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就地过年的你,有哪些关于饺子的回忆? | 草地·春节特刊

肖复兴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3-02

一年将尽,新春伊始,在外面奔波的人们,即便春运的火车再挤,也要千难万难地赶在除夕夜前回到家里,吃顿团圆饺子。这里有我们民族的伦理,有我们亲情的表达,有我们对家淳朴执着的理念

即使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人会就地过年,牺牲自己的幸福,暂时回不了家,但在除夕之夜那同一时刻吃饺子,是不会变的。那一刻两地相隔的饺子,更多了一层思念团圆的别样滋味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作者:


过年的饺子


在我国的节日里,春节是最大的一个节。寻常百姓庆祝这个节日,称之为“过年”。“过年”的这个“过”字,很有些讲究。在我看来,一是指一年即将过完了,新的一年就要来临;二是为这个节日庆祝欢度的意思,但不说是庆祝或欢度,只说是“过”,就像过日子一样的“过”,极富普通百姓平易质朴的心思和性情。这是中国语言独有的丰富意味。

  

千百年来岁月变迁之中,春节的很多风俗变化很大,有些甚至已经不复存在,比如新桃换旧符等。唯一长存不变的,是过年的饺子。考虑到空气污染等因素,甚至连过年的鞭炮现在都可以不要,而被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所替代,但饺子是必须得有的。


在过年的民俗中,饺子是千家万户铁打不变的永恒“主角”,让我们看到这个风云变幻而激烈动荡的世界上,毕竟还是有恒定的存在,让我们的心像铁锚一样,沉稳在这个世界起起伏伏的动荡之中。尽管如今早不是过去生活拮据的年代,即使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也常吃饺子。但是,在过年这场轰轰烈烈的大戏里,饺子的位置无可取代。可以说,饺子就是春节的定海神针,不吃饺子,不算是过年。


  

前辈作家齐如山先生对饺子情有独钟,曾经收集过北方关于饺子的谚语500多条。民间谚语的流行,是日常生活积淀后的结晶体,是普通百姓语言总结后的艺术表达,是时间磨洗后的民俗史的诗意注脚。一个饺子居然可以有500多条谚语,可见它对于日常生活的渗透力,以及影响民风民俗的威力。我国的食物品种众多,可有哪一种能够和饺子比肩,也拥有如此多的谚语,倾诉在我们的生活里?

  

关于饺子的谚语,最出名的一句是:团圆的饺子,分手的面。团圆,恰恰是春节最重要的主题。一年将尽,新春伊始,在外面奔波的人们,即便春运的火车再挤,也要千难万难地赶在除夕夜前回到家里,吃顿团圆饺子。这里有我们民族的伦理,有我们亲情的表达,有我们对家淳朴执着的理念。饺子这一团圆的象征,将春节的意义仪式化、形象化、情感化,共鸣并共振于全国人民过年的那同一时刻。


那同一时刻,是在年三十之夜和大年初一交替之时,全家聚集一起,饺子端上桌,要和除旧迎新的鞭炮烟花声融汇在一起的。即使没有了鞭炮和烟花,也是要和电视里的春节联欢会,和那新年的钟声融汇在一起的。全家团圆和辞旧迎新的双重期待,融合在那同一时刻,才让我们感到春节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意义所在。



过年的饺子,如此隆重出场,显示出它非同寻常的味道与意义。这是我们古老的文化传统,就像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一样,是千百年农业社会所造就的饮食习惯。在乡土气息浓郁的代代传递中,固化了这样的文化传统,不仅回味在我们的味蕾中,更融化在我们根性的血脉里。这是世界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少见的。即使今年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人会就地过年,牺牲自己的幸福,暂时回不了家,但在除夕之夜那同一时刻吃饺子,是不会变的。那一刻两地相隔的饺子,更多了一层思念团圆的别样滋味。


齐如山先生当年说,他曾经吃过一百多种馅的饺子。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乡俗迥异,口味繁杂。我不知道各地的饺子馅到底有多少种。不过,我觉得馅对于饺子并不重要。过去有这样一句俗语: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改一下,说饺子过年不在馅上,也是可以的。饺子馅种类过多,喧宾夺主,则冲淡了饺子本身的象征意义。如同现今月饼的馅名目繁多,甚至包上了燕窝鱼翅一样,不过是物化和商业化的表征而已。

  


过年吃饺子,馅可以丰俭由人,从未有高低贵贱之分。过去,皇上过年吃饺子,底下人必要在馅中包上一枚金钱,而且金钱上必要镌刻上“天子万年,万寿无疆”之类吉祥话,讨皇上欢心。穷人过年怎么也得吃上一顿饺子,哪怕是野菜馅的。曾听叶派小生毕高修先生讲过这样一桩往事,当年他和京剧名宿侯喜瑞先生,同在落难之中,结为忘年交。大年初一,客居北京城南,四壁徒空,凄风冷灶,两人只好床上棉被相拥,忽然看到墙角里有几根冻僵了的胡萝卜,忙下地拾起用水洗洗,剁巴剁巴,好歹包了顿冻胡萝卜馅的饺子,也算过了年。

