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博士,这件事瞒不住了!”冰河救人的他被网友盛赞“博士中的勇士”|电讯人物

刘惟真、雷琨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3-02

首发:2月4日《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惟真、雷琨

 

从冰冷的东减河中把落水者拖上来,浑身湿透的李可佳在岸边停留了一会儿。时值“四九”寒天,直到中午天还阴着,风吹到皮肤上是硬的,同事抱着他的外衣凑过来,让他快点穿上。李可佳则只顾盯着自己刚刚救起的青年,经过简单的急救,小伙子吐出一大口水,意识清醒,还攒着力气小声道了句“谢谢”。

  

围观群众早就把110、120都打了一遍,救护车正在赶来的路上。李可佳放心了,他不声不响地走出人群,和同事一起离开了现场。


  

一直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身上的寒意才渐渐苏醒。回家洗了个热水澡、换了一身衣服,李可佳就暖和过来了,没感冒也没发烧,还收获了媳妇的“点赞”。

  

第二天早上,他若无其事地到单位上班,像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李博士,这件事瞒不住了!”


唯一不同于电影的是,生活中的英雄没有掩饰真实身份的披风和面具——通过在场群众录下的视频,人们很快锁定了这位温暖了冬日的施救者:天津市民李可佳,36岁,博士学历,职业为通信工程师。

  

同事们兴冲冲地向李可佳展示各大媒体关于他的报道,其中被广泛转发的那篇,题目就叫“李博士,这件事瞒不住了!”


“博士中的勇士,勇士中的博士。”


“这位博士文武双全啊!”


“李博士,看你往哪儿跑,今天这朵小红花,你不戴也得戴!”


……

  


面对八方网友的盛情点赞,主人公李博士有些不好意思,“我觉得这是件平凡的小事,没想到会受到这么‘重磅’的报道。”这位理工科“学霸”用“写作文”来比喻内心的感受,“我自己想着写完交卷就完了,结果老师居然把它当成范文,还给全班同学念,就有点不敢当了。”

  

可以想象,如果真让李可佳写一篇描写李博士见义勇为全过程的作文,他恐怕连“凑够800字”的基本要求都很难达到,因为在他看来,那就是一件几句话便能说清的“小事”。

 

救人是“应激反应”

 


1月19日那天,李可佳照例和同事沙玉林、赵留俊一起,利用午休时间,绕着单位快步走。返程经过东减河时,他们遇上了文章开头那位不慎落水的年轻人。

  

眼见小伙子仰面浮在河中央,李可佳一边吆喝着让周围的人赶紧打电话求助,一边从岸上抄起一根长木棍,想用它把人拉上来。可是落水者离河岸太远,快有一人高的木棍也够不到他。


“他开始用微弱的声音向我求救,还呛了一口水。”这下李可佳彻底急了,他觉得一秒也不能再等,脱掉外套就下了水,径直游向河中央,“把人带回岸上来” 。

  

后来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李可佳的“口述作文”就是这么简单。

  

记者又提了几个问题,想请他再添加一些“心理活动”和“细节刻画”,他却总能在三言两语间给出一个高度概括的答案,语言风格兼具“理工男”的严谨与“哏都人”的幽默,唯独不擅长、更不愿意渲染和煽情。


李可佳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问他东减河那么深,河底有泥、河面有冰,落水者又是个小伙子,体重不算轻……这么多的风险因素叠加,怎么就能义无反顾地纵身跳水救人?李可佳答了四个字:“应激反应。”他觉得在那样的紧要关头,人的行动是走在大脑前头的,伸出援手就如同条件反射一般,“完全是种本能”。

  

问他下水前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安危,李可佳笑了,“还没顾上想那些,我衣服都脱完了。”

  

问他是如何咬紧牙关,忍着彻骨的寒意游完这一趟的?李可佳说他当时一边拼命划水一边一点点把小伙子往岸上拖,全神贯注只想救人,对于水温和体温,“好像都没什么感觉。”

  

问他数九寒天浑身湿透,怕不怕感冒发烧闹肺炎,李可佳说,和一条年轻的生命相比,他觉得这些风险“应该可控”。

  

答完这些问题,李可佳犹豫了一下,开口纠正了记者的一处表述。“我当时那不能叫‘纵身跳入水中’吧。”他觉得这个凸显英雄气概的动作短语有些“过誉”,也不符合实际情况——近岸处的河水浅,一脚踩下去全是淤泥,根本没办法以这样潇洒的姿势入水,他当时是“出溜”下河的,“真要纵身跳下去,还不得溅一身泥啊?”

