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培德一席谈 | 李晔丹:如何和孩子一起尽情享受自然

培德书院 培德书院 2022-10-14



培德一席谈



培德书院邀请儿童教育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为家长们带来系列讲座。每期讲座聚焦一个家长最关心的育儿问题。希望我们可以让家长获得知识与启迪,助力每个孩子的健康、茁壮成长。


这是“培德一席谈”的第 3 场讲座。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相信大家这段时间对诗的前一句已经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如何带着孩子做到后一句呢?建在湖光山色大自然里的培德书院,这次邀请了法国三只刺猬协会的联合创始人李晔丹女士,在法国南部给大家线上分享了她的探索与思考。


三只刺猬是一所致力于环境教育与自然保育相结合,切实地对环境做出改变的机构。其初衷源自一个简单的想法:希望我们自己的孩子在学会社会生存能力之前,能先好好地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动物,爱植物,爱这个世界。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中,遇到困难时,可以用自己的独立思考去面对和解决。



为什么要带孩子亲近自然?



有很多学术研究都证明,孩子们在大自然中,通过真实的体验,能够更有效地学习,激发更多创造力、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想通过下面这三个故事,讲一讲通过带孩子亲近自然,能给家长带来什么。

首先大家都有体会,现在这个世界有各种步调,有时候都会让我们这种社会动物感到焦虑。而且多数时候,城市中生活的我们对多样的生物反而有一种恐惧感。心理学上,家长的这种感受很容易投射到孩子身上。我遇到过一个北京四岁女孩的妈妈,她是特别优秀上进的成功人士,她也特别严格地要求自己的孩子。我们的活动中,每天都有孩子做当天的小队长来协助老师。那天老师正好是我,队长不是这个四岁小女孩。她妈妈总觉得在老师身边才能更好地接收所有知识,于是想尽办法牵走我手里的当天小队长的手,把女儿的手塞到我手里,还反复叮嘱“好好听啊!”我能感觉到这位妈妈在教育孩子时有点焦虑,她很要强,女儿也要强,给我的知识反馈效果很好。城里很多孩子包括家长都怕虫子,不过结束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开始追着虫子跑跑跳跳蹦着玩,或者手里拿着虫子观察,这个小女孩是远远地观察,她妈妈也是。小女孩的观察能力很强,有好几次微小虫子的活动,都是她发现的。回去两个月后,这位妈妈就微信我说,她开车带着女儿堵在二环的时候,女儿突然问:“妈妈,这里的楼为什么都这样?这样我就看不到远方了。我还是喜欢野外。”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开心啊,妈妈在野外也开心。”她妈妈说突然意识到自然在孩子心中播下的那颗种子。不管她怎么焦虑,女儿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一边成长着,还一边体会、照顾她自己的感受。可见带孩子去享受大自然,可以减少焦虑。

第二个是对成长的影响。在一个结营仪式上,一位平时很注重亲子陪伴,十分热爱自然的妈妈,哭得泣不成声。她说女儿当小队长的那天,白天行程很满,晚上因为天气特别好,就增加了夜行活动,途中7岁的女儿主动把全队二十多斤绳子背起来。她心疼地想帮女儿背,没想到女儿说:“妈妈,不用帮我,这是我的责任。”她说这个场景可以记一辈子。她悟到的事实,就是成长。不管是孩子的成长,还是家长知道自己可以放手的那一刻的成长,或是在大自然中某个刹那意识到的尊重和感恩。

第三个是一位爸爸的故事,关于突破舒适圈的挑战。人在什么时候学习力最强?其实是突破自己舒适圈的时候。那时不管是适应力还是学习效率都是最高的。我刚才提到的野狼保护区是个国家森林公园,四周是开放的。我们有次活动是在里面做自然观察,有专业团队在保护,在天快黑的时候集体进入森林,时不时可以听到野狼嚎叫的声音。我们排队往前走,当时我在最后,这位爸爸和儿子走在前面。要求是禁声,注意聆听和观察,保持敬畏之心。这位爸爸特别忐忑,一路都不停地小声问我:“万一狼窜出来怎么办?孩子会不会摔倒?咱们什么时候往回走?”到了指定地方开始打开五感去观察,他儿子一点都不害怕,说听出了好几种动物的声音和方位。看到儿子不害怕,这位爸爸终于也不害怕了,开始习惯黑暗,打开五感自己享受自然。他甚至还发现了当时四位老师都没发现的树上的猫头鹰。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都学会了怎么躲避舒适圈。但自然能给予我们战胜恐惧的勇气,而且可以感受到身边有家人默默支持的安全感。

为什么我更多讲家长的收获?孩子非常会模仿,也很容易有代入感,如果家长对自然有崇敬感,愿意带孩子一起去体验自然,这其实是低龄孩子爱上自然的宝贵机会。

我们另一位创始人教了差不多三十年的儿童哲学。在我们一起研发儿童自然哲学课程的过程中,他常常说3-6岁是儿童的哲学爆发期。上小学之后,可能会有一部分的哲学敏感性消失。

而大自然恰恰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大课堂,可以激发孩子的哲学潜能。如果把自然当做媒介,在这个年龄段就带着孩子探索自然,是给孩子们种下思考种子的最佳时机。



