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官民携手护象”正是生动的中国故事 | 每日快评

易艳刚 新华每日电讯 2021-06-22

这支自带萌点的象群和政府、民众的妥善应对,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为守护自然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而不遗余力的中国。

来源:6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易艳刚
  

“大象旅行团”火到国外!多国媒体报道,网友英文日语盛赞中国。视频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客新闻

云南一群向北迁徙的野象,不仅火爆全网,国人纷纷“观象说象”,还引发众多外媒关注,让全世界看到云南各地的妥善应对,感受到中国政府和民众对野生动物的爱护。
 
“大象连续剧”可不像“观剧”那么轻松。据报道,在最初40天,象群就已接连“肇事”400多起、破坏农作物800多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700万元,但整个过程总体可控。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妥善措施,投入了不小的人力物力,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象冲突”。

2021年6月7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拍摄到的野象(无人机照片)。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这是一次群策群力的专业应对。云南省林草局成立亚洲象北迁安全防范工作领导小组和7个专项工作组,指导各地开展监测预警、安全防范、宣传引导;国家林草局也专门派出专家组赴滇,共同商讨应对象群北迁相关措施。
 
这是一套考虑周到的组合拳。为掌握象群迁徙实况,有关部门出动了由数百工作人员、数十辆车和多架无人机组成的工作队;为减少对居民生活区的影响,准备了数吨菠萝和玉米引导象群改道;为避免秩序混乱,建议民众不要用鞭炮或其他方法恐吓象群;为打消民众顾虑,相关损失全部由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赔偿……

6月5日15时10分,象群由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进入夕阳乡活动,人象平安。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对于即将召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云南来说,这支自带萌点的象群和政府、民众的妥善应对,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为守护自然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而不遗余力的中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官民携手护象”讲述的正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故事。而从中央到地方,众多媒体用富有创意的报道、通俗易懂的语言,用“官民携手护象”这个案例讲好中国故事,也留下深刻的启示。

图片来源:人民网

相关报道

追踪云南野象北迁:象群到哪了?前行的路又在哪里?


来源:6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据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胡璐、赵珮然


近两个月来,一场罕见的野生亚洲象远距离迁移活动,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全民观象”盛况空前。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陆生脊椎动物,主要分布在云南普洱、西双版纳、临沧3个州市。这群“陆地巨无霸”为何突然选择迁移远行?目前它们到哪里了,人象相处好吗?下一步,我们将如何安置这群大象?记者采访了政府部门、专家和群众,对此进行共同探讨。


云南为保护亚洲象做了哪些工作?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迁移近500公里、跨越半个云南省


记者从云南北迁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了解到,象群从“老家”西双版纳一路北上,迁移近500公里,几乎跨越了半个云南省。


截至6月9日17时,象群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活动。独象离群4天,于6月8日18时30分进入昆明安宁市,在八街街道西南的密林里活动,距离象群约12公里,人象平安。


“无论是亚洲象还是非洲象,迁移、扩散有助于寻找新的觅食地和资源,开展种群间的基因流动,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维持生存。”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陈飞解释说。


他说,这群亚洲象来自于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片区为核心的亚洲象分布区,这一区域是连接版纳-普洱亚洲象种群的重要地带。


“有记录显示,活动于该区域的亚洲象种群数量一直在增长。”陈飞表示,随着亚洲象数量不断增长,象群离开原栖息地向外扩张。由于取食甘蔗、玉米等作物更为便利、可口,且人们保护意识不断提高,象群未受到外界威胁,它们一直在森林和农田间游荡。


2021年5月28日在玉溪市峨山县境内拍摄到的象群(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胡超摄



盯紧象、管好人、理好赔,为北迁之路“保驾护航”


亚洲象的这次“远行”,是一扇窗口,照见了我们在与野生动物共处路上的不断探索。


中央和云南各地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人象安全。包括持续用无人机对象群实时跟踪,沿途有应急人员为象群设置包括香蕉、玉米、菠萝等食物的投食区以避免象群进入人口密集区,设置防线和路线引导象群远离人群、进入人烟稀少的林区等。当地还在象群接近人口聚集地时及时对民众进行预警和疏散。


陈飞说,截至目前,象群所经地区无人员受伤,家中遭到象群毁坏的受灾居民也将获得相应赔偿。


一路上,人们给予了象群极大的关心和爱护。“我爷爷和爸爸那一辈没见过野象,我之前也只在电视上见过。听到大象快到我们村的消息,大家都很兴奋。”49岁的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高粱地村村民唐正芳说,他担心大象吃不饱,主动联系了乡政府希望捐出自己种植的玉米帮助投喂大象。指挥部还专门安排专家来考察他家的玉米,确认是适合大象的食物后才拉走投喂。“希望大象们一路有吃有喝,安全回家。”他由衷地说。


从6月2日晚上10点到10日,昆明恒正环卫服务有限公司渣土车司机何国勇和其他车队一起,在指挥部的安排下不断转移地点,前往一些进村入寨的路口进行人工围挡设障,防止象群进入村镇。


“已经一周了,我们车队吃饭睡觉都在车上,可大家没有任何怨言。我们的工作,避免了人和象的正面冲突。”何国勇说。


图片来源:人民网


全力以赴,确保人象安全


象群还会继续北迁吗?“由于象群北移距离较远,自行回到原栖息地较为困难,继续游荡多长时间无法预测,可能需要打长期消耗战。但如果象群继续向北,人象风险都会加大。”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谢屹表示。


他解释说,现在这些区域或继续北移区域都不是其适宜栖息地,一旦遇到气温变冷或极端变化,可能危及种群安全,特别是象群中的3头幼象,抵抗这些变化的能力不强,其生存堪忧。由于该族群个体数量较小,如若继续北移没有回到其原栖息地,将隔断与其他象种群的基因交流,近亲繁殖、结构单一等问题很可能导致该族群逐步退化,甚至消失。


象群每到一处,既要调动公安、消防等力量,又要强化群众安全防范意识,躲避象群避免人员伤亡。象群长期游荡,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也有较大影响。


谢屹说,为避免家族小种群灭亡,国际社会通常采取圈围、活捕转移等人为控制措施,送其返回栖息地与其他种群重新建立联系,加强基因交流,优化种群结构,提升物种遗传多样性。同时,对扩散出的族群还应当持续组织力量,做好象群游荡区域监测预警、群众安全防范宣传等,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云南北迁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指挥长万勇说:“我们会继续密切监测象群动向,根据象群走向研究合适举措。全力以赴确保人象安全,始终是最重要的目标。”



凌晨4点多起床,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86岁老科学家为啥这么拼?
开栏征稿!这份中央新锐主流大报邀你讲家史啦!

“木耳院士”李玉:“小木耳大产业”的“助产”人

守护“天山精灵”伊犁鼠兔,他从青丝到白头

新华社老记者杨善清追忆袁隆平:他不是“米菩萨”,他是人民的科学家

“李焕英一代”:“不服老”的母亲  “不知倦”的母爱
新华社这份报纸推出“青春版”,你敢不敢来当主编?
百年前,中国从上海这两条弄堂觉醒

监制:卢刚 | 责编:薛园 | 校对:莫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