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丨群众致富的“金丝线”:一根拉面能拉多长?

长治日报 长治日报 2022-10-08


10年前,襄垣县李艳军投资6000余万元办厂做手工挂面,摸索出产业化发展模式,带领十里八乡群众闯出大市场——

一根挂面能拉多长?


3月22日早上7时,襄垣县王村镇店上村的山西天下襄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王村手工挂面生产基地里,村民李连穿好围裙,戴上套袖、口罩和帽子,走进基地车间,开始了一天的手工挂面制作培训学习。
今年40岁的她前些年在外打工,听说家门口建了挂面生产基地,能免费参加培训并安排就业,她选择了回乡务工。
“既能掌握一项新技能,还能在家照顾老人孩子,顾家挣钱两不误,真好!”李连高兴地说。
和李连一样,连日来,已经陆续有30多名店上村村民在基地培训学习,希望掌握一技之长,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
2012年,为响应国家转型发展的号召,李艳军从运销行业转向从事农业产业经营,自筹资金6000多万元创办了山西天下襄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次年,李艳军以“天下襄”为龙头组建了襄垣县手工挂面协会,任会长。
 襄垣手工挂面千年传承。
“襄垣手工挂面是一项千年文化遗产,但质量参差不齐、制作环境差,多以家庭小作坊加工为主,严重制约着手工挂面行业的发展,传统手艺面临失传。为改变这一现状,“天下襄”组织5家手工挂面生产企业和200余个挂面家庭作坊成立了襄垣县手工挂面协会。”李艳军表示,协会成立后,会员几乎遍布襄垣县各乡镇。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公司采用‘协会+企业+基地+农户+电商’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按照统一原料、统一标准、统一商标、统一价格、统一销售‘五统一’管理模式,通过企业带动、规模经营,实现市场牵动企业、企业依托协会、协会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产业形式,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十年磨一剑,如今的天下襄公司通过创新产业模式、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品牌特色,已经成为襄垣县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山西省民营科技企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和面、搓条、盘条、绕条上辊、拉条、上架晾晒……襄垣手工挂面制作需要整整21道工序。“只有把每道工序做到极致,才能保证手工挂面细如发丝、洁白光韧、绵软味香、营养丰富。”手工挂面制作技师郭素兰是此次培训的老师,她介绍说,制作手工挂面平均每道工序需要半小时,每天从早上6时做到晚上10时,一天加工挂面约400斤。
龙头带动,合作共赢。近年来,店上村以群众增收为主要目的,在产业上下足功夫,在特色上做足文章,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强化联动共建,努力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引进天下襄公司在店上村选址建厂,既是支持传统手工技艺发展,又能为致富增收注入新动能。”店上村党支部书记韩俊彪介绍说,今年1月,王村手工挂面生产基地正式投产,项目占地面积约3.89亩,车间占地1060平方米,建设有产业办公、生活服务区,仓储、物流配送、市场交易中心,加工车间和晒场等。
“预计年收益可达50万元,村集体年收益可达30万元,小挂面真正能成为群众致富的‘金丝线’!”韩俊彪说。

文/长治日报记者 刘婷婷



往期链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丨屯留区东河北村:生活像花儿一样绽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丨平顺县西赛村:山村民宿美 特色醉游人/长子县山西一田农业:育苗大棚春光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丨武乡县王庄沟村:“一号文件”送春风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丨屯留区张贤村:大棚“种出”好光景 幸福生活有盼头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丨平顺县探索山区县农业生产托管路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丨武乡县:乡村旅游激活乡土经济/襄垣县:蔬菜大棚“种”出幸福生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丨平顺:“井”底之村的小康生活


  • 编辑:解   婷

  • 监制:张力云 张宏琰



版权声明

长治日报社旗下“长治日报”“上党晚报”“i长治”微信公众号刊发、登载的所有内容及i长治网和新媒体平台享有版权的内容,未经授权,一律谢绝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否则,我们将对侵权行为诉诸法律。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证号:14120190012

目前3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