如何利用自然做媒介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



我们在孩子面前通常有不同的角色,有时候是家长,有时候是老师,还有的时候是朋友,甚至我们也有向孩子示弱的时候。我们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自由思考的人,能够自己探索生命的目标和方向。自然教育不一定是纯粹的自然科普,自然是一个媒介,可以吸引孩子们爱上思考,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领域。

我有个朋友完全不是学霸,小时候父母经常放纵他一个人在大自然里玩,也没想过让他成为科学家。他特别喜欢观察动植物,比如把各种种子洒向天空,看看会去向哪里。后来他成为一名空气重力学教授。

我们相信通过自然,可以让更多孩子爱上思考,爱上学习。在实际教学中,发现3-6岁的孩子在自然哲学课中,会更关注直接环境对自己的影响。何为直接环境?比如小区花园,自己家的阳台,宠物或有名的动物比如熊猫。3-6岁的孩子在直接环境中会非常有兴趣,可以增强同理心。6岁以上就可以通过风景名胜等,专注于探索,因为好奇心会越来越强。12岁以上可以通过专注于社会的一些行动和一些世界主题,来做出有使命感,能去实现改变的一种教学。

以野狼保育为例,再来讲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我们在18年3月拍摄到了一只野狼,从肚子可以看出它怀孕了。狼的妊娠期一般六十天左右,每次会产4-7个幼崽。下半年我们就拍到了小狼崽。刚生完宝宝的母狼为了保险,是不会转移阵地的。所以我们后来有幸频繁地拍到这一家并做了记录。

当然,重头戏还是引发孩子们的思考。我们可以学习狼的习性,怎么学呢?通过追踪狼。如何追踪?可以通过脚印。为什么动物的脚印会有区别?然后我们就开始观察。开始是老师带着孩子们去找到,后来慢慢地孩子们习惯去观察和寻找,可以自己找到很多脚印。


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思考力是很强的,很多时候不需要过多的引导,只要把实际的现象解释出来,中间有一些引导,孩子们就能慢慢去思考,会延展出来更多题目和想法。

我们也会带孩子实地去记录,实地的体验学习会更容易激发他们的思考。我们还带孩子采访了当地的牧民和居民,了解不同的人对野狼是什么态度。

3-6岁儿童之间的讨论,一方面建立了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同理心,这一阶段是思维模式建立和同理心养成的最佳时机。



怎样带领孩子一起在自然中玩耍学习?



首先我想问,知识更重要还是方法更重要?很多家长也在担心自己的自然知识有限。其实我也记不清很多昆虫的名字。有一次我们看到两种不同的蚂蚁族群在打架,当时我也记不住蚂蚁们的品种名称,但是在那里观察了二十分钟,就永远记住了这两种蚂蚁。

自然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名称也可能有很多种,观察和感知自然的方法才更加宝贵。

自然是媒介,我们在这个媒介中通过自然知识,更好地玩耍和学习。平时你和孩子喜欢做的很多事情,也可以在自然这个真实的情境中来进行,效果往往会更好。比如对3-6岁的孩子,家长常常会讲故事读绘本,不妨试试转移到大自然中来进行。


怎么做呢?例如法国现在因为疫情需要在家隔离,前两天我跟女儿在院子里揪了一根长的草,我们说这是一根故事线,然后一起捡了很多石头并上色。我女儿3岁多,她最近最喜欢的故事是小红帽,我们就在石头上创作出了外婆和小红帽,故事中很多环节的角色,我们会用石头做标记。放好代表时间轴的草之后,我们就一边讲故事一边放对应的石头,孩子就全都讲下来了。

又比如数学,在大自然中到处都是。比如可以计数,数不同的叶子、花、果实,量长短和距离,进行分类等。还可以尝试辨别方向等等。

还有一个非常容易,孩子们也非常喜欢的,就是自然观察。可以观察植物、昆虫和鸟等。用笔记的方式画下来,增强艺术观感。

在家还可以发展园艺,可以培养孩子多方面能力,包括责任心。种出来的不同果蔬香草还可以做成菜。

大家可以尽情发挥成年人的想象力。谁说成年人没有想象力?大自然里有无限的可能。我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好奇的东西,带着孩子一起去玩。


加缪说过,一切伟大的思想和行动,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我觉得向大自然迈出的第一步特别微不足道,但在大自然中学到的方法可以沿用一生。大自然赋予我们不分年龄无与伦比的好奇心和同理心,而且能够切实激发我们的创造力、独立性和生存能力。而且在自然中孩子给我们的感动,从孩子身上学到的那些东西,也会让我们铭记一生。



培德书院一直坚持“三代共学”的理念,希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也能够不断吸纳新知识,共学共育,不断拓展自己人生的边界。

我们也会持续聚焦儿童教育、文化、美学等领域,推出一系列优质的线上课程和讲座。感兴趣的各位可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罗马湖教育社区,我们一起交流,共同进步。


     




培德一席谈 | 刘芳:自由玩耍对孩子的意义
培德一席谈 | 叶世芬博士讲如何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培德云社区 | 如何读懂0-6岁的孩子·家长题库
培德云社区 | 三代同堂,如何减少冲突合力育儿?
培德云社区 | 关于性别平等与儿童性别观,听听他们怎么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