥大学校长斯蒂芬·托普
在与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合作之前,
双方往来了700多封邮件;
剑桥大学校长斯蒂芬·托普。
俄罗斯人阿扎尔诺夫用“吃货”这个流行语,
为他在黑龙江自贸区的香肠店铺命名;
新加坡人杨慧娟的上海话发音相当标准,
而且各种“网络神曲”张口就来……
在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吃货公司·俄罗斯香肠工厂”店铺内,阿扎尔诺夫(左)和他的中国合伙人在一起。新华社记者 董宝森 摄
3
真实的中国到底什么样,
这些了解中国的“粉丝”最有发言权。
事实上,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也是日新月异的现代国家。
遗憾的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
对中国的认知仍停留在半个多世纪前,
一些外媒的刻意建构
影响了他们对当代中国的感知。
或许,当他们听到
新华社“新青年工作室”本周演讲者——
大概会惊掉下巴。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徐持衡:“中国AI,全球首创只是一个开始!” 视频来源:新华社-新青年工作室
4
今日中国,像徐持衡这样的90后商业新星,
正在成为不少年轻人追逐的偶像。
这是中国社会日渐多元的一种表征——
商业新锐、体育健儿、
娱乐明星、政治人物等各个群体,
都会有自己的“粉丝团”。
当然,在正在“强起来”的中国,
科学家群体永远具备“圈粉”能力,
比如“布衣院士”卢永根。
“新华全媒头条”重磅推出人物报道
回顾了8月12日因病辞世的卢永根院士的一生。
一生从事稻种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创新利用
以及水稻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等
基础性研究工作的卢永根院士,
给他的“粉丝”们提供了一面镜子——
11月15日,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图为卢永根(中)在水稻试验地指导博士研究生(资料照片)。
他的实验室,双休日和假期照常工作
是不成文的规矩;
直到70多岁,他还带着学生
翻山越岭寻找野生稻种;
他出行坐公交、吃饭在食堂,
2年前却捐出毕生储蓄880万元
作为教育基金;
他说,“一名真正的科学家,
必须是一名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新华社的人物报道中,
像卢永根这样的楷模有很多,
这些报道起到“成风化人”的作用,
让真善美得到弘扬,
让奋斗者、建设者、引领者走上台面,
让更多读者因他们的高尚品质“被圈粉”。
5
在这方面,新华社过去一周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专栏,
表现得非常明显。
该专栏发布的7篇稿件,
有4篇报道的主角都曾
被公安部授予“一级英雄模范”荣誉,
他们是——
与歹徒激烈搏斗不幸殉职的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公安局
哈毕日嘎镇派出所所长刘海旺;
在办案中为保护战友而壮烈牺牲的
河南省巩义市公安局民警马喜国;
与犯罪分子血战到底
最终长眠于达玛拉山脚下的
西藏昌都三英烈——
洛桑泽仁、尼玛扎西、洛松益西;
查案时中弹后仍紧攥着犯罪分子左手不放的
北京市丰台镇派出所副所长崔大庆。
崔大庆(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斯人已逝,光辉永存。
中共中央、国务院本周刚好印发了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而这些英雄烈士的光辉事迹,
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给全社会尤其年轻人讲好英雄故事,
是新华社的分内之事,
也有助于让更多年轻人
成为英雄和楷模的“粉丝”。
11月13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右)同何鸿燊先生的代表何超琼女士为圆明园马首铜像揭幕。新华社记者李贺 摄
6
说到爱国与“圈粉”,值得一提的还有
港澳知名企业家、爱国人士何鸿燊。
100多年前,在圆明园的冲天火光中,
十二生肖铜像流失海外;
2007年,马首铜像现身拍卖市场,
被何鸿燊出资购回,
并在港澳地区展示多年;
本周三,何鸿燊将马首铜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
并划拨圆明园管理处收藏,
为其百年回归之路画上了圆满句号。
这位曾频繁出没于媒体娱乐版的企业家,
用这一波操作让很多人“路转粉”。
这是在1999年12月10日传记画册《何鸿燊》首发式上,何鸿燊先生为来宾签名赠书。新华社记者高学余摄
本期盘点就到这里,
你被“一周面孔”这个新栏目“圈粉”了吗?
我们下周见!
往期文章
荐读 | 这个新华社记者发现了邓稼先,改变陈景润命运 荐读 | 多人中招!手机“自动”消费,最高损失十几万
评论 | 政府花数千万补偿违建别墅?纪检部门该行动了 评论 | 女童眼里被男生塞纸片,恶作剧还是霸凌低龄化? 评论 | 男子向幼儿园师生喷氢氧化钠,严惩不贷!
人物 | 董卿又上热搜:真正的高手,从不说废话人物 | 她是无数古画的救命恩人,奶奶您太厉害了! 人物 | 《平凡的世界》30多年后,为什么还要读路遥?
深度 | “双11”:谁在背后“算计”我?
深度 | 退休不是“安全岛”,多地整治“告黑状”
深度 | 养个“中不溜”的孩子最幸福?
声明:“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欢迎致电010-6307634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也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我们将按国家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新华 | 校对:赵岑
监制:易艳刚 | 责编:刘新华 | 校对:赵岑
觉得不错,记得点“在看”↓↓↓
觉得不错,记得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