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全世界唯一的柯尔克孜族新华社记者,因上下高原次数太多落下病根 | 非常女记者
如果不是选择成为新华社记者,她说,我不会知道自己能承受如此多的压力、责任和危险,也不知道自己能够在血与火的历练中,做时代的记录者、历史的亲历者,为新疆的发展鼓与呼。
(视频末尾有小姐姐语言天赋展示~)
阿依努尔·谢坎:
要对得起新华社对少数民族记者的期待
本期嘉宾:阿依努尔·谢坎
新华社新疆分社政文部副主任
参与地震、泥石流等突发事件报道
数次身陷险境
面对面采访过暴恐分子、
拐卖和操控新疆流浪儿的犯罪团伙
长期扎根艰苦贫困地区
稿件多次获得国家民委、中组部等
部委嘉奖
入选新华社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
主持人:薛园
主持人:新疆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特别考验记者的脚力。能问一下你工作这么些年来都到过新疆的哪些地方吗?
阿依努尔·谢坎:新疆确实是很大,面积有16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法国、9个广东省和100个北京市,所以我们通常采访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都非常大。
一个新疆能包含戈壁、沙漠,还有无人区、罗布泊、高原等等。
永不消逝的“移动界碑”——买买提努尔·吾布力艾山一门四代,在帕米尔高原深处、边境云端整整守护了68年。江文耀摄
我工作11年了,从2009年到现在,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应该是新疆的绝大部分地方都去过了。
因为在新疆这样一个民族多元、文化多元,区情形势又特别复杂的地方,如果你没有走遍每一个地方,没有跟居住、生活在那里的各民族老百姓打过交道的话,你不可能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新疆,也可以说是没有履行好作为新华社记者的职责。
主持人:前两年你在参加“好记者讲好故事”的时候,有一组数据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你说“今年上半年有181天,我有100天的时间都在外面出差,光帕米尔高原就去了5次。最难忘的一次是在所有交通工具都用遍了之后,骑马骑毛驴又走了16个小时。”现在还是这样的工作状态吗?
阿依努尔·谢坎:说到这点还是挺惭愧的,因为确实还真的没有像以前一样能够做到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出差。
(2017年)七八月份两个月,我跟分社的几个同事一共上了5趟帕米尔。
我是出生在高原的孩子,但是没有想到就是这频繁的上上下下,在高海拔、平原之间的不停切换,会给自己留下一个病根。
阿依努尔·谢坎在帕米尔高原
现在我只要去到海拔超过2000米的地方,左耳就会突然间完全丧失听力,身体左边这一侧也像废掉那样没有知觉,疼得爬都爬不起来。
我也想要克服这种困难再去,因为那是我最喜欢的区域,留下了很多故事,我自己觉得最有成就感的所有稿件、调研也是来自这个区域。
阿依努尔·谢坎和同事一起在调研采访中
后来尝试了几次,每次上去都是很影响到工作的状态,也给同事们带来了麻烦。所以我现在就去不了帕米尔高原了,心里面还是挺难过的。
我们分社就是这样,所有记者都很敬业。你在分社很难会遇到坐在办公室的同事,大家不是在出差,就是准备去出差,有些同事可能一个月或两个月都见不到面,不停奔波是大家的一个常态。
主持人:你是新华社唯一的柯尔克孜族记者,也是全世界唯一的柯尔克孜族新华社记者。这样的身份在采访时会有些什么不一样吗?
阿依努尔·谢坎:说实话这种名号给我的压力还挺大的,但是同时也有巨大的动力。
既然是唯一的新华社柯尔克孜族记者,我一定得把这个工作做得像模像样,而且要达到一定的出色程度,才对得起这种称号,对得起新华社对于我这个少数民族记者的期待。
说到这一点,我觉得得益于我懂得比较多种类的民族语言,比如说像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也能听懂乌孜别克语,自己的母语柯尔克孜语,还有汉语也没有问题。这种优势给了我很好的契机,让我能够多一个了解不同文化的视角,能更多地跟不同民族、我懂得他们语言的这些少数民族产生共情,理解他们的选择和心理。
主持人:有没有一些具体的例子?
