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太怀念了!
上个月,开店10多年的吴江沃尔玛正式停业了。
这家承载了吴江人太多记忆的大型超市完成了它最后的使命,悄无声息地告别了人们的生活、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禁让人唏嘘,这或许只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原来,苏州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有些东西也抵挡不住时代洪流,逐渐消失了..……
友通数码港
21世纪初,数码电子潮“横空出世”,友通、中辰、赛格、宏图三胞、百脑汇等争相登场苏州城。一个小小2平米的柜台,可以轻松做到月收入8万、年入百万。
而就在2018年年底,干将路上苏州首家集计算机、通信、消费类电子于一体的综合性IT大卖场——友通数码港张贴公告,合同期满后“不再续租”。
苏州广电总台
现在说起苏州电视台,大家会联想到湖东靴子楼,但你要是问起老苏州,脑海中都是竹辉路上145米高的电视调频发射塔,在小时候也算地标。
一路走来,苏州广电见证并记录着我们这座城市的点滴变化,记录着所有老苏州的记忆。
2018年8月,苏州广电总台进行了又一次进行了搬迁。带走的不仅仅是广电人,还有属于竹辉路的回忆……再见了,竹辉路298号。
皮市街花鸟市场
曾经喧闹的皮市街花鸟市场,恰如我们记忆里的老动物园和苏州乐园,20年了,也要说声再见。
皮市街花鸟市场,是苏州一直以来人气最旺、名声最大的老牌花鸟市场,距离观前街不到1公里,宝贝多到淘不完。
上世纪五十年代工人文化宫在苏州的南门拔地而起,那矗立在人民路上气派的大门,那园内现代化的电影院、会议厅、溜冰场、篮球场、游泳池等代表了当时苏州的城市风貌。
随着苏州各种儿童设施的发展,商场、住宅周边,都有了相应配套的儿童设施,工人文化宫的作用似乎大大弱化。现在的工人文化宫,现代大气,只是人气不再。
.02
消失的职业!
去哪了?走街串巷的手艺人…
曾经,那些老手艺就藏在巷子里,随处可见。
茶馆的香烟是论支卖、家里碗破了喊师傅上门补、刀钝了有磨刀匠、屋漏了找捡瓦人、有时候还有牵起马就来你家门口照相的……
慢慢的,老街开始改造,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些曾经遍布姑苏城内大街小巷的老行当,如今也渐渐销声匿迹。
弹棉花,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
弹棉花是门老手艺,大凡40岁以上的人都对弹棉花和棉花被有着清晰的记忆和偏爱。
过去,人们铺的、盖的都是手工加工的棉花被。
每逢秋末冬初,家里的老人都拿着当年的棉花,去弹棉花师傅那里,弹几床温暖舒适的大棉被。
小时候,家家户户要做被褥都会去找弹棉花的工匠。
只要听到“嘭嘭嘭”弹棉花的声音,小伙伴们一准跑过去看热闹,简直就像看魔术般新奇不已。
走过岁月,最爱的还是棉花被的温暖。
现在,尽管蚕丝被、羽绒被等可以选择的被子种类越来越多,很多人最爱的还是棉花被,暖和绵软,经久耐用。即便是年头久远,一经重弹,又洁白柔软如新。
一个煤炉一锅水,剃一个头两块钱
走街串巷的剃头师傅通常会边走边把手里的唤头弄响,来告诉大家剃头的来了。
那时的剃头师傅在给人家理发时,都是用手动的推子,手捏动推子,配合着梳子在头上咔嚓咔嚓地推过, 一缕缕头发就被剪了下来。
年纪大的人还得刮脸,刮脸的时候,要先用热毛巾敷面。
再用毛刷沾上肥皂沫在脸上细细地刷过,然后把剃刀在荡刀布上正反荡几下,使剃刀更加锋利,就会依次在脸上细细地刮来。
刮完脸以后,保证在脸上摸不到一根发茬。刮完后,让你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有些老师傅在给人剃头的时候还会在顾客的头上捏几下,让人昏昏欲睡。
等到理完了,再在头上捏几下,顾客就会醒来,感觉就像睡了一觉,十分清爽。
有儿不当补锅匠,一天糊得像鬼样
以前谁家的铁锅烧穿了,又不舍得丢的话,就拿出来给师傅补一补。
补锅匠一般挑着一个挑子,担着补锅所用的一应家什,小钢炉、木槽、小铁棒、木炭、厚布等物,边走边吆喝。
有人要补锅,匠人就安放好炉子,添入几块焦煤,在一只小坩埚内放进几块碎生铁片,然后把坩埚放在炉子里,再啪嗒啪嗒地拉动起木制的手风箱。
待火焰将铁片融化,匠人在膝盖上垫一块厚帆布,刮干净积结在铁锅上的烟垢,若是破洞有锈,还会将锅枕在铁砧上,用尖头小锤仔细地敲掉锈斑。
现在大家生活条件好了锅破了就换新的,补锅匠人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那修补铁锅的生动场面,则已被影印在了历史的画卷当中。
每一个老苏州人的心里都有一份清单,上面写满了过去生活中的点滴。
一把断柄的油布伞、一只生锈的煤球炉、一个缺罩的洋油灯、已经脱底的搪瓷盆……
它们可能在十几二十年前就被丢弃,却藏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
大风吹,天线摇,电视屏幕雪花飘
八十年代,它是苏州电器品牌里响当当的四大名旦之一。
四大名旦就是红极一时,声名显赫的长城电风扇、孔雀电视机、香雪海冰箱和春花吸尘器。
当时的孔雀电视家喻户晓,虽然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看,它的黑白屏幕还没有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大。
但在当时的中国,家家户户都以拥有一台孔雀电视为荣。
如果有谁家买了一台孔雀电视,附近的孩子每天都会聚集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
当时没有先进的数字技术,只有简单的天线设备接收信号,只有几个电视台,而且因为信号差,屏幕上还飘着雪花。
但即便如此,孩子们围在电视机前对着嘈杂的画面也十分令人怀念。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那个年代的家庭里还有一种独特的声音,便是缝纫机的声音。
心灵手巧的妈妈用缝纫机做出了全家一年的衣服,当时还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就让缝纫机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存在。
以前苏州很多人家都有这种老式的脚踩缝纫机。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凤凰牌缝纫机,缝纫机机身上印着金色的花样。
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人们结婚必备嫁妆就包括凤凰牌缝纫机。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大多家庭都是自己买布回来做衣服,因此缝纫机在当时可是个值钱又好用的物件,算是当时的“时髦货”了。
老物件、老味道、老习俗……曾经在都温暖了岁月,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
你最怀念苏州哪个消失的地方?这个城市还有哪些正在消失的东西?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