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闹中取静的华亭路,闹过,静过,又闹过,终于静了(之一)

2017-08-14 畸笔叟 畸笔叟


最近,由于家事的缘故,常常回到淮海路。淮海路上不便停车,我总是关照“差头”司机从长乐路拐进来,再穿华亭路停在它的南端。

一直想写写华亭路,一直没发心。这回,还是写她一写吧。


都说华亭路闹中取静,因她一头连着繁华的淮海中路,而另一头,穿过幽邃的延庆路,通向神秘的长乐路。这一片,绿树掩映之下,都是花园洋房,处处可见“保护建筑”的铭牌。花园都是大花园,洋房却是小洋房,说是三层,其实过去三楼一般都不住人,只储物。但洋房虽小,又大多有直通二楼的露天扶梯,派头十足。





用张爱玲的话来说,法租界里的这类小洋房只好叫做“西班牙小房子”。她表大爷一家来上海,连主带仆十几口,只好“挤”在里面。气不气人?现在的“保护建筑”铭牌上,称之为“地中海风格”。我们小时候,嫌避这些洋房层高低矮,就叫它“日本人房子”。当年日本人,上海人叫“东洋人”,又叫“矮东洋”。


华亭路不长,仅400米。站在上方花园门口,一眼就可以看到长乐路。当年,京剧名家周信芳就住在长乐路华亭路口,周家花园里的一只大狼狗,远近闻名。我们小孩子,经常隔着“墙篱笆”去逗它,又被它吓得奔散开来。



华亭路的历史也不长。最早叫麦阳路,筑于1910年左右。距今不过百年有余。但就在最近这短短几十年里,她曾两起两落。


我家是1956年初搬到淮海路华亭路口对面的钱恩(Jane)公寓的。后来竟成了我喜欢英国小说《简爱》(Jane Eyre)的一个理由。但人家问,你家住哪里?我们不说“钱恩”的,名气太小,没人知道。我们只说“金门旧货店楼上”,几乎人人都会明白。

金门的名气响。在寸土寸金的淮海路常熟路口,居然占了三个门面,朝北有两开间,就是我家楼下,对面朝南的还有一开间。查资料,1947年,对面的金门还叫“百货公司”,十年后,变成了旧货店。



       仔细想想,金门旧货店开在这里也不无道理。这一带,曾住过很多“十月革命”后逃过来的沙俄皇室贵族后裔。这些人身无长技,坐吃山空,多半靠卖家当度日。也有的,后来放下架子,开店谋生。淮海路国泰大戏院附近的众多西餐馆,大多是这些白俄后裔开的。所以,到淮海路去吃西餐,又叫去吃“罗宋大菜”。

三爿金门旧货店还不够,家母告诉我,我家刚搬来时,靠近金门的华亭路,上街沿就已经搭满了旧货摊。这就是我要说的华亭路的第一“闹”。

那些旧货摊,油毛毡的屋顶,其实只是斜披,竹爿的墙,狠是落魄,与周围的花园洋房,怎么看也不搭调。而且这些摊头是怎么被允许直接搭在花园洋房的外墙上的,我一直没想通,也已无可稽考。




而且这些摊头,一路朝北绵延过去。过了延庆路就更加不堪。北边的摊头不再卖家具皮货瓷器等旧货,而是铜白铁作坊。有两样物事我印象最深,一个是暖炉翻新,一个是童车翻新。收来旧货,又敲又铲,再用砂皮砂,再重新上漆。整日介味道难闻,叮叮当当,也不知周边洋房里的人家是怎么忍着过日子的。

问过很多人,比较一致的回答是,摆摊头做生活的是苦恼人,住洋房的是有钱人。那年头,你不忍,谁忍。



吵闹不算,气味不算,有时候还发臭。

淮海路、常熟路、衡山路一直是主干道,地势高,下水道大,排水快。周边小马路就倒霉了。

所以,儿时的记忆是,一到热天,只要落大雨,华亭路延庆路朝北永远涨大水。几日几夜不退是常事。那些旧货摊修理摊就这样浸泡在水里,不臭也难。

但我们小孩子不管。往往下午一放学,第一桩事体就是赶紧跑到华亭路去“掗(沪音涡)大水”,或者叫“撩大水”。开心啊。裤脚管卷起来,鞋袜事先放进书包,书包甩过双肩扛在背后,由南向北“掗”过去,越来越深。还要踢,还要跳,甚至打水仗。不弄到十指起皱决不收兵。这就是华亭路给我们带来的童趣。

家长知道了,总要责骂。弄脏是小事。要紧的是,那些水里都是旧货摊里飘出来的铁锈铁屑,扎了脚,或者脚本来有破口,都会出毛病。



也就是在“掗大水”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华亭路上最大最漂亮的花园洋房。它就在延庆路东转角上。当时已经是肺病疗养院了,现在还是胸科医院的一个门诊部。不过查资料,至少1947年,它还是私人住宅。