 

走出来的“硬身板”助他救起一条命

 

“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硕士、博士毕业于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现在是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电化电信院通信信息所的一名工程师。”

  

记者请李博士具体介绍一下他的求学经历和职业背景,他原原本本地“背”出上面的履历表——这是整个采访过程中,李可佳说过的单句字数最多的一段话。“我们单位的全称比较长。”他跟记者解释。

  

让他讲讲自己的工作业绩,李可佳又开始“惜字如金”起来,“搞通信工程,就是两个字‘干事’。”

  

通信工程师要干的事挺多,高铁上的显示屏、摄录设备,铁路边的通信基站,地铁里的广播系统……这些老百姓通勤出差时“视而不见”却又不可或缺的设备都在李可佳和同事们的设计范围之内。


李可佳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这段时间,李可佳正在参与杭绍台铁路的建设,基本上每周都要到杭州出差一趟。因为一心惦记着工作,他“几过西湖而不入”,顾不上领略“人间天堂”的美景。他笑着自嘲,“每到一个城市去的都是铁路局、火车站、施工现场……时间长了,觉得哪儿的景色都大同小异。”

  

除了在国内奔波,李可佳和同事们还时常要到国外工作。2017年,李可佳就曾到巴基斯坦工作了8个月。李可佳承认,那是他觉得最辛苦、最想家的一段时光。他安慰自己:干通信工程的,出差勤、出国多也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快速发展的表现之一——自豪感中和了疲惫与乡愁。


“当时我身边还有十几位同事在支持着我,我们齐心协力把工作完成好,就觉得自己不是在‘孤军奋战’了。”也是从那时起,李可佳养成了步行锻炼的习惯。他觉得一个人在路上狂走看起来有点“傻”,就拉着同事做“走友”,每天结伴出门快走一两个小时,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了回国之后。


“只要不出差,我和同事吃完饭后就会绕着单位走上五六公里。”这每天五六公里走出来的“硬身板”,加上小学五年级时练成的游泳“童子功”,再加上平时刷科普视频掌握的救援知识,让李可佳及时救起了一条生命。

 

还没给在学游泳的女儿讲自己的“壮举”

 

采访接近尾声,电话另一端不期响起小女孩稚嫩的童音,那是李可佳刚过两岁的女儿。李可佳抱歉地暂时中断对话,耐心又宠溺地哄起了孩子。李可佳说,由于工作原因,自己很少能好好陪伴家人,心里十分歉疚。“希望今年能多些时间照顾亲人,见证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

  

只要有空,李可佳就陪女儿去练练游泳,但他没给孩子讲过自己游泳救人的“壮举”。他说女儿太小,还听不懂。更重要的是,他始终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没必要广而告之。


李可佳工作照。受访者供图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得到周围人的帮助,也总会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李可佳说,“我没有什么宏大的想法,只希望通过一点行动,让大家感受到身边人的善意和社会的温暖。”

  

他觉得,如果“李博士”的故事能让更多人愿意相信这世界的美好,自己那篇无心插柳的“范文”也就有了意义……



 

《山海情》男一号原型:我们当时要比电视剧里更苦

11年前那位感动中国的“春运母亲”,找到了!

新华社记者苦寻11年找到当年刷屏的“春运母亲”,然而……

4个盲人推拿师和1个外卖小哥组乐队,没有商演收入,想出自己的专辑

连续奋战6个昼夜,这位基层抗疫院长再也没能醒来……

因太过稀罕引来同行“围观”,女调车员的“铁汉”人生

送你一朵“小红花”,开在那692篇扶贫日记串起的山岭

返乡只为种好“一棵稻”,听这位90后“海归”说说种田那些事

陕西90后小伙手握8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全球最快”是如何练成的?

快递员工也能当“教授”,上海这个“首位”背后有何故事?


监制:姜锦铭、强晓玲 | 责编:刘梦妮、刘小草 | 校对:陈素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