  

饺子的形状,在历史的演进中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让我很好奇。因为包裹有馅的面食,如包子、馅饼、合子、月饼、元宵等,一般都是圆形的,为什么饺子独是弯弯月牙形的呢?我一直不明就里。这里有哪些民族文化、民俗和心理的元素呢?一般的解释是饺子的形状像元宝。这和拜年时常说的吉利话“恭喜发财”是相通的,但和过年团圆的意义没有关联。我是不大满意这样的解释的,或者说,这只能算是解释的一种。饺子的形状必有更深刻的密码在,只是我的学识太浅,不懂得罢了。


  

后来,读作家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其中写到饺子。他比喻下锅的饺子像一尾尾小银鱼,在滚沸的水中游动。不知道这是不是第一次将饺子比喻成小银鱼,但鱼的形象让我想起,在我们的民俗传统中是有讲究的,所谓“吉庆有余”嘛!过去,杨柳青的年画里,专门有印着胖娃娃抱着大鲤鱼的,贴在很多人家的墙上。


在老北京,过年的时候,胡同里专门有挑担吆喝着卖小金鱼的小贩,图的就是“喜庆吉祥”的意思。这么一说,饺子倒多少和过年的喜庆相关了。饺子的形状,像鱼,总比像元宝更艺术化点儿,也更有了丰富一点儿的意思在了。


  

我活了70多岁,过了70多个春节,过年的饺子是一顿也没落过的。即使当年在北大荒,生活艰苦,条件有限,一个生产队上百号知青,那时候又没有饺子机,全靠人工包,食堂里那几个人,哪里包得过来那么多饺子?


食堂便宰一口肥猪,把肉馅和好,连同面粉发给每个人,让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包饺子,美其名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每个人领来面粉和肉馅,馅是现成的,面加水也好和,最后这饺子可怎么个包法儿?连案板和擀面杖都没有啊。大家便把被褥掀起,露出火炕边那一圈窄窄的炕沿板当面板,用啤酒瓶子当擀面杖,饺子也就硬是包了出来。


尽管模样奇形怪状,“爷爷”“孙子”大小不一,往洗脸盆里放满水,放在火上烧开,噼里啪啦地把饺子倒进去,水花四溅声和大家的欢笑声交织一起。最后,一大半饺子煮破煮飞,混混沌沌煮成了片汤,可毕竟有了过年的饺子可吃,年过得一样热闹非常。当时曾经作诗调侃:“酒瓶当作擀面杖,饺子煮熟成片汤;窗外纷纷雪花飞,那年过得笑声扬。”


  

前几年,因为孩子在美国读书,毕业后又在那里工作,我去美国探亲,一连几个春节都是在那里过的。那是一个叫作布鲁明顿的大学城,很小的一个地方,人口只有6万,其中一半是大学里的老师和学生。全城只有一个中国超市,也只有在那里可以买到五花肉、大白菜和韭菜——这是包饺子必备的老三样。


为备好这老三样,提早好多天,我便和孩子一起来到超市。超市的老板是山东人,老板娘是台湾人,因为常去那里买东西,我和他们彼此已经熟悉。老板见到我进门先直奔大白菜和韭菜而去,笑吟吟地对我说:“过年包饺子吧?”我说:“对呀!您的大白菜和韭菜得多备些啊!”他依旧笑吟吟地说:“放心吧,备着呢!”

  

那一天,小小的超市挤满了人,大多是中国人,大多是来买五花肉、大白菜和韭菜的。尽管大家素不相识,但望着各自小推车中的这“老三样”,彼此心照不宣,他乡遇故知一般,都像老板一样会心地笑着。


作者简介


肖复兴,北京人,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在北大荒插队六年,在大中小学任教十年。曾先后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著有各种杂书两百余部。近著《天坛六十记》《肖复兴散文精选集》四卷。


你的记忆深处有哪些“年味儿”,欢迎留言评论!


春节特刊|牛年说牛:属牛的你到底是属黄牛,还是属水牛?

说人解史|这位沉寂多年的复旦创建人,最近为何又“火”起来了

新闻地理|总书记在贵州看过的这条河,背后有哪些故事?

新闻地理 | 萧红诞生地为什么叫呼兰?这次又为何被全国牵挂?

百家谭|梁衡:这篇选入中学课本的散文,促成了一间书院的诞生

百家谭|肖复兴:微不足道的相逢

百家谭|陈平原:呼唤“学问”底下的“温情”“诗意”与“想象力”

草地周刊为“千千万万个一元钱”打官司

草地周刊|从《读书》杂志到茨维格、蔡志忠、金庸……为我们引介好书的老人走了

草地周刊 20年100多万张照片:“打工人”镜头里的打工人


监制:姜锦铭、强晓玲 | 责编:李牧鸣、刘小草、刘梦妮 | 校对:饶小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