这幢仿古典式建筑,建成于1928年。由法国商人赉安设计,被一位犹太富商买下。有的说带有巴洛克风格,有的说带有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特征。一层楼前有凸弧形柱廊,二层退平台,三层退阳台;二层楼栏杆上还饰有花盆,平拱窗锁石上饰有浮雕头像。

我们小辰光记得最清楚的,就是那两三个外国人作沉思状的雕刻头像。1966年以后就不见了,最近才又出现。原来当年被水泥一把糊没了。据说这次剥除头像上的灰浆废了不少功夫。



不过,当年我们都不大敢进去。因为那些年,肺结核是绝症,又叫“肺痨”或“痨病”,要死人的。肺结核的克星、特效药雷米封到1952年才发明出来。


华亭路与我的童年,又岂止“掗大水”一事。

华亭路712号和3号,曾经是我的小学新乐民办中心小学的总校。我们平时上课在二分校,即著名的宝庆路3号,徐元章先生的外公、上海染料大王周宗良的花园洋房里(详见拙文《花园洋房好读书》)。不过举行大活动,比如六一儿童节联欢,少先队入队仪式,就要到华亭路的总校来了。



总校隔壁,华亭路711号,好像是一家幼稚园。查资料,1947年时就是,叫“炳生幼稚园”,现在也还是。



而我们的一分校,也在华亭路的横弄堂里。从84号和86号旁边穿过去,就到了淮海大楼的后面。那里的一间玻璃花房,曾经是我们的一分校。

淮海大楼的后面,老早很有一番天地。因为靠常熟路的弄堂口有爿著名的“红玫瑰剃头店”,所以我们又叫它“红玫瑰弄堂”。淮海大楼以前叫恩派亚大楼,所以后面有一个恩派亚花园,旁边还有一只网球场,是红土的。



我们读小学时,已经讲究“劳动最光荣”了,有劳动课。我们的劳动课,就是去那个网球场平整场地。由工人把断碎的红砖不知从哪里用“劳动塌车”拉来,我们就蹲在地上,将这些碎转用鎯头再敲成粉末,铺到不平整的地方。

这种劳动自然很无聊。手又弄得很脏。唯一的乐趣就是望野眼。当年打网球的好像还是罗宋人,男女都有。罗宋女人开球时,左手舒臂将球上抛,右手再扣去的那一刻,真是美极了。而我们,要么只能看到背影,要么很远。于是我们都十分羡慕场内的球童,他们就蹲在网边,有时还递个毛巾什么的,离得太近了。

有时候,网球会滚到我们敲砖的地方。男孩子都会乘机拣起,然后不是扔还给球童,而是亲自跑过去,交还给打球的人。



现在花园和球场都没了吧。1990年代,美美百货风行一时。去过美美百货的都知道,除了沿街面店铺,里面怎么还有商场。那就是原来的花园和球场所在。


老早的弄堂往往四通八达。华亭路的弄堂不光西面通“红玫瑰弄堂”,东面通淮海路1274弄,它最靠北面的“中信一村”,还可以通到安福路口。那个弄堂口旁边,就是著名的中国福利会。我们这一代,都读过《儿童时代》杂志。那杂志社,也在中国福利会大院里。




终于要讲到华亭路淮海路这一头了。

华亭路沿淮海路的第一排房子,是英国露木式乡村别墅,有人说,连在一起犹如锯齿形的波浪。也有人说,像欧洲小镇般横卧在此。



值得一提的是这排房子的最西侧一幢,门牌号码应为淮海中路12961298号(现已被拆)。花园外沿马路搭起一座石牌坊,上面还真有过“龙门”二字,红底金字。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上还有一只古色古香的亭子。因为高,站在淮海路上也能看到。我们把这幢房子叫做“龙门里”。有小学或中学同学住在里面,我们一般都会说,“伊拉屋里啊,住勒龙门里呀”。


如此中西混搭,成了淮海中路西段上的一景。再加上近在咫尺的华亭路上街沿的旧货摊,真是闹猛煞了。

这华亭路上的第一阵的闹猛,到1966年秋天达到顶峰,并于1972年年初突然消失。

欲知后事,请听下档。


(未完待续)



我最近还写过:


上海的淑女哪能乘风凉

夏日午后(沪语版附后)

“阿拉只配帮侬拎拎包呀!”

上海男人哪能帮上海女人拎包

肉要切得厚,才算有派头

拙著《上海小日脚》周日在上图开发布会

我们从小被“做”过的“规矩”——吃相篇

我们从小被“做”过的“规矩”——坐立言行篇

啥?37度?根本弗ba嗰,起码40度——这ba字哪能写法?

沪上排队众生相

那些没有空调的日子里,我们这些“热煞鬼”投胎的,如何“战高温”


苹果手机若打赏,请长按此二维码。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