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器可以晚成:别沉迷于“年少有为”,别让量化的育儿成果透支让孩子终身受益的软实力

常爸 常青藤爸爸 2023-10-25


2020年虽说是命途多舛的“魔幻之年”,但你有没有发现,关于“年少有为”的神话报道却是特别多。媒体的追捧、社会的快节奏,我们每个人似乎都处在渴望“年少成名”的焦虑氛围里,而身为父母,这也加剧了我们的育儿焦虑:


孩子一年级的同学,刚入学的时候已经掌握了3000个汉字;


xxx的儿子,五年级已经在刷高三的数学题了;


xxx的女儿,8岁就钢琴9级了,英语学到CAE,已经相当于雅思7分的水平……



我们总希望孩子学得快一点、再快一点,这样或许距离日后达到人生辉煌时刻,就更早一些,胜算更大一些。

(新生儿眼睛还没睁开,父母就准备好了各种闪卡)


其实,这股风气也不是我们国内特有的,在美国,直升机式父母的风头也愈演愈烈。


由于顶尖大学的录取率越来越低,初高中乃至小学,开始更加狭隘和严格地关注标准化考试的分数。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和中上层阶级的家庭甚至认为,自己的孩子不仅要上大学,而且还应该进入最顶尖的大学。


于是,家长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激烈的竞争压力让美国的青少年苦不堪言,最终导致美国高中生自杀现象的流行。甚至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硅谷自杀(Silicon Valley Suicides)”。


《福布斯》杂志发行人、美国记者里奇·卡尔高(Rich Karlgaard)被这种现象深深触动,他决定站出来为大器晚成者代言,让现在的年轻人看到,在“年少成才”之外,他们的人生还有无数种成功的可能性


卡尔高本人就是一个典型的大器晚成者,25岁时他还在加州做保安,“26岁时,我的大脑突然清醒了。”开始了写手生涯,后在43岁被提拔为《福布斯》杂志的发行人。


回忆起往日的一幕幕,卡尔高感慨地说,年少成名很令人向往,但这部分人毕竟只是极少数。事实却是,很多大器晚成的人也做出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32岁成为畅销书作家的JK罗琳,从单身妈妈到成为亿万富翁;


37岁才被认可的华裔导演李安,在那之前他做过6年的家庭煮夫;


85岁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直到39岁都还是一名初级研究员。


而读完他写的这本《大器晚成》(Late Bloomers: The Power of Patience in a World Obsessed with Early Achievement),常爸也深深地体会到:


一个人从稚嫩走向真正成熟,需要的年限远比我们想象的长。人生的高光时刻,远不止于、甚至根本就不在于考上一所好大学。

正所谓

年少成名都是例外;

大器晚成才是常态。


人生是场马拉松,别急。


年少成名,其实是件很难的事


书中提到:“脑科学发现,大脑能力的发展,更像是一场赛跑,每个年龄阶段的天赋此消彼长。”


首先,任何年龄段,我们都会在某些事情上获得进步,然后某些事情上出现退步,并在某些事情上进入瓶颈期——而不会在进入某一个年龄段后,能同时擅长所有的事情。


其次,不是所有人的优势,都会在20岁出头甚至十几岁的时候就显现出来。


比如负责计划和组织、解决问题、记忆、注意力和抑制等复杂功能的前额皮质,大部分人会在20-25岁的时候,才开始进入快速发育期。


而其他方面的大脑发育呢?

20岁时,认知处理的速度占极大优势;


20-25岁,是学习和记忆能力的黄金时期;


25-35岁,短时记忆是最大优势;


45-55岁,最擅长社交沟通,对社会的理解能力最佳;


65岁之后,对语言能力的掌控会达到巅峰(是语言的运用能力,不是学习新语言的能力)



在20岁之前达到顶峰的能力并不占大多数,这些能力达到峰值的年龄在人和人之间也不一样。


因此作者之所以倾向于大器晚成,就是看到大脑的发育并不局限于人生的头二十年、甚至是头三十年、四十年,很多能力的发展,在而立之年才慢慢成熟,在不惑之年才逐步完善。


而随着岁月沉积带给我们的丰富人生经历,以及由此生发的洞察世事的智慧、坦然豁达的心态,年少者,甚少具备,年长者,更有优势。


2010年发表在《科学》杂志的大脑功能成熟曲线也表示:18岁以后,人的大脑依然在逐渐成熟,并没有很快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而生活的磨炼,也恰恰是在孩子长大之后,才开始的。


高中的通识课和大学的专业课几乎是断层的,而社会的复杂环境和大学象牙塔的氛围,又是断层的。每一次断层,我们即便成年,也还是要经历一次“精神断奶”的过程。而应对人生迷茫期的不同心态和能力,往往会划分出不同的人生,这些能力,和18岁之前学了多少知识,学得快不快、好不好,几乎没有太多联系。


我们能“掌控”孩子到18岁,18岁之后,在他们更多需要自我成长的年岁里,恰恰是很多能力集中发展的黄金期。我们需要给孩子铺垫什么样的人生底色、打什么样的人生地基,留他在人生的后半段自我发育?


