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河南大学教授毕业寄语火了(附全文)

来源:澎湃新闻综合自澎湃新闻记者廖艳、实习生赵若竹,@河南大学等



6月7日,开封

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

程民生教授的毕业致辞

迅速走红



致辞中

他语句幽默诙谐

同时向即将踏入社会的学子

传达必要的人生真理:


“纯真辟油腻,善良辟什么呢?

善良辟邪!”


“累了可以躺平歇会,可不敢一直躺平,

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来源:河南日报


不少学子表示:

这是接地气又激情满怀的

毕业寄语

相关话题还蹿上热搜

引发网友点赞



6月7日

河南大学官方微博

公布了程民生演讲的完整内容


程民生在演讲中说

“走出校门,海阔天空

有千千万万的门等你

一切刚刚开始,一切都有可能”


截至发稿前

这段演讲视频已被转发6万次

点赞达4.3万次



河南大学官网显示,程民生,本科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暨南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毕业于河北大学宋史研究室。现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宋代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学报主编,河南省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其主要从事宋史研究,兼治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史。现已出版著作1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以下是演讲全文

👇

向上滑动阅览


各位毕业的青年才俊,各位辛勤的老师:

今天是个喜庆的日子,阳光灿烂,天人感应。现在,我要送君送到南大门外,有句话儿要交代。

我在开学典礼上讲过话,那场合的心情是收获的兴高采烈。毕业送行是什么心情呢?十分复杂,百感交集。如同送女儿出嫁,有各得其所的欣慰,依依不舍的亲情;还有学生出师的如释重负,有儿行千里的母担忧,还有开闸放水的畅快、送部队出征的激昂。总之,悲悲喜喜那都是老师们的事,诸君只管满怀豪情地出发吧!


走出校门,海阔天空,有千千万万的门等你。有写字楼门,工厂门,机关门,军营门,国门都是敞开的。一切刚刚开始,一切都有可能。


社会是比较复杂的,必须勇敢面对。如同从温室里移到大田,风吹雨打日晒,躲不过去,谁也替不了你。就业、创业是一个新世界,很有挑战性。当然也很累,累了可以躺平歇会,可不敢一直躺平啊!躺的了初一,躺不到十五!我相信各位同学是不会躺平的,刚刚开闸放出的水,正是新一波的后浪。


社会是比较复杂的,建议简单应对。简单不是单纯,“以不变应万变”就是简单,“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简单,“不忘初心”就是简单,“一根筋”就是简单。“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们当然不是庸人。我喜欢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结果,许多复杂的事情真的就简单了。长期以来我业余自费琢磨两个问题,一是长寿的秘诀,二是成功的秘诀。我破解了。破解以后,其实很简单。长寿秘诀就是生活规律;成功秘诀就是坚持不懈。成功有时不需要精明,更依赖坚持,稳重坚守就是成功。


大学毕业,您就不是平民了。因为,带上学位帽,您就是士人了,就是知识分子了;因为,在八朝古都、百年老校受过高等教育,您有了人文情怀,或者说应当有人文情怀。什么叫人文情怀?有畏惧心,有羞耻感,有良知,有天下情怀,能够承担社会的责任和痛苦,有独立思考能力。无论作为知识分子还是老板,千万不要泯灭与生俱来的善良,不要丢掉藏在心底的纯真,因为,那是作为人的基因和理由。纯真辟油腻,善良辟什么呢?善良辟邪!


我小的时候喜欢上房,年轻时常常登山,现在能上树。忘不了在泰山顶上俯瞰泰安城,感到那些高楼大厦很渺小,感到那些滚滚红尘很无聊--我超脱了。换个角度看人生,能够得到更新,加油。我的意思是,各位前程远大,见识不凡,玉树临风,理应高瞻远瞩,不会汲汲于眼前的蝇头小利,追求的是大目标。河大铁塔牌的学生有个特点,那就是慢热型,有后劲!让我们微笑着仰望近几年的暴发户,不急不躁不泄气,积蓄力量,伺机发力。我们总是笑到最后的人。


昨天晚上,我梦见了祖籍开封、在开封讲学,收了程颢程颐为学生的张载,委托我给大家赠送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的宋代口音是不是很难听懂?好吧,我用当代话重复一遍,那就是:探讨自然与社会的基本规律,为民众摸索出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为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概括而言,就是探索精神,担当精神,奉献精神,使命精神。很高大上吗?不,这只是读书人本分而已。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今天我要加上一句:师傅送出门,母校伴终身!人生路上,母校已经给各位交纳了首付,以后房贷的月供就靠自己了,努力工作,多多挣钱是必须的,实在不行了,回来充充电(值)。我当然希望看到你们成功、发财,更希望看到你们高兴,哪怕是傻高兴。


同学们,有一种人生叫毕业,有一种情感叫再见,激情的告别,或许就是为了辉煌的再见。同学们,再见!


程教授的哪一句话
戳中了你?

凌晨4点多起床,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86岁老科学家为啥这么拼?
开栏征稿!这份中央新锐主流大报邀你讲家史啦!

“木耳院士”李玉:“小木耳大产业”的“助产”人

守护“天山精灵”伊犁鼠兔,他从青丝到白头

新华社老记者杨善清追忆袁隆平:他不是“米菩萨”,他是人民的科学家

“李焕英一代”:“不服老”的母亲  “不知倦”的母爱
新华社这份报纸推出“青春版”,你敢不敢来当主编?
百年前,中国从上海这两条弄堂觉醒

监制:卢刚 | 责编:王若辰 | 校对:莫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