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赣州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来了!
本规划内容包括赣州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总体架构、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运营模式、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方面。力求通过高水平编制,使规划具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形成引领赣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动纲领。
回复“赣州新型智慧城市”获取全文!
A、目 录
序 言.- 2 -
一、概述.- 7 -
(一) 规划背景 - 7 -
(二) 规划内容 - 8 -
(三) 规划年限 - 8 -
(四) 设计依据 - 8 -
二、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11 -
(一) 发展现状 - 11 -
(二) 存在问题 - 17 -
三、总体要求 - 22 -
(一) 指导思想 - 22 -
(二) 基本原则 - 22 -
(三) 建设目标 - 24 -
四、赣州新型智慧城市架构 - 30 -
(一) 总体架构 - 30 -
(二) 数据架构 - 32 -
(三) 安全架构 - 38 -
五、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 40 -
(一) 建设集约共享开放的基础设施 - 40 -
(二) 提升普惠便捷的民生服务 - 48 -
(三) 推进善治高效的城市治理 - 57 -
(四) 坚持绿色和谐的生态发展 - 66 -
(五) 加强传统产业数字化支撑 - 74 -
(六) 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 81 -
(七) 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 - 86 -
六、营运模式 - 90 -
(一) 组织体系 - 90 -
(二) 营运体系 - 101 -
七、实施步骤 - 105 -
八、保障措施 - 107 -
(一)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统筹协调体制机制 - 107 -
(二) 强化资金保障,构建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 107 -
(三) 深化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 - 107 -
(四) 完善制度规范,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体系 - 108 -
(五) 突出智力支撑,营造人才创业创新环境 - 108 -
(六) 创新协同发展,推进粤港澳一体化行动- 109 -
附件1: 2019-2023年赣州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表 - 110 -
附件2: 名词术语解释 - 115 -
B、以下是正文:
一、 概述
(一) 规划背景
略
(二) 规划内容
略
(三) 规划年限
本规划周期为2019年至2023年。
(四) 设计依据
略
二、 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 发展现状
略
(二) 存在问题
1. 缺少规划与顶层设计,纵横两向统筹协同难
2. 统筹共性技术平台少,数据资源分散难聚合
3. 信息惠民民生服务滞后,老百姓获得感不强
4. 城市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难以支撑重大战略
5. 新兴技术赋能文旅不足,影响产业整体发展
6. 信息安全隐患普遍存在,软硬件保障力度不强
7. 信息化人才匮乏,信息化建设力量薄弱
三、 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略
(三) 建设目标
到2023年,基本实现“云上赣州、数据强市”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建成覆盖全域的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通信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政府管理、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等领域的融合,提升赣州综合竞争力,打造产业合作、高质量的产业转移承接新高地;着力发挥红色文化、红色旅游、生态文明的赣州特色,打造国际化的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农业数字化,加快赣南苏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形成集“一带一路”国际货物集散地,跨境电子商务集聚区,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等一体的综合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具体目标:
1. 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智能化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按照“数、云、网、端”融合创新趋势及智慧城市集约化建设需求,加快完善通信网络基础,打造统一的赣州城市计算资源中心、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共性技术能力支撑平台,建设赣州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强化信息安全保障,充分利用赣州城市计算资源中心、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和共性技术能力支撑平台强大的信息资源调配与开发利用能力,支撑城市运行、安全管理与经济监测的智能化、一体化,基本形成互联互通、安全防护、共享交换、云计算、数据分析、容灾备份等综合服务能力,实现关键公共基础设施的统建共用,支撑赣州新型智慧城市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汇聚。
建立与商贸服务业相适应的现代“互联网+”商贸物流服务体系,推进市县乡村四级服务流通网络建设,城市、城际、农村有效衔接。打造适应现代商贸物流服务的智慧港口、智慧通关、电子口岸等平台,实现快速通关,有效提升通关效率。推进国家级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商贸物流服务领域的应用,建设智慧物流、智能仓储、物流快递信息化平台和智慧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大数据应用中心,积极探索发展物流企业与生产制造、商贸流通、信贷金融等产业协调联动的智慧物流生态体系,快速与国际接轨。
2. 构建善治高效环境,服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深化政府现状体制改革,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多证合一”改革,压缩开办企业环节和时间;拓展电子营业执照应用,推行商事直通;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领域、业务等,各类市场主体皆可依法平等进入;加强对执法的监督、监管,接入省政府建设的行政执法监督平台;打造“四最”营商环境。
推进市县公共场所视频监控覆盖,加大对治安防控、打击犯罪、维稳等信息的综合应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信息体系。构建全市统一的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各级各领域应急指挥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提高赣州全市的应急能力。推进全市网格化大城管格局,完善信息采集、事件分类、和分级处理。
建立全市统一的科技成果信息公开平台,完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加快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及成果转移转化。实施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专项,建设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互联网+”制造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两城两谷两带”的创新引领,培育互联网+汽车、互联网+家具的智能制造生态链。建设城市大数据开放平台,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在城市管理、医疗养老、文化旅游、市民生活等领域的应用,激发社会个人、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共建赣州新型智慧城市,服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3. 加强普惠便捷服务,推动苏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坚持科学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加快构建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政务服务一体化纵向到底,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建立健全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实施教育城域网建设、教育云平台建设、数字资源服务共享、网络学习空间覆盖、网络扶智等行动,逐步建成互联互通、覆盖全市的智慧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服务、教育治理新模式,加快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进电子病历、医学影像、检查检验结果在医疗机构间的互认共享,医联体进一步深化,建立赣州市民健康服务平台、便携支付、远程医疗,实现医疗、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等服务融合发展,市民便捷就医。
积极推进农业数字化发展,优先选择大棚蔬菜、脐橙特色产业,建立赣南脐橙和大棚蔬菜大数据平台,利用大数据提升品牌,服务生产和销售。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建立赣州市农业指挥调度中心,提高预警防灾能力。通过城乡融合,互补互助,推动苏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4. 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红色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
构建以瑞金为龙头,兴国、于都为主线,宁都、石城、会昌、寻乌、安远、大余、信丰等多点支撑的“1+2+N”红色旅游协同发展格局。打造高品质、强品牌、大流量、有号召力的旅游景点,着力唱响“共和国摇篮”红都瑞金、“苏区干部好作风”模范兴国、“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旅游品牌;构建赣州全域旅游平台,结合大数据、5G、人工智能,加快VR/AR智慧景区建设,建设集点、线、面一体化的红色文化VR线上体验平台;实现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实现4G/5G信号、WiFi、移动通信信号、重点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实现在线预订、网上支付,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开发建设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做到一部手机游赣州。推行智慧监管,强化客流量和安全监测,实现网上旅游公共信息咨询服务、应急指挥、在线投诉一体化。促进智慧营销,建立全市统一的红色旅游官方网站、公众号、官方微博,结合大数据,加强与国内各大知名在线旅游服务商合作,实施精准营销,扩大旅游产品在线销售规模。同步推进宋城文化、客家文化、阳明文化的打造,形成赣州旅游互相弥补,互相促进的格局,打造红色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
5. 坚持绿色和谐发展,建设生态宜居园林城市
良好生态是赣州的底蕴,是最具竞争力的品牌,要大力推进“赣州生态云”建设。以大数据、物联网彻底颠覆传统环境治理和监管方式,实现预防为先与动态治理的紧密结合。完善和优化园林绿化的日常养护、植保防治、抢险应急、监控分析、虫害预警、古树保护、智能灌溉等工作,加强对环卫管理所涉及到的人、车、物、事进行全过程实时智能监控,对垃圾处置场所管理、环卫作业管理。加强城市水文、污水排放监测,建立全市统一水务管理平台,为水务、城市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四、 赣州新型智慧城市架构
(一) 总体架构
本规划总体遵循“数据驱动、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的思路,围绕“云上赣州、数据强市”建设目标,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充分考虑国家部委、江西省、赣州市、区县关系,以兼容、开放的标准,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5区信息一体化,构建可广泛接入各单位、区县业务系统,并与江西省级各平台、国家部委垂直业务系统提供标准接口的赣州新型智慧城市总体框架,满足安可技术及标准,支撑赣州未来5-10年的信息化建设,赋能赣州经济发展。
图1. 赣州新型智慧城市总体架构
赣州新型智慧城市总体架构概括为“1+1+1+N”体系:包括“1基础、1中心、1个中枢、N个智慧应用”;并构建“四横三纵”的开放式体系结构:“四横”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层、城市大数据资源层、城市中枢大脑层、城市应用层,“三纵”包括标准及评估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运维管理体系。
“1基础”即城市基础设施。构建一个涵盖全面感知网、电子政务网、通信网络和计算存储资源的集约化智慧城市支撑体系,结合城市机算资源中心计算能力,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统一提供计算、存储、网络、物联感知等资源服务。
“1中心”即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将完成城市数据资源的管理与服务,通过数据汇聚,数据的整合、提质、发布服务以及管理,构建包含各类政务数据资源、物联设备数据资源、互联网数据资源、社会数据资源及个体数据资源的成规模、高质量的城市数据资源中心,为政府、企业、个人提供统一的城市数据,秉承开放和创新原则,上承省级平台及国家部委垂直平台,下联区、县平台及业务系统,形成国家部委、省、市、区县贯穿融合的开放型智慧城市体系。
“1中枢”即城市中枢大脑,包括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及共性技术能力支撑平台,囊括城市体征监测、可视化呈现、人工智能、时空信息、物联网设备接入、视频联网分析等能力,为城市管理者,通过城市运行体征一张图、事故监测及应急指挥一张图、城市运行部件监测一张图等,全面掌握赣州城市运行态势,为单位、企业及个人开发智慧应用提供通用、便捷的工具,快速构建智慧应用,创新创业,逐步形成各类大数据、人工智能生态圈。
“N”类业务应用,面向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全面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应用,逐渐形成全域智能化。
(二) 数据架构
遵循政务大数据汇聚、清洗、建库、管理、服务的设计理念,并且符合促进赣州市政府数据资源的交换、共享和应用,利用“数据”资源提高行政效能、创新管理和服务社会的目标,赣州大数据资源中心承载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转换、数据交换、数据比对、数据推送、数据共享服务等功能。一方面通过平台的建设沉淀赣州市的数据资源,另一方面为赣州智慧城市中智慧应用提供有利数据支撑能力。
1. 总体数据架构图
城市数据资源汇聚赣州市内外部数据资源,构建基础库、业务库、主题库、非结构化库与历史库,架构图如下图所示:
图2. 赣州新型智慧城市数据架构
数据来源层:主要包括赣州市级数据资源、区县政府数据资源、互联网数据、物联感知数据四类数据资源,通过共享交换平台、接口服务、网络爬虫等多种工具进行数据采集。
