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恐!资本市场的下一个泡沫要来?这一次竟关乎每个人的利益
“欲使其亡,先使其狂”,资本市场上周而复始上演着的泡沫,这一次似乎轮到了共享单车。
3月1日, ofo宣布完成D轮4.5亿美元融资,创下目前行业内最高融资纪录;
2月20日,摩拜单车宣布再次获得D轮后新融资,事实上,自2017年1月初至今,摩拜单车累计融资额(共D轮)已超过3亿美元;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6年至2017年初,该行业融资总额超已50亿元,覆盖数十个城市。
当路人们依旧一脸懵逼的时候,共享单车就这么火了,在小媒君所在的城市,地铁口、公交站、公园、校园内随处可见单车的身影。
而目前,市面上光共享单车的应用就有了几十款。
毫无疑问,运营商们的底气来自资本的支撑,由于共享单车的模式具有可复制性,该领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从蓝海跨进红海。
那么,红海过后,等待共享单车的会是更广阔的天地么?
对此,小媒君在相关报道中曾看到过这样一组数据:中国人口为14亿,城镇人口为8.4亿,其中一半有出行需要,再假设5公里以内的出行人数占30%,那每天将达到1.26亿次的单车使用量。
看着很诱人,是吧,但事实真的如此么?
首先,自行车本身是个夕阳行业,与私家车的迅猛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行车的日益式微。
小媒君不禁想问一句,有车子的人,有多少还愿意去骑自行车呢(自行车爱好车除外)?
此外,这里还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由于路上车子多,导致很有自行车道被霸占,即使想使用自行车的人,也可能因为安全问题而犹豫,毕竟,车子是铁包肉,而自行车是肉包铁,这样一搞,路上的车子更多了。
其次,不难想象,使用共享单车的人多为年轻人,那么,其目标用户首先就要把14岁以下,65岁以上的人排除掉。
这很容易理解,小孩在马路上骑自行车太过危险,至于老人,不太会玩手机,也难以理解仅凭刷一个二维码就能把自行车骑走这事,所以更别提尝试使用了。
而处在14-65岁这个年龄段中的人,出行会选择共享单车的,又可以大致细分为15—29岁之间的单身人群,
因为,年纪再往上一点的,本身活力不够,且出门大概率要拖家带口,共享单车难以成为考虑对象。
在此基础上,我们重新算下:
在8.4亿的城镇人口中,若按人口比例,共享单车的目标用户即为1.86亿,假设,其中一半有出行需要,且5公里以内的出行人数占30%,那么,每天单车使用量将达到2790万次,远非1.26亿次。
当然,这还是在目标用户出行5公里内都会选择共享单车的前提下算出的。不过,小媒君记得某媒体做过类似的调查,结果显示,即使是5公里内,也有很多人选择开车。
最后,为了缓解短途交通压力,此前政府也在不少城市投放过自行车,只不过都以失败告终,那么,共享单车就一定能干好么?!
这里,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共享单车的盈利状况。
眼下,租金是共享单车企业的主要收入源,另外,相比于普通自行车,特制的共享单车的成本要高很多。
根据公开资料,摩拜经典单车一辆成本达到3000元(之前甚至需要6000元),其收费仅为1元/半小时,押金299元;小蓝单车每辆成本号称过千元,收费仅为0.5元/半小时,押金99元。
而这些企业在运营中,还要付出破坏成本、运营成本、维护成本、竞争成本等,仅靠单一的租金收入根本难以实行盈利。
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就曾说过,“我们目前还未考虑过盈利方式,做失败了就当是做公益了。”
可见,共享单车市场前景并没有某些媒体刻意宣传的那么好,胡玮炜之所以能说的那么淡然,因为即使最终运营失败了,自己也没多少损失,烧掉的都是投资者的钱嘛。
最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如此模糊的生意,竟在短时间内吸引到这么庞大的资金入局,似乎在资本寒冬下,大家都有兴趣来玩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于是,泡沫被越吹越大,剩下的问题无非两个:谁会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以及谁会是这场疯狂游戏的最后 “接盘人”。
不过,对于个人来说,泡沫破裂可能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结局,毕竟,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让我们的出行多了一种选择。特别是在公交车收班、挤不上公交车又打不到的士的情况下,有个自行车临时用下,还是极好的。
浏览更多原创文章请点击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