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答应了孩子又想反悔?难怪孩子一点自控力都没有!也别怪他记恨一辈子……
前段时间,常爸在X乎上看到这么一个话题,热度超级高:
当时我第一反应是,爸妈明摆着欺负小孩,说话不算话,还来网上问?这有什么好讨论的呢?!
可转念一想,其实这个话题很真实、接地气。
甚至类似的经历,在我们自己,和我们父母身上也经常发生:
孩子2岁,第一次坐飞机兴奋得大喊大叫,家长赶紧捂住孩子的嘴,答应落地就买巧克力,刚下飞机就后悔:巧克力太不健康了,还是给你买酸奶吧;
孩子4岁,今天上幼儿园不哭,就承诺下午第一个接你放学,结果临下班老板找谈话,别说第一个接了,能在老师下班前赶到幼儿园就不错了;
孩子6岁,逛商场时孩子指着最新款乐高大套装吵着要,随口答应等他过生日就买,终于挨到临近生日你上网一查,才知道居然要四位数顿时反悔了……
还看过一个孩子视角的现身说法,很有意思:
“我今年三十岁了,但是我特别喜欢动物园。每到一个城市我就要先去看看动物园,我的朋友、老婆都怀疑我不正常!为什么呢?
慢慢陷入回忆当中……
我记得那时候我还没上学,我妈妈有一天早上和我说,下午带我去动物园,我可开心了!然后午饭也不想吃,午觉也不想睡。就等啊等啊等啊,终于,下午我妈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出发了!
天有不测风云,在通往动物园的康庄大道上,开了一家新的衣服店!我妈带着我在衣服店里逛。
半个小时,我还在星星眼,看漂亮衣服!
一个小时,我已经想念动物园里的猴子,他们肯定也很想我!
两个小时,我开始发现气氛不对,嚎啕大哭!
然后我唯一的印象就是,我妈拽着我,一边让我别哭,一边和店员讨价还价。最后,被我吵得不行,说了一句:以后不带你出来了!就骑车带着我回家了!!!
——(来自知乎网友@老虎花)
本来是要带孩子逛动物园,最后溜溜在新开的服装店砍了一下午价,脑补下孩子的感受。
(太喜欢这个故事了,所以还让动画团队画了张插图)
这个网友最后说:当父母的,对小朋友尽量要说到做到,因为真的会改变一个小朋友的性格。后来我老婆就经常说我恨不得住在动物园。因为只要在动物园里,我就会感觉找回了那一天的快乐。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质疑:没上学时发生的事,能记一辈子?!再说不就是没去成动物园吗,以后大了有的是机会再去呗,至于搞成“终身遗憾,难以弥补”的架势吗?
别说,还真至于。
2017年,德国的心理学家做了一组研究,发现三岁的孩子不用大人教,就已经知道承诺的意义,并且承诺在他们心里的分量很重,他们会很听话地遵守你给出的条件,以此期望你能兑现相应的承诺。
期待越大,失望越大。相信咱们都领会过,娃在得知被我们放鸽子后,是如何“撕心裂肺”、“痛彻心扉”地跺脚撅嘴嚎啕大哭的,那分贝,绝对能达到人类耳朵承受极值。
而事实上,如果父母总是说话不算话,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心里那点小遗憾、小受伤,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控力。
孩子会在被“放鸽子”之后,除了气愤以外,很容易还会产生这样一种心理暗示:你说话不算话,说好了给我的东西又不给,那我为什么还要去努力得到?
我们那辈,家长最常用的说话不算话场景就是:先答应我们,考了多少名,就给我们多少钱/买什么奖品;
后来呢,等我们真的考到了那个成绩,他们又不舍得给了,还拿一大堆借口,站在父母的高位上说教一通:
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你居然和我谈条件?为你学为我学啊?
跟我要奖励,我供你上学、给你吃给你穿,这不都得要钱吗?
所以X乎上有不少因为父母“说话不算数”而“自暴自弃”的:
常爸并不是认可考多少分就要获得相应的奖励,也不希望孩子养成凡事都要靠奖励驱动的习惯。但是,作为家长,你要么别说,说了就要做到啊!你老是说话不算话,我们的任何约定是不是都毫无意义了?!
2013年发表的更新版的棉花糖实验也证实了,大人不信守承诺,孩子的自控力就会轻易“掉线崩塌”。
研究人员将28名3-5岁的儿童置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不可靠组和可靠组。
在不可靠的条件下,研究人员给孩子一盒用过的蜡笔,并告诉TA,如果TA可以等一会儿,研究人员会带着一套更大更好的新艺术用品回来。
两分半钟后,研究人员回来解释说:“对不起,我犯了个错误。我们没有其他美术用品了。你还是用这些吧!”