数据资源中心:是指把收集的各类数据资源,按照分类分别存储于基础库、业务库、主题库、数据仓库,汇聚全市数据资源,为业务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智慧应用: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服务、能力服务为业务提供支撑,重点是有人口和法人为基础构建的数据账户,将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便民服务。
2. 数据建库流程图
赣州大数据资源中心城市数据资源数据库建库流程如下图所示:
图3. 赣州新型智慧城市数据建库流程图
如图从左到右,从数据源->交换中心库->基础库、主题库、业务库和数据仓库区->开放库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数据汇聚过程(数据源->交换中间库):通过市共享交换平台、ETL、网络爬虫工具接入市级政务资源数据、区县内业务系统数据、社会数据和物联感知采集数据等,采集方式依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市局等单位IT系统的多样性来进行制定,满足不同时间周期的采集处理,如:实时、按小时、天、月等要求,同时保障数据传输过程的异常处理机制;采集的数据存入交换中间库,该库定时更新,保持最新的源数据;
2、数据融合过程(交换中间库->基础库、业务库、主题库、历史库):清洗融合数据交换中间库中数据信息,数据清洗、转换、整合是的核心组成部分,经过缓存区、整合区的数据,加载到基础库和主题库,再经过脱敏的数据加载到开放数据库。系统具备数据处理与脱敏能力,最后结合数据存储规范要求,将处理好的数据作为平台应用的数据支撑。
3. 数据处理设计图
赣州市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总体业务流程包括从数据入库、数据处理、数据存储、数据计算、数据分析等过程,通过数据全生命周期进行业务流程描述。
图4. 赣州新型智慧城市数据处理设计图
数据资源梳理:对赣州业务数据进行梳理,明确数据名称、所属单位、存储方式、数据量等;
数据入库:包括ETL数据自动采集、数据手工导入数据、市数据共享交换入库等;
数据处理:对数据进行抽取、比对、转换等操作,保证数据质量问题;
数据存储:数据入库存储到基础库和业务库,同时业务库抽取形成基础库,数据存储数据仓库,形成数据主题库提供给数据分析;
数据管控:对存储数据进行质量管理、数据标准管理、数据安全管理;
数据计算:通过大数据计算对数据进行高效计算处理;
数据分析:按照分析主题对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开放:通过质量开放目录,通过下载、接口等方式进行指定数据开放;
4. 数据使用逻辑图
城市数据资源中心有两种数据使用方式:一是数据生成服务,通过服务总线共享;二是通过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把数据批量推送到委办局及开放库。
数据使用逻辑如下图所示:
图5. 赣州新型智慧城市数据使用逻辑图
1、数据生成服务调用(交换中间库、基础库、数据库、主题库、开放库->服务总线):把已经分类入库的数据通过数据服务生成器编辑,生成相应的数据服务,发布在数据服务总线上并展现出来,供各委办局以服务的方式对数据进行使用。
2、数据推送(交换中间数据库、主题库、基础数据库->前置数据库):针对不同的业务应用,经过对数据的处理、分类、整合形成主题数据,通过市数据数据共享交换系统推送给委办局,另外数据仓库数据通过ETL工具,推动到开放库,为大数据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3、数据质量管理:通过数据质量工单系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质量监控和管理,为数据的使用和开放提供数据质量保障,并设计数据质量反馈机制对数据进行详细审查。
(三) 安全架构
通过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数字认证、信息安全测评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信息安全制度,规范重要数据库和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
图6. 赣州新型智慧城市安全架构
赣州市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安全管理中心、技术防御能力、安全管理能力、安全运维能力。
——安全管理中心。建设安全管理中心系统,感知整个智慧城市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安全事件和态势,并将其汇聚到管理中心,进行综合的分析、处置,并作出安全决策。它与城市运营中心结合,提供基于信息安全的决策支撑,其核心是风险统一采集、综合分析、安全管理及安全运维能力。
——技术防御能力。以等级保护技术标准及深度防御思想为核心,遵循PPDR安全模式,即“策略-保护-检测-反应”,采取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覆盖终端、主机、网络、平台、数据和应用领域。
——安全管理能力。以等级保护管理标准及ISO27001体系为核心,建立新型智慧城市的安全策略、安全制度、安全机构、安全人员、安全建设及安全运行机制。
——安全运维能力。以ITIL、ITSM规范为核心,对智慧城市的安全运行进行保障,尤其是通过日常运维、风险评估、应急响应、灾难恢复机制的建立,使得技术防御体系和安全管理体系得以有序实施。
五、 主要任务及重点工程
(一) 建设集约共享开放的基础设施
坚持集约、利旧建新、适度超前,推进5G、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城市感知、网络传输、计算存储领域,打造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全市统一、安全可靠的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实现数据汇聚、数据治理、数据共享和数据开放等功能,推动城市感知数据、政府数据、社会数据的全面汇聚与开放;建设城市共性技术能力支撑平台,为公众、社会机构、企业开放人脸识别、语音学习等人工智能、时空信息等能力,加快智慧应用快发及生态链建设。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为赣州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融入一路一带、国家商贸服务物流枢纽奠定坚实的基础。
重点工程
1. 高速网络工程
完善wifi覆盖,推进5G部署,政务外网的提质改造。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全市产业发展重点,统筹5G网络布局,促进固定与移动网络、通信设施与公共设施融合部署,加强电力和通信管线配套,建立协调审核机制,深化“多规合一”,打造5G网络建设先行区。需求引领,创新驱动。对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鼓励5G技术、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强供需对接,开展典型示范场景应用,逐步扩大推广领域,打造国内领先的5G创新应用示范区。协同布局,优化生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促进设备制造、系统集成、软件应用、内容服务、融媒体、信息消费等领域创新资源集聚,完善各类要素支撑保障,打造5G产业链企业集聚区。推动5G网络的柔性化、个性化与云化部署,实现全市域覆盖,提供随时即取的大容量、高带宽、低时延网络支撑能力,实现各行各业深度应用、融合赋能,市场主体活力充分激发、制度保障完善,5G产业能级加快提升。
2. 全面感知工程
建设目标:城市新建感知系统与物联网应用支撑系统达到100%对接,逐步实现城市信息采集、管理与应用一体化。
建设内容:在新型智慧城市系统中建设全市统一的物联网接入平台,包含对行业应用的物联网设备上报的类型、状态、名称、创建时间等多个维度对设备进行管理,为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提供了最基础的支撑,实现物联网数据采集、设备管理、消息推送、阈值管理、数据监测、告警管理等,应用系统集约化建设和物联网感知数据的大数据应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增强窄带物联网(NB-IoT)接入支撑能力。加强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摄像头等感知设备的应用,完善燃气、热力、供水、排水、电力等城市地下管线感知网络,继续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筑、重点公共场所等视频监控设备布局,形成覆盖全市的物联基础网络,大幅提高基础设施的可控性、安全性、可靠性。利用卫星遥感、视频监控、物联网等技术,对土地资源、河流湖泊、山林等自然环境资源开展动态监测,及时准确掌握资源变化、森林防护、地质灾害等信息。建立物联网应用支撑系统,推动感知设备统一接入、集中管理和数据共享利用。强化物联网在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停车、流通、能源、交通、惠民服务等领域的应用示范,支持企业探索构建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系统。积极探索跨行业整合资源和深化共享,建立电力、交通公安、环保、市政等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推进具有“一杆多用”功能的城市智慧杆塔、综合管廊等新型物联网集成载体建设
3. 城市计算资源中心
建设目标:建设赣州市城市计算资源中心,整合目前全市目前分散的硬件资源,提供统一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安全服务资源等服务,满足赣州市城市级别的业务数据存储、处理和交换需求,支持各单位、各企业现有信息系统向云迁移,为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及“国家数据援赣”等做好支撑。
建设内容:升级城市云数据中心,并以此为载体,全面整合赣州市目前已建设的政务云、天翼华为云、数据湖等资源,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建设,节约建设资金,另一方面通过统一标准有效促进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互连互通、业务协同,避免产生“信息孤岛”,同时有利于推动政府大数据开发与利用,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基础支撑。推动城市计算资源中心向社会开放,引导企业数据集聚,推动企业上云,从而减轻企业自建计算存储等硬件设施的投入,保障企业数据的安全。
4. 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
建设目标:构建全市统一高效、安全可靠、按需服务的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包括数据汇聚、数据治理、数据共享和数据开放等功能,实现城市感知数据、政务数据、社会数据的全面汇聚与融合,有效支撑各区县(市)、各部门的大数据资源应用。
建设内容:
——大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加强与腾讯、阿里、百度、京东等全国性平台企业和本地通信运营商、憶源、科睿特等核心企业合作,促进政府、社会数据有效融合和共享,形成全市集中共享的一体化大数据资源中心,为各区县(市)、各部门提供统一、实时、准确的人口、房屋、法人、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服务。原则上区县(市)、各部门业务数据应全部汇聚到市级大数据资源中心。
——建立大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全市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为各区、各部门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创新应用提供支撑;完善城市大数据决策支撑平台,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为市委市政府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大力推动政府数据开放。制定政府数据开放管理规定,企业基于政府开放数据为市民提供增值服务,促进创新创业,促进治理多元化,形成社会共治的治理新模式。
5. 城市运行管理中心
建设目标:赣州市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是集城市大数据运营、城市规划、综合管理、应急协同指挥等功能于一体,技术、业务、数据高度融合的跨层级、跨区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综合协同管理和服务平台,是城市运行管理的“大脑”和“中枢”。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汇聚政府和社会计算资源,数据资源,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态势预测、事件预警和决策支持,提高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指挥能力,实现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设内容:赣州市运营管理中心作为城市的智慧大脑中枢,参照国际、国内城市运行指挥与调度相关经验,结合赣州市各职能部门城市管理需求,打造“1+N+M”的统一运行体系。1个虚拟泛在的市运营管理中心,以重大、突发事件快速、高效处置为抓手,以高层领导移动决策指挥为核心,基于M+N 实体管理中心,构建虚拟泛在的市运营管理中心。N 个部门管理中心,作为市运营管理中心的业务分中心,满足各职能部门日常管理工作和应急指挥的使用要求。M 个区管理中心,作为市运营管理中心的分中心,满足各区日常管理工作和应急联动指挥的使用要求。基于运营管理中心基础平台,实现全市“一个平台、一张图、一套数”的运营管理和应急指挥体系,把视频、业务系统、数据等共性资源通过统一分配给各个节点,任意节点都通过用户角色确定其管理权限,控制其业务访问范围,通过权限的控制来实现各个节点的业务功能动态移动调整,可实现领导在哪里,哪里就是全市统一的运营指挥中心。
——建设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配套设施。建设赣州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配套设施,满足日常管理、调度和指挥的需要。
——构建城市业务管理的“大脑中枢”。为城市管理者提供一个全面、动态的城市运行仪表盘,管理者可以清晰直观了解城市运行情况,通过逐层钻取可以进一步了解各个领域的运行指标。分析结果直接展现在地图上,让管理者有更好的使用体验。同时,平台通过数据的动态采集抽取,整合分析,实时发现城市运行问题,针对各部门对问题的责任级别,协调相关部门调整处理进度,在发生重大应急事件发生时,可作为城市应急监控和调度中心协调不同资源、利用GIS 地图、视频、人工数据等实时监控处置进度、便于领导对重大事项做出决策。如通过建设经济大脑,就能展现赣州产业实时动态全景视图,实现城市经济发展实时监控,对城市的企业经济体信息全方位多维度把握,为政府促进城市经济提供支撑。
——建设展示系统,呈现智慧城市建设成果。通过大屏幕展示系统、3D 电子沙盘、手持终端、控制管理终端,结合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利用城市运营数据展示城市经济民生成果,基于二维、三维、实景影像、视频影像等综合展示城市面貌,彰显智慧城市建设成果。
6. 共性技术能力支撑平台
建设目标:围绕新型智慧城市各领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需求,统筹推进共性技术能力支撑平台建设,避免各部门重复投入,形成面向全市的应用平台、AI平台、物联网平台、时空地理平台、视频应用平台等,以应用促进全市智能化发展。
——建设应用平台。应用平台作为基础性支撑平台,主要定位为各类信息化应用提供功能完整、性能优良、可靠性高的业务、技术公共组件,解决应用系统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应用平台赋予业务快速创新和试错能力,智慧城市服务可以聚焦核心共享服务的建设,提高服务的重用;打造数字化运营能力。
——建设AI平台。AI平台专注人工智能支撑服务建设,提供基于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原子能力,依托面向应用需求的能力编排,形成场景式的服务能力。AI平台定位是向下连接数据和设备,向上连接应用,横向连接组合算法、算法框架、AI原子能力,将智慧应用中需要的AI能力在AI工作室中进行训练、编排、融合形成AI服务模板,发布到AI应用中心,为上层应用提供丰富的AI能力。
——建设城市物联网平台。提供城市级的物联网设备管理、数据汇聚、应用开发和业务分析等服务,形成赣州全市物联网设备集中管理入口和数据汇集枢纽,支撑各部门和跨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部署。