阿依努尔·谢坎:比如说去年在国庆节期间获颁“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的布茹玛汗·毛勒朵。她是一位柯尔克孜族护边员,今年78岁了,完全不会说汉语,我又刚好也是柯尔克孜族。
我采访她的次数应该不下10次。每次去老人都会像对待外孙女一样对待我,我会坐在她身边默默听她讲以前的那些故事:在暴雨夜里面冒着生命危险,驮着一袋口粮去营救困在山崖上的解放军;在月黑风高、寒风呼啸的帕米尔高原风餐露宿的时候,会演唱《玛纳斯》来给自己壮胆。还有因为护边的路太漫长、太孤独,她一个人走了50多年,还养成一个自言自语的习惯,我也会在陪伴她戍边的过程中把她自言自语时候说的一些话记下来。
这些东西丰富了我写她的情感和素材,也塑造了一个丰富的人物典型故事,可以说是发挥这种优势的一个比较好的代表。
主持人:但其实对于小家来说还是聚少离多。而且不仅辛苦,很多时候还会遇到非常危险的情况。就这个层面来说,你后悔过选择这份工作吗?
阿依努尔·谢坎:我首先要回答的是肯定不会后悔的。
确实是遇到过很多危险,比如说以前到达暴恐事件的第一现场,到达泥石流和地震的第一现场,也确实遇到过很多意外的情况,现在想想还是后怕的。
阿依努尔·谢坎和护边员在一起
记得有一次去帕米尔高原的一个地震灾区,当时大雪封山,我们的车从很高的地方滑下来,一个车胎陷到悬崖边缘,已经感觉得到跟死神擦肩而过的那种恐惧感了。
还有一次是到一个牧区牧业点采访,也是路很危险,骑着马差点从悬崖上掉下去。下面就是深涧,50多米高,底下都是尖利的山石,掉下去的话,可能人和马就都不在了。
这种情况很多,但是我从来没有把这些危险时刻告诉我家人,尤其是我的父母。其实他们也知道我在做什么事情,但从来不会说“危险,你不要去做”,总是鼓励我一定要把事情做好。
阿依努尔·谢坎的母亲和孩子
作为一个女记者,我觉得大家可能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工作和家庭怎么平衡?我能够做到的就是在工作的时候百分百投入,在陪伴家人的时候我也会全身心地陪伴,努力照顾好孩子,努力照顾好父母。做好一个女儿和母亲的角色,这是我可以做到的。
阿依努尔·谢坎在疫情期间采访
我之前也说过,有一个很大的成就感来自帕米尔高原。因为我从入社开始到2017年一直在追踪这片区域上牧民生活状况的改善,我们一系列的鼓与呼确实也给生活在这片区域的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护边费从两三百块钱涨到了2000多块钱,也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很多生活在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非常艰苦环境的牧民,因为这个项目搬迁到了山下,过上了比较安稳的生活,所以我觉得这一块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世代游牧于帕米尔高原深山牧场的数万柯尔克孜族贫困牧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走出深山,定居平原,结束延续了千年的游牧生活。江文耀摄
还有一点就是我为什么不后悔,因为新华社这个平台让我有开阔的眼界,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身边又有那么多优秀的同事、看齐的标杆,每一天都可以感觉到自己是有进步的。
如果没有进到新华社,我也不会是现在的我,所以说我是绝对不会后悔成为新华社记者的。
1981年起,资生堂产品正式开始在中国销售。
对资生堂而言,中国是一个特别的国家,因为资生堂的事业起点、企业名称都来自中国。中国与资生堂正式建立关系,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1年2月起,北京市内的友谊商店、北京饭店等9家大型商店及宾馆,开始销售化妆品、香皂、牙膏等60多个品种的资生堂进口产品。自此,资生堂产品正式在中国市场销售。
问题:资生堂产品,从哪一年开始在中国市场销售。
评论区回复答案,并说出你对本期节目的感受,获得点赞数最多的5人将获得由资生堂提供的礼品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