别让量化着的一切,禁锢你的育儿格局


现在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器”,总是以可见的、量化的东西为标尺,我们欣赏一个人年少有为,无非是他年龄的数字小、年薪的数字大、或者在某个领域的职级高。


而我们在孩子的成长中,也常常以可量化的东西,为唯一标尺:


计算孩子的识字量、英文词汇量、学习排名、兴趣班数量,有没有落在别人后头;


每一步都运筹帷幄、要求步步为营,上什么样的幼儿园、考什么样的中学,每一步都要在自己的计算范围内,“不容有失”;


孩子如果天分不够,就只能拼时长、拼努力。


教育的成果不是“立等可取”的,需要放眼孩子未来几十年的人生,所谓百年育人,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我们太急了,我们等不了,所以只能“集中火力”抓住孩子“可控”的前18年,不愿意让他走错任何一步、绕远任何一段路,毕竟在学历皆为敲门砖的时代里,考一所好的大学,成为“人生赢家”的概率会更大。


但如果我们过于纠结量化的东西,就会忽略甚至透支那些能让孩子受益终身的“软实力”的培养。


在《大器晚成》中,作者提出了6个大器晚成者的优势:好奇心、同情心、韧性、冷静、洞察力、智慧。


哪一样都需要岁月和经验的打磨与积累,从小培养孩子的这些优势,其实也是帮他更好地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


01好奇心


多数大器晚成者似乎保留了更多的童年的好奇心,以及更多的孩子气。但是拼命鸡娃、知识塞得越多越好,反而容易提前透支孩子对于未知事物的新鲜感和求知欲,都“学怕了”,哪还能再有驱动力去探索未来更复杂的世界呢?


02同情心


是大器晚成者的第二大优势。学会与人相处,恰恰是在孩子有时间玩、有空闲和小伙伴相处中得来的。在职场中如何与同事相处、家庭中如何与伴侣相处,都需要一些“处事”智慧。


03韧性


直升机父母喜欢给孩子铺平道路,让孩子一路走上去都顺顺当当,孩子自己发展不出应对逆境和挫折的“逆商”,成年之后的风雨,可没有父母替他们遮挡。塑造孩子敢于长期坚持的能力,跬步千里才能更好地迎接社会的利刃。


04冷静


每临大事有静气。有些品质,还是要交给时间,交给孩子自己慢慢发育、自我成长。


05洞察力


是在长期经历中形成的一种极具价值的想法。有生活智慧且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有洞察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每天只被读书学习塞满的孩子,很难对生活有丰富的感知。


06智慧


智慧并非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是随时间发展而掌握的本领。人到中年,才更容易看清事物的全局状况。


所以啊,成长,是一辈子的事,不是学知识,才叫成长。


这些能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这也恰恰是孩子人生赛道里最重要的起点,更是生而为人的核心竞争力,让孩子在漫长的人生中,经历每一次“精神断奶”的时候,都能迎难而上,勇敢应对。


以前跟小小常看过一本书,叫《阿虎开窍了》(Leo the Late Bloomer)。

Leo是一只小老虎,他什么都做不好。

他不会读,不会写,不会画。

他吃饭很马虎,而且他从来不开口说话。

Leo的爸爸着急地问:“Leo这是怎么了?”

Leo的妈妈说:“Leo只是开窍晚而已。你不要总是盯着他,因为A watched bloomer doesn't bloom. (被注视的花开不起来。)”


是啊,孩子的成长就像一颗种子,经历了浇水、发芽、生长,才能开出花苞。这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需要用心培育,急不来的。如果为了早见成效,而人为的加速进程,花朵也多半难逃夭折的命运。


即使孩子当下“平庸”,也并不代表终生都会维持现状,兴许他只是比别的孩子需要多一点时间而已。孩子的一生才刚刚开始,他们有一辈子的时间来找到自己的特长、热情和追求之所在。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这股耐心的力量会在以后的日子里逐渐显现出来。


更何况,年少有成,大器晚成,世俗眼中的这些成与不成,跟孩子自己能在他漫长的一生中,感知到真实的生活趣味,找到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乐事相比,可能根本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年少成名,是少数人的神话;

大器晚成,更符合自然的成长规律;

而一生平凡,则是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墓志铭。


人生很长,不必慌张;活出自我,就不失望。


参考连接:

https://www.amazon.com/Late-Bloomers-Patience-Obsessed-Achievement/dp/1524759759

https://www.latebloomer.c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nneth_Fisher#cite_note-15

https://www.kenfisher.com/

https://medium.com/@paulrohan/ten-of-historys-greatest-late-bloomers-people-who-found-their-purpose-and-went-for-awe-6b733c6fa15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9oexnJLhkw

Dosenbach,N. U., Nardos, B., Cohen, A. L., Fair, D. A., Power, J. D., Church,J. A., ... & Barnes, K. A. (2010). Prediction of individual brainmaturity using fMRI. Science, 329(5997), 1358-1361.

Hartshorne, J. K., & Germine, L. T. (2015). When does cognitivefunctioning peak? The asynchronous rise and fall of differentcognitive abilities across the life span. Psychological science,26(4), 433-443.

1

END

1


点击图片,查看活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