——建设融合通信平台。建设统一的融合通信系统,以支持在日常工作及处置突发事件时,城市运行管理中心能够与目前各种公众通信网络(PSTN、4G/5G等)保持良好的互连互通,并且在指挥调度时能够与专业无线调度网络(800M数字集群网络、350模拟集群网络等)互联互通,在需要时还可组织电话会议,进行统一指挥调度。
——建设城市时空地理平台。依托市级统一的时空地理信息平台,通过建立时空地理信息服务总线,将时空地理信息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并对外提供全面无缝集成、自动智能化的公共基础服务,形成全市统一的时空地理信息数据管理与挖掘分析、资源应用、共享交换、开发服务的中心,实现不同部门异构系统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部门间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共享与集成。同时基于平台开展时空地理信息相关示范应用,为政府决策、城市管理、社会公益服务等各行业提供基础的时空地理信息服务,提升平台应用价值。
——建设城市视频应用平台。科学梳理不同部门的视频图像数据资源及需求并将其纳入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集中管理,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多源信息采集、海量数据汇聚、智能分析处理、大数据深度挖掘、城市态势展报、惠民信息等多样化服务。以智慧城市共性技术支撑为核心设计理念,重点建设内容包括视频资源共享系统、权限审批系统、视频信息智能应用系统。
(二) 提升普惠便捷的民生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围绕医疗、教育、养老、社区服务等民生领域,综合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新型卫生管理和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均衡,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社区服务与养老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1. 智慧教育
建设目标: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覆盖率、师生网络学习空间覆盖率、中小学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学校覆盖率均达100%,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一批智慧校园示范学校。
建设内容:加速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三通工程”建设和应用,实现所有校园宽带网络和数字资源全覆盖。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立教育公共资源服务系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和创新应用。完善在线智慧“教”“学”应用系统,支撑教育教学变革。鼓励探索开展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实践。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升校园安全管理能力与服务质量。
——教育信息化“三通工程”。继续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城域网实现省、市、县、校四级互联互通,万兆到县市区、千兆到学校、百兆到桌面;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具备信息化教学环境。全面推进“优质资源班班通”,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积极推动“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建设,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提高农村学校、教学点、薄弱校教学质量。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积极利用成熟技术和平台,统筹推进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的建设与应用。
——教育公共资源服务系统。依托国家和省教育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的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市、县(市区)级优质地方资源和校本资源,建立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教学资源库。基于义务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在线应用平台,整合各级各类资源平台,建设覆盖全市的教育公共资源服务系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提升全市教育服务水平。
——教育教学服务系统。建设汇聚数字化教材、教学资源库、备课工具包、监测评价网等功能的教师备课系统,支撑各级各类教师在线便捷获取教学资源、实现备课共享、进行教研互动、获得测评工具,推进教育教学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形成一体化的基础教育教学服务系统。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课堂分析、学习分析试验,开展过程性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测评与分析建议,提供信息化教育工具,促进教研方式转型。
——5G+智慧校园。推动中高阶段学校加快实施智慧校园工程,包括5G智慧环境、5G智慧课堂、5G校园物联。5G智慧环境包括改善赣州市校园网、无线校园等基础设施,提供网络带宽和网络安全;5G智慧课堂围绕未来课堂(AI+5G)、常态化互动课堂、个性化精准课堂、远程交互课堂等“四个课堂”进行,并积极建设新高考改革分层次教学系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职业生涯管理系统等智慧课堂应用;5G校园物联实现校园智能感知设备的互联互通,建设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教学和管理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汇聚到各级大数据汇聚平台,为行政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提高校园管理效率和提升教学质量,提升校园安全管理能力与服务质量,实现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
2. 智慧医疗
建设目标:建设卫健委向横向部门互通的智慧医疗数据主题库,为赣州市民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保障、医保结算服务、健康教育、公众服务和行政监管等方面提供全天候、全覆盖、全方位的应用技术支撑和应用服务,通过应用整合和数据整合实现区域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应用协同,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医疗管理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为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基础支撑条件;为卫生健康管理部门提供对卫生健康业务及互联网服务的全方位监管服务。
建设内容:
——统一便民服务门户。结合区域健康智能应用,打造“健康赣州”市民就医服务门户,贯穿市民就医全流程,全面提升市民就医体验。便民服务平台主要功能包括智慧就医、预约挂号、档案查询、医保支付、健康宣教等;最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推广,向全市市民提供线上运营服务。
——远程智能医疗平台。建设市民远程就医服务全流程人工智能支撑体系,包括智能导诊、预问诊、智能病历分析、医疗安全分析、智能影像分析;建立全市统一的医学智能影像三大业务分中心:智能影像中心、智能病理诊断中心、智能心电诊断中心,为全市医学影像数据提供统一管理、互联互通、远程会诊、医疗机构影像协同等服务,逐步探索市场化运营。
——全面安全与监管能力。通过3D可视化数据即时显示、监控、管理医疗卫生数据信息、医院运营数据、网络安全及互联网安全威胁,探索医疗疾控趋势,为医卫监管、统筹建设、运营决策提供详实的科学依据。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系统。建设赣州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平台,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个性化增值医疗服务、远程医疗服务、双向转诊服务、健康商城服务、互联网医疗公众服务、互联网健康门户等,线下结合布局服务于居民和企业职工的健康小屋、家庭智慧健康终端设备,形成云到端的健康服务闭环。结合赣州市的健康产业发展,依托辖区医疗机构,以线上线下服务模式提供互联网健康服务;建设互联网+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并以此服务平台为基础开展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将互联网医疗服务资源扩展到省级大型医院,服务辖区内居民。
3. 智慧社区
建设目标: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以社区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满意度为出发点,通过打造智慧社区为社区百姓提供便利,从而加快和谐社区建设,推动区域社会进步。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智慧社区”是“新型智慧城市”的一个“细胞”,它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智能管理系统,有望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便捷、舒适、高效。智慧社区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智慧的生活方式,帮助物业提升管理水平以及改变管理方式,为社区周边商家提供一个平台,将物业、业主、智能家居和商家四大维度的生活场景构筑成完整的综合性社区生态链。
建设内容: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用于物业用户的日常业务管理。综合集成社区安防子系统、指挥调度系统、资源管理系统、服务管理系统、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系统等多个业务子系统,以社区信息采集、流动人口管理和社区治安防控为导向,实现各子系统数据共享,数据信息融合应用,为公安案情分析研判提供支持,提升社区可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同时创新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构建平安和谐型居民社区。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设施设备、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接入汇总到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便于分析决策以及宏观调控。同时为各县、市、区建设智慧社区提供标准规范,实现统一无缝数据对接。
——智慧物业管理。针对智慧化社区的特点,集成物业管理的相关系统,例如:社区安防、停车管理、门禁系统、楼宇对讲、电梯管理、保安巡逻、公共广播、一键报警等相关社区物业的智能化管理,实现社区各独立应用子系统的融合,进行集中运营管理。
——电子商务服务。社区电子商务服务是指是在社区内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区居民无需出门即可无阻碍的完成绝大部分生活必需品的采购。
——智慧养老服务。现在老人居住的环境有两种最常见,一是住在家里,另外就是住在养老院,针对这两种情况分别提出智慧养老的方案,其最终宗旨是使得老人有安全保障,子女可以放心工作,政府方便管理。家庭“智慧养老”实际上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
——社区综合治理。法制宣传,结合形势和任务,充分利用会议、板报、有线广播、宣传橱窗等,进行常用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群众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准;治安防范,全面落实社会治安基础防范各项措施,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开展治安防范工作,在辖区组织治安巡逻,落实防范措施;民间纠纷调解,认真开展人民调解工作,充分发挥治保调解组织作用,妥善处理群众信访事宜,及时化解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防止“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认真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严格规范出租私房和用工单位的治安管理责任,定期组织清查“三无”人员,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无毒害社区创建。加大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力度,坚持禁吸、禁种、禁制并举防毒品的蔓延和危害,确保无涉毒人员;消防及安全生产。建立健全各项治安保卫制度和措施,经常进行消防、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消除安全隐患,严防火灾事故和生产责任事故;场所特业管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本辖区内的公共娱乐场所、旅馆等特种行业的监督、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化解,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协助公安政法机关办案,主动配合协助政法机关在本辖区内开展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和开展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和反邪教等工作。
4. 住房保障
建设目标:建立综合住房保障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全市住房保障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的全面提升。
建设内容:在业务方面,支持保障规则的可配置性,建立从保障项目建设到房源筹集分配,从保障资格审核到配后管理的两大业务主线;在管理方面,结合互联网+相关技术的应用,实现移动办公、优化办事流程、加强配后阶段动态监管,扩展公众服务渠道,提升保障管理水平;在服务方面,搭建统一的保障服务平台,及时推送服务信息,收集服务反馈,简化服务过程,提高服务质量,使国家“信息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住房保障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住房保障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是住房保障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平台,其覆盖各类保障主体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满足赣州市住房保障管理工作的需要。系统将包括保障规则管理(基础数据、保障条件和标准、档案要件、轮候规则等)、保障对象档案及信用管理、保障资格管理(资格变更、复核动态管理等,资格准入管理已在前期项目中建设)、规划计划管理(目标任务、项目计划、进度报表等)、保障项目管理(项目储备和档案、投资和建设进度等)、保障房源管理(测绘导入、房源审核和配置等)、保障配给管理(轮候摇号、配房签约、入住登记等)、保障配后管理(租约续签、租金收缴、补贴发放、房屋调整、房屋维修、房屋腾退等)、保障监管、保障资金管理(筹集使用)、查询统计及分析决策等内容。
——住房保障信息网。住房保障信息网作为市住房保障管理的对外窗口,主要提供政策新闻类信息发布、全市保障信息实时公开、住房保障网上办事大厅(在线预约、申请、投诉;进度查询、自助服务、业务交流等)。