接着,桌上放了一张贴纸,孩子被告知,如果TA可以等待,研究人员会带更多更好的贴纸回来。同样的等待之后,研究人员再次空手而归。
可靠组经历了同样的设置,但不同的是,每次研究员都带着承诺的材料回来了:第一次带着一个旋转的托盘,里面装满艺术用品,第二次带着五到七个大版的模切贴纸。
在接下来的棉花糖任务中,与实验者进行不可靠互动的儿童平均等待了3分2秒,而与实验者进行可靠互动的儿童则等待了12分2秒。不可靠组的14个孩子中只有一人等了整整15分钟,而可靠组中有9个孩子都等了15分钟。
最后研究人员总结道:“如果你习惯了被剥夺,那么不等待就是理性的选择。”
出尔反尔的结果,就是孩子在失去对你的信任之后,也失去了自我控制的动力,转而“破罐子破摔”。
事实上,不信守承诺带来的“恶果”,远不止于自控力下降。当我们向孩子做出虚假承诺时,其实也是在教育他们:
① 不要相信父母。大人总是教育孩子不要撒谎,可是自己说过的话却不算话,那么以后大人的话还能相信吗?
② 自己也可以这么做(承诺,然后失信)。我们都说言传身教很重要,父母都说话不算话了,我为什么不可以?我为什么还要遵守原则和承诺?
③ 孩子会认为“我对父母来说不重要”。虽然你并不是有意伤害孩子的感情,但是孩子可能会觉得他对你来说不重要,因为你把对于他来说很看重的东西和愿望一拖再拖、甚至“耍赖不兑现”,他自然会认为他在你心中并不重要。
④ 父母不值得尊重。诚实是获得尊重的关键因素。父母不遵守诺言,就是不诚实,所以不值得尊重。
看看吧,以上几条哪个是我们愿意接受的?!
其实我们这辈父母,都有一直在努力做到不失信于孩子,尽量给出的承诺都兑现,只是有时候也会陷入两难。
比如我开头提到的,孩子爱吃冰淇淋、巧克力,爱打游戏玩Pad,他们拿这个作为条件,我们打心眼里不认同,但是也没有拒绝,等真的要兑现的时候,又会犹豫;
又或者我们是想着兑现的,但是客观条件不允许(比如说好了接孩子但是被工作耽误了),这时候又要怎么弥补?
所以常爸的建议是:不管你有多想把娃搞定,在涉及到承诺的时候,都要慎重,哪怕不承诺,或者换个你能接受的承诺,都不要“瞎承诺”;
当教养观念和承诺之间冲突时,首选承诺。信守承诺有多重要,我上文已经说了很多。通过说话算话,给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树立起坚固的亲子关系,永远是第一位的。
而如果确实因为客观原因没能做到,那就好好和孩子解释,并给予适当的补偿,让生气失望的孩子,看到你的诚意,感受到被在乎和关注的感觉。
所以针对文章开头X乎上的问题,常爸的解决方案是:给孩子充值游戏,并和孩子约定好,打游戏要有时间限制。
说了这么多,是希望我们做父母的,能通过信守承诺,给孩子更多“可信任、可坦诚相待”的安全感,最后用X乎一个绝妙的类比,再来和孩子感同身受一下:
你小时候有没有遇到父母说话不算话的情况?有什么是让你耿耿于怀,到现在都还记着的?欢迎在下面留言分享。
参考链接:
https://www.fatherly.com/parenting/empty-promises-and-hollow-threats-harm/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2096517300802
http://www.rochester.edu/news/show.php?id=4622
Kanngiesser,P., Köymen, B., & Tomasello, M. (2017). Young children mostlykeep, and expect others to keep, their promises. Journal of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59, 140-158.
Kidd,C., Palmeri, H., & Aslin, R. N. (2013). Rational snacking: Youngchildren’s decision-making on the marshmallow task is moderated bybeliefs about environmental reliability. Cognition, 126(1), 109-114.
http://www.imom.com/7-things-that-happen-when-you-break-promises-to-your-children/#.XyI4cigzY2w
https://brightside.me/inspiration-family-and-kids/how-promises-you-break-can-poison-your-childs-life-794335/
https://slate.com/human-interest/2017/08/rewards-systems-for-kids-are-effective-if-you-use-them-correctly.html
https://www.parents.com/toddlers-preschoolers/discipline/the-right-way-to-set-up-a-reward-system-for-kids/
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to-discipline-your-children-without-rewards-or-punishment-39178
1
EN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