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晓雨诗话】第十二辑·(23--24)

2016-11-13 宋彩霞 云帆诗友会

作者简介

        宋彩霞,笔名晓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杂志编辑部主任。山东省诗词学会副会长。获2015年“诗词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奖。著有诗词、诗论集《秋水里的火焰》、《白雨庐词》等六卷、新诗集《黑咖啡》、主编《甲午战争120周年诗词选》等。

宋彩霞·晓雨诗话第十二辑

23

登黄山(王纪波)

登黄山

王纪波


万里风云脚底流,丹崖琪树醉青眸。

自云已在浮云外,更有浮云在上头。

(2014、11《中华诗词》)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宋彩霞点评

        这是一首讽刺诗。作者登临绝顶,步于云海之上,放眼四望,山崖林树,或如丹霞,或如碧玉,焕彩凝晖,美不胜收。豪逸之气溢于笔端,于是有了前两句。“琪树丹崖”出自吴伟业《过淮阴有感》:“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他将其移用到黄山上,十分妥帖。前两句营造的气氛可谓超凡脱俗。然而到了后两句,却来了一个大扭转:作者纵然登上绝顶也依然逃脱不了这里的“浮云”,“浮云”一词意蕴十分丰富。陆贾《新语•慎微篇》中有:“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浮云”在很多时候,则成了奸佞小人的代名词。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其中的“浮云”皆有此意。这里的“浮云”,显然有所影射,其意正在对当今社会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的痛斥与鞭挞。作者避免了平铺直叙的陈述与空洞无物的论辩,正笔、倒笔兼用,虚笔、实笔相映,扩张了意境的包孕空间。如“自云”改为“自身”或许更上口直观些。


                                    载《中华诗词》2015年第1期

24

新年后出外打工者(隋鉴武)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新年后出外打工者

隋鉴武


窗前絮语两情深,腮印娇儿小嘴唇。

正月初三打工去,心头一片艳阳春。

(2014.12《中华诗词》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宋彩霞点评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别让昨天的泪,打湿今天的阳光。”这是我读这首诗的深切体会。农民工诗词和其它类诗词相比,有它特殊的现实意义。农民工题材的诗,大多写他们的艰辛困苦、待遇低微、命运不公。而该诗,从新的视角入手,写出了新的打工者形象。小诗自然、清新、明快、昂扬、健朗。开头两句:“窗前絮语两情深,腮印娇儿小嘴唇。”有情有景。“腮印娇儿小嘴唇。”一句旖旎可爱。在论及字句的选择时, 黄图珌认为:“落笔务在得情,择词必须合意。”“心静力雄,言浅意深。景随情至,情由景生。吐人所不能吐之怀,描人所不能描之景。华而不浮,丽而不淫,诚为化工之笔也。”(【清】黄图珌《闲笔》卷三)第三句笔锋一转:“正月初三打工去。”告别了贤惠善良的爱妻,吻别了娇儿,于正月初三就踏上了回城打工的旅途。没有悲伤,不见愁云,而是“心头一片艳阳春。”为什么?是得到妻子的理解、支持,还是因为再奋斗一年,就可在城里买房落户?诗中什么也没说,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的空间。诗文须有顿挫。“诗文无顿挫,只是说白话,无复行文之妙。顿挫者,横断不即下,欲说又不直说,所谓“盘马弯弓惜不发”。(【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十一)诚哉斯言。


                            载《中华诗词》2015年第2期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微信编辑器 构思编辑器


晓雨诗话往期链接:

【晓雨诗话】第一辑·(1--2)

【晓雨诗话】第二辑(3--4)

【晓雨诗话】第三辑(5--6)

【晓雨诗话】第四辑(7--8)

【晓雨诗话】第五辑(9--10)

【晓雨诗话】第六辑(11--12)

【晓雨诗话】第七辑(13--14)

【晓雨诗话】第八辑(15--16)

【晓雨诗话】第九辑(17--18)

【晓雨诗话】第十辑·(19--20)

【晓雨诗话】第十一辑(21--22)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本期编辑:晓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