——互联网+保障应用系统。“互联网+保障”应用系统将充分互联网及相关技术,建设“智慧住保”移动App和微信门户子系统,面向不同主体,提供信息公开、业务预约、自助查询、投诉反馈、通知公告、移动审批、物管巡查、信息提醒等管理功能,以加强配后监管和政民互动,扩宽公众服务渠道。
——GIS专题应用系统。对内应用基于房管地理信息系统(GIS)底图和统一楼盘表,实现保障住房的全生命周期跟踪,实现区域化保障对象的多维度分析,为住房保障的供需提供决策支持;对外展示则通过在住房保障信息网中集成第三方地图应用,结合住房保障项目的位置信息,实现全市住房保障项目的分布展示和信息公开。
(三) 推进善治高效的城市治理
创新城市治理模式,聚焦综合治理一体化,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高灾害预警、应急指挥调度、公共决策、协同治理水平,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决策科学。
重点工程
1. 智慧城管
建设目标:充分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视频分析等技术,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监管,构建起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的智慧城管新模式,建立智慧城管一张图,实现一张图展示、一张图监控、一张图调度、一张图决策,形成独具特色的“智能感知、覆盖全面、运转高效、全省领先”的赣州市智慧城管系统。
建设内容:整合目前赣州市数字城管平台已建相关业务系统、数据资源,升级开发智能物联设备管控应用平台、智能视频分析应用平台、综合执法应急指挥平台、大数据分析展示平台,同时预留与赣州市大数据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赣州市行政审批局赣州通平台等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化平台对接接口,便于未来智慧城管充分运用各职能部门数据资源,扩展城市管理和便民服务智能化应用。
——数字城管系统升级提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补充、优化、完善数字城管现有子系统,加快数字城管向智慧化升级,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智慧、监察五位一体。
——网格化融合管理信息系统。基于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加快建设集基础数据库系统、多元化网格事件处理系统、移动终端应用系统、综合指挥调度系统、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公众参与系统、指挥监督考评系统等于一体的网格化融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网格信息城市级的共享和统一管理。基于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与公安、计生、国土等部门的数据对接,形成发现及时、协调有序、处置有力、监督有效、责任落实、服务到位的网格化服务管理中枢,提高城市治理及民生服务水平。
2. 智慧交通
建设目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基于交通大数据建设智慧交通子系统,提升交通系统运营效率和交通系统管理水平。
建设内容:
——网约车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GIS技术、二维数据、影像数据、工作流、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建设动静态信息交换平台,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建设网约车综合监管平台,服务企业和交通运输行业管理部门,实现信息共享和行业监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行业管理部门与网约车平台公司互联互通与信息交换,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为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提供保障,促进网约车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与部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与共享,实现与地区性网约车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与共享,为网约车行业监管提供支撑。
——交警云瞳视频综合应用系统。面对人、车日益增长的复杂社会局面和治安态势,借助最新的大数据技术,盘活现有大规模建设的视频监控、电子警察、卡口系统的图像资源,借助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和图像识别技术,为车辆识别赋予新的维度,显得尤为必要,为公安案件侦破、交警车辆管控、智能交通系统提供新的手段、赋予新的价值。构建一套车辆视图大数据综合业务平台,一方面借助当前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对现有的卡口、电子警察和监控图像进行二次识别和三次识别,为车辆信息个体增加丰富的新维度数据,将原来只有车牌号码的车辆信息记录扩展到包括车辆品牌子品牌、车身颜色、车辆特征标识等信息的四个维度车脸信息;另一方面采用当前领先的大数据技术,盘活当前城市卡口、电警等系统中每天抓拍到的海量图像数据资源,通过构建全新搜索引擎和研判分析工具,为公安和交管用户提供高效精准检索,通过数据挖掘实战工具找出海量数据中的隐秘规律,为公安交管提供全新的工作手段。
3. 立体防控
建设目标: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将现代信息手段与传统有效做法紧密结合起来,提升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推动社会治安防控转型升级。在治安防控体系信息化过程中,要注意强化信息采集的全面性和信息采集质量,通过整合门禁系统、移动上网、视频监控、电子围栏、物联网等智能化信息采集渠道,全面掌握辖区内的人、地、物、事、组织等基本信息及吃、住、行、消费等动态信息。在此基础上,加快信息整合、共享和深度规模应用机制的建设,尤其是充分利用云技术,提升“数据决策”指挥实战能力,提升对涉恐等重大事件及群体性事件的动态研判、动态评估和动态预警能力。
建设内容:
——全面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建立以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发动社会力量和广大群众共同监看视频监控,共同参与治安防范,从而真正实现治安防控“全覆盖、无死角”。
4. 智慧消防
建设目标:
智慧消防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消”的智慧和“防”的智慧相结合,实现消防工作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高效、精细化的转变;提高消防工作的科技含量,提升灭火救援工作的保障能力,开发服务消防的智慧化应用,加强消防的协同工作能力,提高消防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核心战斗力,进而提高居民生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为国民经济腾飞保驾护航,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落实国家、省相关要求,市建成消防物联网远程监控系统,采用消防自动报警系统已有的各种感知设备、视频采集设备等,将感知采集到的大量现场信息,借助消防物联网传输到消防指挥中心,将过去封闭、功能单一的火灾报警系统改造为网格化、智能化的跨区域火灾报警综合管理平台。
建设内容:
建设智慧消防的数据中台,实现对智慧应急建设消防远程监控系统、智慧安全用电监控系统、智能独立式烟感报警系统、智慧消火栓系统、城市高清视频监控系统、日常消防巡查管理系统、移动执法系统等系统的数据收集、转存、分析,实现全市消防信息的大数据呈现和预警预判。
——消防远程监控系统。通过对消防报警联动控制器运行状态的监测,实时获取单位消防系统的运行状况,实现单位消防系统的不间断监管及预警推送。已完成国内外主流火灾报警主机协议的无缝对接。
——智慧安全用电监控系统。通过在单位配电柜中加入采集终端通讯模块,实时采集电气线路的导线温度、电流和剩余电流参数,并通过无线方式把数据上传到智慧消防大数据监管服务云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电脑和手机上即可24小时监测电流值、线缆温度、是否漏电,有效预防了电气火灾的发生,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用电隐患装进了智慧的笼子。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时,系统自动产生报警,并将报警信息推送到负责人手机上,指导单位开展治理,达到消除潜在的电气火灾安全隐患,实现“防范于未燃”的目的。大数据统计所有报警类型,报警次数,掉线次数等,通过周报、月报发送至单位进行隐患分析和处理。
——智能独立式烟感报警系统。利用基站将分布在各场所的无线烟感探测信息实时上传至智慧消防平台,实现对三小、五小、九小等多合一功能场所,以及古建筑、宿舍、出租屋、民宿、临时建筑等火灾监测。
——智慧消火栓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室外消防栓偷水、漏水、无水、移位等多种异常情况,将异常信息及时推送给监管及维护人员,并可通过GIS地图对消火栓进行快速定位和导航,便于日常检修和维护;同时,协助消防官兵在灭火救援中快速定位距离火灾发生地最近的室外消火栓。
——城市高清视频监控系统。通过智慧消防大数据云平台将城市安防视频资源进行集成,实现安防视频资源的综合应用,提升安防视频资源的使用价值,为警情远程确认及消防救援指挥提供救援视频数据。实时探测监控区域的火焰和烟雾,使现有安防监控系统具有火灾预警功能。
——日常消防巡查管理系统。巡检管理是针对社会单位内部的消防设备设施监管,包括巡检任务生成、任务指派、巡检反馈、巡检统计等功能。值班人员可通过扫描消防设备设施上的二维码/NFC查看设备信息,通过图片、视频、文字描述上报巡检结果,形成标准化、规范化的巡检台账,方便日常消防监管。
——移动执法系统。执法人员到达检查单位后,在消防警务终端中调取单位的消防系统信息,根据任务要求及相关法规对联网单位进行检查执法,执法人员可通过终端将现场检查的照片、音视频、文字上传到平台中进行存档,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执法管理,保证消防执法的客观、及时。
5. 智慧应急
建设目标:
智慧应急为城市治理构建一张全面的应急预警和响应安全网,完善政
府对突发紧急事件预防与应急反应机制,通过整合各级、各部门及各类社会组织的数据,综合匹配社会风险和应急资源,实现对自然灾害、城市运行、生产生活等风险的管控,加强重点区域、场所、企业的系统化、社会化治理。建设监督管理、资源管理、监测预警、应急响应、联动处置、辅助决策、指挥调度于一体的应急管理应用平台。
建设内容:
智慧应急按照“一个中心、九个系统”的总体框架。建立一个智慧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城市风险系统、监测预警系统、综合督查系统、综合执法系统、宣传教育系统、社会组织管理系统、应急资源系统、效能评价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应急指挥中心。接入公安、消防、环保、气象、水利、林业、应急、通信、广电等各部门的感知设备数据、应急资源数据、监管监测数据,实现对重点企业、场所、设备的实时监测预警,加强对安全生产、自然灾害、城市运行等风险的管控。针对突发事件,实现对对全区资源的统一调度。根据专业的事件分析,认定事件性质、影响半径,预估影响人数、严重性,快速调度应急队伍、资源、专家,依据应急预案,生成应急步骤。调集视屏、无人机、短信运营商等多方资源,实现对应急机构的快速调度,对事故现场情况的实时掌控,达到远程调度犹如身临现场的目的,实现统筹应急调度的智慧应急。
——监测预警系统。通过与安委会各部门、重点监管企业的数据对接,获取传感器、视频监控等数据,基于AI视频结构化技术和雪亮工程的结合,通过采用目标检测、特征提取、对象识别、深度学习等分析手段,实现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区域监测预警、人群密度监测预警、安全生产监测预警、森林草原防火监测预警、地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洪涝灾害监测预警等,结合行为预警规则及时向监管中心发出预警信息。
6. 空间规划
建设目标: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通过完善国土空间大数据体系,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管理系统并不断升级完善,整体提升国土空间大数据集成能力、规划编制智能分析能力、治理实施网络驱动能力、监测评估精准能力,有效支撑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测评估预警全过程,全面实现“多规合一”,有效提升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建设内容:
——配套相关标准规范。结合国土空间治理及规划体系建设要求,新建或修改完善相关标准,用于规范空间规划成果的汇交、建库及服务应用。
——建立国土空间大数据体系。依据空间规划管理需求,对现有数据资源体系进行丰富和完善,进一步梳理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建设需求,引入物联网、互联网等新兴数据,丰富数据来源,形成国土空间大数据体系。
——建立国土空间指标模型库。建立国土空间指标模型库,主要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是逐层丰富和落实的国土空间规划管控指标;二是支撑编制、监测、评估等业务相关模型。
——开发国土空间规划应用系统。建立覆盖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及监测评估预警全过程的信息化应用体系,开发对应的应用系统并部署实施。
——提供国土空间规划专项服务。依据服务对象需求的不同,面向社会公众、政府相关部门、自然资源部门及科研机构提供国土空间规划信息服务或功能服务,拓宽系统服务深度和广度。
(四) 坚持绿色和谐的生态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着力提升生态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扎实推进绿色发展。
重点工程
1. 环保生态
建设目标: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100%覆盖,实现生态环保信息的共享和融合,基于数据分析的预警预测更加准确,环境治理水平不断提高。
建设内容:牢牢把握生态立市、绿色惠民理念,围绕建设生态赣州发展目标,结合推进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市、全国环境模范城市创建工作,构建生态环保领域智慧应用体系,促进环保、气象、国土、林业、水利等领域信息共享,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加强生态环保数据整合共享,进一步完善环保、林业、气象、能源等方面的生态保护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有效支撑手段。
——生态环保数据整合利用。实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程,建立全天候、多层次的污染物排放与监控智能多源感知体系。利用传感设备对水、气、声、土壤、生态、核与辐射等环境要素进行全方位监测,通过有线专网或无线网络传输方式将污染源在线监控数据传回监控中心,实时进行数据自动分析及在线监测管理,全面增强环境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整合环保系统内部数据,加强对污染源、监测点、环境执法等业务数据的梳理,提高数据的准确度。基于全市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强与环保、气象、国土、林业、水利、建设等部门的数据的交换共享,丰富环保数据库内容,形成生态环保主题数据库。依托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实现各类环境数据在地图上的整合和可视化展现。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应用,提升对生态破坏、自然灾害的提前预测预警能力,提升生态资源合理开发开采、生态威胁应急处置能力。
——智慧环保综合管理系统。依托赣江生态信息系统和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体系平台,加快建立集环保数据管理、环境监测、移动执法、安全防控、智能决策、应急指挥等一体化的智慧环保综合管理系统,实施对环境质量、重点排污企业的自动监测、分析、管理,加强对环境安全的智能化预防、预警、应急处置等,全面提升环保领域的综合管理水平。
——智慧林业业务系统。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林业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消防和应急监控指挥等方面的应用。建立林权交易系统,加强林业资源的监管力度,加强林地、湿地、生态公益林、古树名木的动态监管。建设智能化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系统,及时掌握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支撑。建成林业重点工程监督管理系统,实现对重大工程项目的动态管理,提高工程管理的科学规范水平。
——智慧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和公共服务系统。加强高分辨率精细化预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成果在城市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建设智慧气象监测预报业务和公共服务系统,发展基于用户位置和预报请求的精细化气象服务业务,提高气象预报服务的针对性、准确度和智能化水平,满足城市公众个性化气象服务需求。进一步利用本地气象历史数据、实时数据、预报产品等制作专业性的服务产品,提供给社会公众。
——智慧能源监测管理系统。加强城市能源综合管理的数据采集、数据监测和综合分析诊断,实现节能管理的规范化、有效化、智能化、科学化。推进企业生产过程能源消耗的在线监测及关键设备生产能耗过程监控,建设集能源信息发布系统、能源监控预警系统、节能绩效管理系统等于一体的智慧能源监测管理系统,实现对企业能源生产、输配和消耗过程的动态监控和管理。
2. 智慧农业
建设目标:
贯彻落实“林长制”改革精神,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林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注重构建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为一体的乡村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注重建立层级更高、结构更优、可持续性更好的乡村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启乡村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打造全国数字乡村建设示范市。
建设内容: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群众生活等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对政府服务农林业、农村、农民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以利企惠农思想为引领,建成先进适用、稳定可靠、贴近农民、进村入户的农村综合信息应用与服务体系,信息化在农业农村得到广泛普及和推广应用,城乡信息化差距不断缩小,带动农业企业快速发展,建立自主农业品牌,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信息化发展环境,真正实现“信息惠农”、“智慧林业”、“数字兴农”。
——数字乡村服务系统。充分利用小程序的便捷性能为赣州市乡村提供全面、新颖、深度、开放的手机端交互服务,公共服务以手机作为乡村居民情感链接纽带,打造赣州市乡村独有的“朋友圈”,为政府部门提供社区财务收入、支出情况公示窗口,为居民提供各类补贴申请、查询入口以及农技培训、专家咨询服务,为外出人员提供在线查看乡村发展变化的实时监控视频,同时提供投票问卷、看医生等民生服务,促进乡村居民互动,实现独立自主、有思想有内涵的乡村居民新生活。
——农林业产业园区示范。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相结合,借助领先的IT信息技术与农业自动化装备,构建农产品生产、销售一体的的农业智能化信息服务体系,为用户带来一站式的智慧农业全新体验,通过在园区内搭建无线传感网络和传感器、智能摄像、RFID等物联网技术的综合运用,建设智能环境监控系统、标准化生产管理系统、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帮助园区农业主体推广科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与自动化监控,构建一套“从生产到销售、从农田到餐桌”的智能化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和农村土地价值的快速提升。
3. 智慧园林
建设目标:依靠信息化和智慧型管理平台,实现从园林养护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建立园林大数据,为行政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具备提供综合管理园林绿化数据的能力,实现相关行业大数据统计及综合分析,发挥促进城乡园林绿化建设、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的作用。
建设内容:
——园林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监测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将园林绿地信息提取成果集成于园林绿化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之中。通过园林绿地遥感监测,结合园林绿化业务相关指标人工填报采集,提高园林行业相关指标统计管理的时效性。
——园林数据管理系统。实现采集数据与年鉴数据全方位对比功能、国家园林城市系列信息管理功能及行业地图管理功能。
——园林数据分析系统。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功能,对各城市采集的园林绿化及其他市政建设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实现城市园林绿化指标统计及趋势分析,协助用户全面了解业务概况。
4. 智慧水务
建设目标:
根据赣州水利资源状况,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强水资源统筹管理和利用效率,提高赣州市水利系统智慧化水平。
建设内容:
——水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在水资源实时数据采集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制定的“三条红线”标准,实时提供流域内主要河流控制断面、重要水源地、水功能区、超采区的水质水量信息,全面掌握流域雨情水情信息,各河段引退水实况、水质状况、各重要控制站的水量预报成果,调度指令的执行情况,各类预警和水资源应急事件的处理结果等信息;对用水总量、用水效率、纳污能力等信息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统计分析,实现红线可见,为水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供水资源信息服务。
——水资源调配决策支持系统。水资源调配决策支持系统在监测、统计、模型相结合的基础上,为决策者提供多角度、可选择的水资源配置、调度方案,供决策参考,是水资源信息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核心组成部分之一。
——水资源应急管理系统。水资源应急管理系统服务于突发灾害事件时的水资源管理工作,充分综合利用水资源信息采集与传输的应急机制、数据存储的备份机制和监控中心的安全机制,针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提出相应的应急响应方案和处置措施,最大程度地保证供水安全。突发灾害事件包括区域事件、重大工程事故、重大自然灾害(如雨雪冰冻、地震、台风等等)以及重大人为灾害事件等。
——水资源业务管理系统。水资源业务管理系统,以水资源业务为本,通过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在线监测,全面掌握水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状况,并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结合水循环管理,在此基础上开展水资源管理业务工作,并运用水资源专业模型技术,针对水资源配置和调度业务,为领导决策提供技术支持手段,并同时实现水资源在线监测、业务管理和决策支持成果的展现。基于水资源业务管理系统二次开发接口,结合用户功能需求,定制开发。
——农村水利业务管理系统。农村水利业务管理系统根据农村水利业务管理的特点,针对各级农村水利管理部门开发的业务管理软件,结合最新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农水业务信息的科学管理、及时维护和广泛共享,进一步促进农村水利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农业精准灌溉(高效节水)管理系统。系统以水情、旱情监测为基础、以 IC 卡售水、自动化灌溉为主要任务,实现水资源节约保护,提高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系数,推动农村水价改革“公开、公正、公平”的实施。
——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系统。以饮用水源监控、供水设施、用水计量、研判为主要任务,支撑农村饮用水安全的科学管理能力,全面保障农村的饮用水安全。
(五) 加强传统产业数字化支撑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在两城两谷两带的融合应用,加快赣州工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通关电子化,加快智慧物流、物流园区、赣州港智能化等建设,全面支撑国家商贸物流枢纽建设。
重点工程
1. 企业上云
建设目标:
到2023年底,建成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云服务平台,构建覆盖全市的中小微企业线上服务网络体系,赣企云建成“互联网+中小微企业服务”的云平台服务系统,形成云计算大数据平台试点示范,实现上云企业达50000户以上,企服城对接完成企业服务项目6000个,建成高效、专业、便捷的中小企业服务在线交易平台。
建设内容:
大力开展“上云”行动,按照先大后小逐年推进的要求推进中小微企业上云,充分发挥赣企云平台作用,设立平台管理专户,指定信息管理员,推动中小企业管理服务工作上云,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优质服务机构上云,构建“双创”服务升级版;加大应用平台研发设计投入,完善快捷、高效、实用的云服务平台;加强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云计算、大数据等相关知识普及,开展覆盖全市各县(市、区)的“企业上云”培训。
2. 工业互联网
建设目标:
建设大数据与工业融合标杆项目,实施大数据与工业融合示范项目。带动工业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推动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等业务。
建设内容:
落实赣州市工业技改专项资金、智能制造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加快推动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网络提速降费;加快推进标识解析体系应用,赋予工业互联网机器和产品“身份证”,为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生产系统精准对接和人、机、物全面互联提供基础标识;利用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工业云”为重点强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撑能力,鼓励龙头企业积极搭建企业级平台,形成各有侧重、协同集聚发展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资源,构建设计、生产与供应链资源有效组织的协同制造体系,提升大型企业的集成创新应用水平,推动低成本、模块化工业互联网设备和系统在中小企业的普及应用。
3. 智能制造
建设目标:
到2023年,力争把赣州市打造成为全省智能制造发展的先行示范区,在有色工业、家具制造等行业成为国内智能制造示范区。应用机器人和数控机床,智能成套装备和核心智能部件在重点产业集群得到普遍应用。打造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成套整机制造、集成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零部件制造企业,力争本地产品列入工信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实现零的突破。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省级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在部分领域初步建立全产业链协作配套体系。建设智能制造综合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建立赣州市智能制造联盟,培育一批业绩卓越的服务商。
建设内容:
突出发展高端智能装备,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成套高端智能装备,组织开展赣州市首台(套)先进装备、高端先进装备开发项目、市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评选,制定《赣州市首台(套)先进装备产品目录》;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重点围绕“两城两谷两带”产业集群,推进智能化改造,实现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系统与工厂车间制造执行系统(MES)、过程控制系统(PCS)的融合,建立离散型智能制造和流程型智能制造,培育个性化定制、远程智能服务制造模式;强化智能制造标准支撑,引导制造业企业和标准化组织紧密合作,开展面向赣州市稀土、钨、家具等特色行业智能制造行业标准规范的研究,开展标准的试验验证,在同行业中推广应用,争取纳入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快构建应用服务体系,加快建设1-2个集智能制造技术研发、项目孵化、软件开发、检测诊断、信息咨询等为一体的综合创新平台,加快引进一批国内知名智能制造集成、服务、工业设计企业;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速宽带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在基础较好的工业园区优先推进智能工厂数字化接口、工业大数据中心等设施建设,鼓励和引导企业使用云平台服务;建立赣州市智能制造专家库,对赣州市智能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导,对有关项目评选活动进行评审,拟定赣州首台(套)先进装备产品认定标准等。
4. 智慧物流
建设目标:
赣州市物流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物流公共信息化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覆盖全国的物流信息联动网络,全市100%物流信息接入区域性物流信息系统,80%以上物流企业拥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建设内容: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推动北斗导航、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产品可追溯、在线调度管理、全自动物流配送、智能配货等领域的应用。建设赣州市公共物流服务系统、区域性物流信息建设、赣州电子口岸综合信息系统,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鼓励龙头物流企业开发、推广利用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赣南国际物流园智慧物流基地等项目建设,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鼓励发展社区自提柜、冷链储藏柜、代收服务点等新型社区化配送模式,积极推进一、二、三级配送中心节点网络体系建设,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百米”问题。加快以粮食、禽畜、水产、果蔬等冷链物流发展,构建电子商务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创新推广新型物流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物流。
——赣州市公共物流服务系统。建设赣州市公共物流服务系统,重点开发物流政务办公、物流企业资信管理、物流人才管理、物流基础设施管理、物流车辆管理、物流统计信息管理及报送系统、物流公共资讯等功能,实现物流政务信息化管理,建立全市物流公共服务窗口,提高物流政务管理能力。
——区域性物流信息系统。加快建设航运、公路、城乡配送、快递物流等领域的区域性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建设北斗货运导航和定位系统,逐步实现信息系统与省、全国主要物流信息平台对接。推动铁路、公路口岸与沿海城市其他港口联调联运和物流信息实时共享,推进电子支付和货物、承运设施的实时监控,逐步实现与海关、检验检疫、交通管理部门和物流部门以及航空企业、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等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推进物流信息化和集成化,逐步形成安全高效、功能完善、覆盖广泛的综合物流信息系统。
——赣州电子口岸综合信息系统。整合提升现有口岸资源,围绕跨境电商发展,重点建设集口岸平台监管、数据综合处理、政策信息发布和国际物流动态于一体的赣州电子口岸综合信息系统,提升赣州港口岸通关服务、口岸联检水平。
——物流企业信息化。鼓励铁路口岸、公路口岸、智能仓储、城乡配送、公路干线运输、快递物流等龙头物流企业,开发、推广利用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依托赣州新型智慧城市计算资源中心和企业自营内网等电子网络,广泛综合无线互联、卫星定位、电子识别跟踪、智能运输等现代物流尖端技术,建成实现物流企业、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物流供求信息共享,逐步实现在线洽谈、在线交易、在线结算等功能的综合信息系统。
5. 智慧产业园
建设目标:
智慧园区公共生活服务体系和运行管理体系基本健全,实现网络宽带化、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化、配套服务共享化。同时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链,把赣州发展成赣湘粤闽区域数据共享和数据服务枢纽、全国有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基地。
建设内容:
抢抓“苏区振兴”、“两城两谷两带”、“大湾区对接桥头堡”等机遇,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加速赣州市各园区、开发区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建设推广智慧园区公共服务系统、智慧园区管理运营系统,全面提升园区公共管理、基础配套、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安全保障等方面的能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和功能疏解,优化园区产业布局,强化园区招商引资,使园区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产业转型的重要平台、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鼓励园区能源环境智能调控,鼓励电子信息、稀有金属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家具、服装等产业的园区集聚。加快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结合赣州区位优势,依托赣州蓉江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培育和发展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强化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加强技术产品研发、深化应用创新,有力支撑赣州智慧建设。
——智慧园区公共服务系统。全面加强赣州市各产业园区的资源整合,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及虚拟技术等,将各园区物理上分散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金融资源和市场资源等融合贯通,基于赣州新型智慧城市计算资源中心,建立集SaaS服务、测试服务、人才服务、外包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工业设计服务、智能制造服务、云应用服务等为一体的智慧园区公共服务系统,为全市软件企业、制造业企业、文化创意与工业设计企业等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
——智慧园区管理运营系统。升级园区基础设施,在全市各产业园区积极推广建设智慧园区管理运营系统,主要包括视频监控系统、指挥调度系统、物业管理系统、智能楼宇管理系统、微网系统等,为园区各企业创建安全、智能的环境,进一步优化园区运行模式,提升产业园区创新能力及整体运作水平。
——区域大数据服务枢纽。基于赣州新型智慧城市计算资源中心,依托蓉江新区大数据产业园,整合线上交易和线下服务,实现医疗、养老、教育、社区、旅游、就业等服务创新及在云服务端进行展示、推广、支付和分享,促进智慧服务产业的发展。通过支撑赣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复制推广步伐,进一步为周边城市提供服务,逐步发展成赣湘粤闽区域数据共享和数据服务枢纽,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一批上下游智慧城市产业和智慧城市服务业的集聚。
(六) 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积极推进“科技+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通过5G、大数据、VR、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文化旅游产业赋能,促进赣州从文化旅游资源大市转化为文化旅游经济强市,把赣州打造成红色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
重点工程
1. 红色旅游
建设目标:
通过“科技+文化+旅游”的结合,将赣州打造成为以红色文化旅游创新为亮点的全国标杆。重点瞄准文化旅游智慧化建设,实现文化旅游与5G、VR、人工智能、物联网、无人机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融合发展。凝聚文化旅游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开启“文化旅游革命”,将赣州文旅业智慧化向全省经济圈进一步深化。
建设内容:
通过5G+VR直播、红色文化旅游体验馆、文旅综合监管平台及旅游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依托5G试点和商用,打造VR+直播创新中心,体验中心,监管中心,大数据中心等“四大中心”,构建有赣州特色,融合创新的“科技+文化+旅游”生态圈。
——构建旅游资源评估体系,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加大旅游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通过信息化手段将该赣州的红色旅游基础资源采集起来。实现全旅游要素的信息化管理,以多形式、多介质、多功能、全方位、动态地反映和揭示赣州红色旅游资源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构、地域组合、资源品质、开发条件和发展前景。
——构建红色旅游智慧营销体系。通过建设旅游产品超市,整合赣州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资源,为广大游客提供多样化产品和一站式服务,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进行旅游全员营销,构建旅游诚信体系,通过对旅游产业运营的全过程的监测管理,影响扩大,提升旅游管理的水平。
——基于“5G+文化+旅游”的智慧景区建设。基于5G+VR的应用实现直播、AI导游、VR导游、3D导览,实现“随身游”;支撑大规模物联:手机扫码入园,扫码售票,刷脸入园、智慧厕所、无感停车,实现“逍遥游”;高可靠低时延:无人机巡防、景区直播、应急援救,实现“安全游”。
——赣州文旅大数据平台。通过超过50个大数据来源,数百个数据模型以及与腾讯(微信)、高德、银联、携程等多家国内外知名线上旅游运营商、旅游搜索等多家第三方企业合作获取的大量数据作为支撑,运用云平台技术,通过精准的数据解读和独创的方法论、以及动态优化的数据模型,对赣州文化旅游的内外部数据进行多纬度的深度交叉分析,探知和发现赣州文化旅游所存在的风险及问题,并通过定期数据报告提供全面的解决和优化建议。即提供从数据供给到挖掘、分析再到可视化呈现的一体化服务。
——赣州文旅行业综合监管平台。辅助旅游行业部门进行日常的旅游工作管理、旅游行业监管和引导,辅助旅游管理部门更快、更科学的应对旅游突发事件,减少旅游突发事件带来的对旅游品牌的影响,保障旅游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同时依托赣州文旅大数据平台,确保相关管理部门依据采集的数据及时作出决策,对应急事件能够及时响应与处理,为游客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下旅游提供保障。通过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技术,构建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数据分析系统,发挥数据综合服务和监管效能,提升文旅管理服务水平。
2. 红色文化
建设目标:
完成普查的文化资源数字化率达到90%,“红色之都”、“宋城文化”、“客家摇篮”等核心文化资源数字化率达到95%;数字化文化资源上网传播推广比例达到90%,文化资源得到智能化保护与推广。
建设内容:
以推进“文化强市”战略实施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为契机,围绕“红色之都”、“宋城文化”、“客家摇篮”、“饮食文化”等独具赣州特色的历史文化,推进信息化与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加强赣州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传承、利用,打造赣州智慧文化新模式。继续推进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进村入户”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全市数字文化资源管理服务系统,促进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共享。建设文物保护信息系统,实现对全市范围内的重点文物资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信息化管理。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积极构建健康的网上舆论宣传阵地,创作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作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数字文化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加快对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单位资源的数字化采集,建立公共文化资源数据库。搭建数字文化资源管理系统,推进数字博物馆、数字规划馆、数字群众艺术馆、数字科技馆、数字音乐厅、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等建设,促进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网络共享。
——文物保护信息系统。建设文物保护信息系统,实现对全市范围内的历史性建筑、历史遗迹、馆藏文物等文物资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信息化管理,将其图文、视频资料以及定期监测的各项数据进行规范化集中管理,提高文物资源数据的查询检索和文物保护工作水平。
——网络红色文化产品开发。推进信息技术和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动漫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一批互联网文化内容生产和服务龙头企业。创新文化消费传播新业态新模式,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积极倡导网民自律,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加强网上舆论引导,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依法惩处传播有害信息行为。
(七) 强化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
推进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规划、建设和运行,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护、增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做好数据资源安全防护,保障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安全可靠、平滑演进。
重点工程
1. 网络安全
建设目标:赣州新型智慧城市网络安全建设保障业务平台及数据安全,通过系统化的设计,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将安全管理前移,保障赣州新型智慧城市各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及业务数据的安全可用。安全工作前移,与赣州新型智慧城市平台的规划设计阶段,同步开展设计安全保障体系的框架及指导性的规范,指导平台的建设,保障业务模块安全可靠上线。设计并实施网络安全技术体系、网络安全管理体系、网络安全服务体系和信息安全度量可视化中心,形成整个智慧城市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能主动防范、能发现和响应风险,能感知未知风险的系统化的安全保障体系。
建设内容:网络安全建设原则按照“一个中心,三大体系”进行规划,一个中心的建设主要是管理赣州新型智慧城市的整个安全状况,三大体系分别为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技术体系是部署安全产品的合理性,管理体系是执行安全的科学性,服务体系是运维业务安全的特殊性。
——网络安全技术体系。赣州新型智慧城市安全技术体系需要各种软、硬件安全产品及安全工具支撑。通过对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和安全计算环境和安全管理中心等各个层面的安全建设进行分析,提取各个层面所需要的安全软硬件产品和工具。
——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指导赣州新型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套科学的、全面的、统一的安全管理制度,编写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和安全运维管理的制度,对赣州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行的安全管理进行指导。
——网络安全服务体系。优化赣州新型智慧城市网络安全在运行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套安全运营评估服务,对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和安全计算环境和安全管理中心各个层面的运行进行等保基线核查、风险评估、渗透测试和安全加固等,使赣州新型智慧城市的网络安全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2. 信息安全度量可视化中心
建设目标:对赣州新型智慧城市各节点的安全数据进行实时收集,实现赣州新型智慧城市的风险威胁和安全事件进行大数据分析,以数字化的方式直观显示整体的信息安全风险值。赣州新型智慧城市的网络安全通过安全度量一张图、一张表变得简化、可控、可信和可管。
建设内容:面对网络安全挑战与赣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复杂性,信息安全度量平台基于信息安全管理目标,结合法律法规要求,通过对内部、边缘和外部的安全大数据的持续监控与分析,不断描绘信息安全现状,清晰信息安全管理目标实现程度,掌握整体安全运行的现状,构建立体纵深安全防护体系。安全度量产品从安全管理落实、安全问题发现、安全体系构建三个维度可视化安全业务,实现一眼看清、看懂安全。
——全局安全分析(“一眼看安全”)。将运行的各个安全指标与安全管理水平指标相结合,度量组织全网的安全现状,分别从资产管理、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漏洞管理、病毒管理等方面通过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进行综合分析,并通过可视化、可量化的方式展现给信息安全管理人员,使得组织内的安全管理可见、可控。形成赣州新型智慧城市整体安全一张图。
——核心资产(服务器)检测与分析,看清服务器的安全状况。对赣州新型智慧城市重点资产(服务器)进行安全管理,能够洞悉所管辖范围内各种服务器的基本情况,从而理解防护的基本目标,采取何种防护手段,如何防护,通过资产的详细清点,进一步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
——主动化安全漏洞管理分析。结合业内主流的漏扫设备,从漏扫工作落实、漏洞识别、漏洞修复跟踪三个方面全方位进行主动化的漏洞管理。
——防火墙安全策略检测与分析。综合管理全域防火墙的策略配置信息,提供防火墙策略查询功能,并从冗余、交叉、屏蔽、僵尸、高危、宽泛等异常策略特征出发,分析防火墙策略的异常情况,提供防火墙异常策略查询,异常策略详情分析,异常策略分类统计,异常策略趋势统计等功能。通过异常策略分析,系统从大量复杂的策略中,分析出存在异常情况的策略,提示用户及时确认策略异常情况,清理或整改防火墙策略配置,改善防火墙策略运行效率,提高防火墙策略管理水平。
——主动化防病毒管理分析。从防病毒软件安装与运行覆盖率、病毒库版本分析、病毒扫描频率分析、病毒态势分析等安全管理角度全方位实施主动化的防病毒管理。
六、 营运模式
赣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具有战略性、长期性、整体性的特点。推进赣州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对建设计划进行统筹安排,对专项资金进行统一扎口管理,对具体项目制定全流程管理规范,对实施单位进行统一绩效考评,改变过去条块分割的信息化管理现状,统筹组织社会各领域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全面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为赣州智慧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一) 组织体系
赣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周期长、范围广、实施难度大,特别是对于大数据资源中心、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共性技术支撑平台等涉及部门众多的核心项目,更需要“一把手”推动,保证工作的强力推进。因此需要通过专门的组织,配备强有力的工作人员,通过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工作流程对整个项目群进行统筹协调。
目前赣州市已成立市信息化暨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对于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总体规划制定及项目实施协调,统筹管理,把控发展方向,对项目建设计划、绩效考核报告等相关文件进行审核,研究制定赣州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智慧城市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智慧办”),具体由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承担,负责赣州市智慧城市项目群的推进,制定年度建设计划,统筹管理专项资金预算,协调相关项目建设,并对各部门进行绩效考评。根据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8)426号文,明确赣州国投集团作为市大数据产业园的投资主体,同时也是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业主代理与运营单位,要积极参与赣州市大数据产业园和智慧城市建设运营。
赣州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因此,领导小组需根据赣州市的实际情况,逐步起草出台《赣州市智慧城市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办法》、《赣州市智慧城市项目全流程管理办法》、《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考评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规范赣州智慧城市专项资金使用,监督项目管理过程,统筹协调赣州智慧城市项目进展。
赣州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形成各重点工程“统一设计、统一资金分配、统一技术规范、统一验收标准、统一安排运营”的整体建设驱动模式,针对大数据资源中心、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共性技术支撑平台等建设难度大、协调部门多、建成影响深的复杂工程,通过组建信息资源中心来对信息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同时采用咨询机制、联动机制、合作机制,落实领导小组各项工作,保证各项工程的质量和进度。
1. 组织架构
强化赣州市智慧办职能,全面领导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重点是编制赣州市智慧城市专项资金预算计划,并对相关部门实施年度信息化绩效考评。成立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重大项目的专家决策咨询机制;成立信息资源中心,统筹管理赣州市智慧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协调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成立项目管理中心,负责对赣州市智慧城市的重点项目从启动到验收的全流程管理。
图7. 赣州市智慧城市组织架构
2. 职责说明
l 赣州市信息化暨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
赣州市信息化暨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赣州市智慧城市的建设进行战略性把控,包括负责研究审定赣州市智慧城市总体建设规划,统筹部署赣州市智慧城市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推进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与全市城市、经济、民生融合发展。具体职责包括:
(一)贯彻落实江西省智慧城市工作的方针、政策,领导赣州智慧城市工作;
(二)审定赣州市智慧城市发展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重大决策;
(三)审定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年度行动计划和年度专项资金预算计划;
(四)审定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中有关规范和技术标准;
(五)评审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绩效考评报告;
(六)研究决定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大事项。
l 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办公室
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智慧办”)设在赣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由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全面协调赣州市智慧城市总体建设。智慧办下设包括信息资源中心、项目管理中心。
主要职责如下:
智慧办负责赣州市信息化暨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包括赣州市智慧城市规划编制与组织实施,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统筹协调、技术论证、运行评估,以及全市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与利用等。具体包括:
(一)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赣州市信息化暨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赣州智慧城市发展目标和方针政策;
(二)组织编制赣州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衔接各区域、各领域、各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三)审批各部门上报的赣州市智慧城市项目技术方案;
(四)编制赣州市智慧城市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制订建设项目计划;
(五)组织赣州市智慧城市重点项目的检查、指导、协调工作;
(六)组织赣州市智慧城市年度绩效考评工作;
(七)制订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
(八)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赣州市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l 专家咨询委员会
聘请国内外产业界、学术界和科研机构的权威专家学者等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赣州市信息化暨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咨询机构,通过联席会议、专家评审会、专题研讨会、主题演讲和论坛、书面征询等形式在赣州市智慧城市的整体规划、项目评审、年度计划编制等阶段提供咨询建议和指导性意见,保障赣州市智慧城市发展的科学性。专家咨询委员会主要职责如下:
(一)就赣州市智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建议;
(二)对赣州市智慧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提出意见与建议;
(三))参与跨领域、跨部门、跨层级、跨学科重大信息化项目的技术方案论证等相关工作。
(四)围绕赣州市智慧城市重点工作,研究城市发展中带有前瞻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l 信息资源中心
信息资源中心设在赣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全面负责推进全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公共服务单位信息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应用平台的整合,具体职责如下:
负责市计算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工作。推进市级部门机房、网络、硬件设备和系统软件等信息基础设施的整合共享;负责对城市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检查、监控、维护,对相关信息化系统的运行维护,做好应急保障工作,负责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负责全市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工作,完善全市人口、法人、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数据资源共享交换的长效机制,全市跨部门信息系统基于统一的交换共享平台进行交换和应用。
l 项目管理中心
项目管理中心设在大数据发展管理局,是将赣州市智慧城市项目从实践、过程、运作全面实现形式化和标准化的部门,是提高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核心部门。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由赣州市国投集团代市属各部门负责完成项目管理,但要按照赣州市智慧城市项目管理中心的全流程管理要求进行。项目管理中心根据项目全流程管理规范,结合实施项目自身的业务和行业特点,为各项目量身定制项目管理流程、对各项目提供顾问式指导、开展多项目管理等,对各项目的风险和进度进行全面把控,以此确保项目成功率和赣州市智慧城市战略的有效贯彻执行。项目管理中心主要职责如下:
(一)在项目申报阶段,对赣州市国投集团提交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技术文档进行审核;
(二)负责项目承建合同、监理合同等关键文档的审阅及存档;
(三)项目实施阶段,定期审阅赣州市国投集团提交的项目阶段进展报告;
(四)参与项目验收过程中的初验、试运行、验收等阶段会议,对提交的相关技术文档进行存档;
(五)负责组织赣州市智慧城市项目竣工验收;
(六)配合智慧办实施年度赣州市智慧城市绩效考评。
l 赣州市国投集团
负责全市信息化项目建设与运营,推进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又快又好的发展。全面实现从赣州市智慧城市项目规划、需求到实践、运营,以确保赣州市智慧城市战略的有效贯彻执行。
赣州市国投集团主要职责如下:
(一)在项目申报阶段,配合项目建设单位提交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设方案等文档;
(二)负责项目具体实施,并向项目管理中心定期提交项目阶段进展报告;
(三)发起项目验收过程中的初验、试运行、验收等阶段会议,并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四)向项目管理中心发起赣州市智慧城市项目竣工验收申请;
(五)负责项目的后期运营维护;
(六)配合智慧办实施年度赣州市智慧城市绩效考评。
赣州市国投集团的业务运营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8. 赣州市国投集团业务运营模式
赣州市信息化暨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办负责项目立项、方案评审、绩效考核;财政局负责资金预算、审核;赣州市国投集团负责代业务部门建设和运营赣州智慧城市项目;市政府采购中心负责采购成熟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招投标工作;商业银行等融资机构负责提供融资及贷款;赣州智慧城市产业公司与IT产业相关单位结成产业联盟,发展壮大赣州数字经济产业。
3. 运行机制
l 咨询机制
为有效推进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相关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高建设项目的质量,赣州市信息化暨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有必要形成一套规则化、制度化的快速协调咨询机制,为赣州市智慧城市决策者服务。
邀请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具备较高专业理论水平、丰富实践经验和广泛社会联系的专家组建赣州市智慧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设置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由赣州市信息化暨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任命。
专家委的主要工作是受赣州市信息化暨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委托,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对赣州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提供咨询意见;参加重大信息化项目的咨询、论证。
专家委全体会议每半年举行1次,由专家委主任负责召集,必要时可以就咨询评议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专家委参加重大项目咨询论证工作,以责任专家的身份独立开展咨询评价工作。
智慧办在专家委与赣州市信息化暨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之间建立通畅的信息双向交流渠道,提高专家建议的可行性、实效性和采纳率。一是每季度为专家提供赣州市信息化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文件、发展规划、重大项目以及试点示范工程的相关资料,做好对专家的服务和研究支撑。二是不定期编发《赣州市智慧城市发展专报》,向赣州市信息化暨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报告专家咨询意见建议,实现专家智力信息向政府的流动,形成专家建议一站直达市政府领导的决策咨询运行模式。三是反馈专家建议被政府采纳情况,及时向专家通报,实现政府的确认信息流向专家。
l 联动机制
为保障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顺利推进,建立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相关部门、重点企业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各方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共同开展重点信息化项目的部署和联合推进,推动赣州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的逐步落实。
建立赣州市智慧城市联席会议制度。确定专家委员会及赣州市信息化暨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中的相关部门以及赣州市国投集团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智慧办为联席会议牵头单位。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召开一至两次全体会议,如有需要,经成员单位提议,可随时召开全体会议或部分成员会议。
联席会议的议题包括:传达贯彻赣州市信息化暨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指示精神;研究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讨论需要沟通的政策规定及有关重点工作;交流通报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情况;就有关工作进行协商,并提出落实意见。对赣州市智慧城市工作的重大问题,经联席会议研究后,报赣州市信息化暨大数据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审定。
此外,邀请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对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进行评审论证,出席赣州市举办的智慧城市相关会议,扩大赣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知名度;对于重点项目,建立包括项目例会、项目沟通会、项目报告、培训、访谈等持续性沟通机制。
通过上述联动机制的建立,充分发挥智慧办、赣州市国投集团、项目建设单位、专家委员会各方的能动性,把项目管理、业务管理、技术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推动赣州市智慧城市项目的成功。
l 合作机制
构建政府主导、企业合力推进的合作机制,加强与通信运营商、广电运营商、国内知名IT厂商等大企业的合作,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推进体系,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联合攻关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和市场开发能力。
通过加强与四大运营商等大企业的合作,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发展提供安全可靠、适度超前的基础保障;引进国内知名IT企业,培育本地信息产业,着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技术创新、应用商业模式创新、行业应用标准和制度创新,不断增强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合力。
(二) 营运体系
赣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参与部门众多、涉及金额庞大,是一个牵涉到多个重大项目并行推进的系统性工程,必须建立起一套面向项目群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对赣州新型智慧城市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运维,统一评估。这样在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一体化的管理才能保证项目的执行质量,保证赣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性,才能保证赣州智慧城市建设顺利进行。架构如下图所示。
图9. 赣州新型智慧城市营运体系
1. 预算管理
赣州目前对于信息化资金并未进行统一的管理,而是各单位按照业务需求独立向市政府进行申请。这样分散管理的模式会影响城市信息化统筹发展。缺少统一的资金预算管理导致信息化支出统计困难,主管部门对于各部门项目的进展了解不够深入,无法对全市信息化现状进行评估和判断。
因此,要对赣州智慧城市的投入资金进行统一的扎口管理。市政府设置赣州智慧城市专项资金,由领导小组对全市的信息化项目进行全面布局,智慧办负责赣州市智慧城市项目的技术性前置审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指导管理,项目竣工验收后的资产登记管理,并组织年度绩效考评。通过这样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赣州智慧城市规划,杜绝重复投资,保证项目建设效率,稳步推进赣州智慧城市项目群的建设。
2. 项目管理
目前赣州各部门的信息化项目单独建设,造成多重问题。首先,在系统建设阶段,由于项目建设单位对于信息化项目的管理规范不了解,导致承建单位的过程文档不齐全,对后续的运维交接、系统整合,以及信息资源共享利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其次,项目单位对于项目进程不能严格把控,导致项目进度达不到预计要求,项目不断拖延使得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第三,对需求分析的重视不足导致承建单位对于业务的把握欠缺,最终交付的信息化系统无法有效支撑业务运行,使得高昂投资的信息化系统成为摆设。
因此,对于赣州智慧城市项目发布全流程管理体系,将项目运行划分为不同阶段,对每个阶段的流程进行梳理,并对涉及的几方责任进行说明,全面指导赣州智慧城市项目的实施,为项目保质保量完成、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后续运维交接做到规范和保障。
3. 运营维护
为保证赣州智慧城市各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基于全市统一运营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把各个部门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功能进行集中,按照国际通行的ITIL 理论,构建赣州智慧城市运行维护体系。该体系对赣州智慧城市信息系统进行统一运维,提供相关管理服务,并通过一体化服务平台提供给需求方,保证赣州智慧城市各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4. 绩效考评
赣州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到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制定年度发展计划后,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会落实到相关部门,为规范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效益,应组织赣州智慧城市的绩效考评,积极督促各部门应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业务发展,推进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应用,落实智慧办交办的年度任务。绩效考评成绩纳入相关部门的政府年度任务考核。
智慧办组织针对部门的信息化年度考评,考评内容包括组织管理、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效果、信息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共享、重点工作完成情况、信息化资金使用情况等方面。通过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各部门信息化的效果进行全方位定量和定性的考评,为赣州智慧城市项目群的持续管理提供依据,激励各部门建设赣州智慧城市的热情。智慧办组织针对赣州智慧城市运营公司的考评,包括项目建设情况、项目管理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
七、 实施步骤
1.夯实基础阶段(2019-2020年)
推进5G高速网络商用。通过与运营商及5G设备企业合作,在赣州推进5G网络建设,率先培育5G商用服务和智慧产业。同时对现有电子政务外网进行升级建设。
建设赣州城市计算资源中心、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共性技术能力支撑平台,初步建成赣州新型智慧城市框架体系。促进政府、社会数据有效融合和共享,形成全市集中共享的一体化大数据资源中心,并为各区县(市)、各部门提供统一、实时、准确的人口、房屋、法人、地理信息等基础数据服务,为智慧应用的共性需求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在搭建基础平台的同时积极推进智慧政务、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应急、立体防控、环保生态、以及红色文旅等领域的重点应用系统建设。
2.全面推进阶段(2021-2021年)
统筹推进在民生服务、城市治理、产业经济、生态宜居等领域基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重点应用建设。重点建设工程包括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城管、智慧社区、智慧消防、智慧物流、智慧产业园及工业互联网等。
同时深入进行数据资源治理,对各领域海量数据进行归集,通过一系列数据治理技术处理,提升数据质量,促进数据融合,规范数据流程,发掘数据价值,形成高质量的公共数据资源池,构建起公共性、基础性、共享性的各类数据库。
3.推广运营阶段(2022-2023年)
实现智慧应用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产业经济、生态宜居各领域的广泛覆盖,云服务、大数据、人工智能全面普及,培育一批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建成一批智慧生态产业园区和智慧社区,吸引集聚一批知识密集、信息密集、创新密集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大数据产业企业和高端服务业,采用“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市场驱动”模式,由政府授权大数据运营公司开展日常的大数据运营工作,面向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和信息服务机构提供市场化数据服务,使赣州新型智慧城市的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
附件1: 2019-2023年赣州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表
建设工程 | 具体项目 | 进度计划 | 牵头单位 | 配合单位 | 备注 | |||
工程 | 工程名称 | 项目 | 项目名称 | 开始 | 建成 | |||
序号 | 编号 | |||||||
1 | 通信网络 | 1-1 | 光纤网络 | 2019 | 2020 | 市工信局 | 运营商及铁塔公司 | |
1-2 | 5G重点区域覆盖 | 2019 | 2023 | |||||
1-3 | 电子政务网 | 2019 | 2020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市各职能部门、各县市区 | |||
2 | 物联感知设施 | 2-1 | 物联网应用重点项目 | 2019 | 2023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市各职能部门 | |
3 | 城市运行管理 中心 | 3-1 | 城运中心基础设施 | 2019 | 2020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市各职能部门 | 利用政府现有设施 |
3-2 | 城市运行管理平台 | 2019 | 2020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市各职能部门 | |||
3-3 | 智慧城市体验展示中心 | 2020 | 2021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
4 | 城市云计算资源中心 | 4-1 | 现有各数据中心资源整合 | 2019 | 2020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市各职能部门 | 整合现有云数据中心资源 |
5 | 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 | 5-1 | 城市数据资源管理体系 | 2019 | 2020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市各职能部门 | |
5-2 | 城市数据交换分析处理平台 | 2019 | 2020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市各职能部门 | |||
5-3 | 城市数据资源库 | 2019 | 2020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
5-4 | 公共数据开放平台 | 2019 | 2020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市各职能部门 | |||
6 | 共性技术能力支撑平台 | 6-1 | 应用平台 | 2019 | 2020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市各职能部门 | |
6-2 | AI平台 | 2019 | 2020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市各职能部门 | |||
6-3 | 城市物联网平台 | 2019 | 2020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市各职能部门 | |||
6-4 | 城市视频应用平台 | 2019 | 2020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市各职能部门 | |||
6-5 | 融合通讯平台 | 2019 | 2020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市各职能部门 | |||
6-6 | 城市时空地理平台 | 2019 | 2023 | 自然资源局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
7 | 信息安全 | 7-1 |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 2019 | 2020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市各职能部门 | |
7-2 | 信息安全可视化管理平台 | 2019 | 2020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市各职能部门 | |||
7-3 | 政府数据脱敏系统 | 2019 | 2020 | 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 市各职能部门 | |||
8 | 数字政府 | 8-1 | 政务一体化平台 | 2019 | 2020 | 市行政审批局 | 市各职能部门、各县市区 | |
8-2 | “互联网+监督” | 2019 | 2020 | 市行政审批局 | 市各职能部门、各县市区 | |||
9 | 智慧教育 | 9-1 | 赣州市教育城域骨干网建设 | 2019 | 2020 | 教育局 | 相关学校 | |
9-2 | 赣州智慧教育应用服务项目 | 2019 | 2020 | 教育局 | 相关学校 | |||
9-3 | 智慧校园 | 2019 | 2023 | 教育局 | 相关学校 | |||
9-4 | 数字科技人才教育 | 2019 | 2020 | 教育局 | ||||
9-5 | 5G+VR教学 | 2019 | 2020 | 教育局 | 相关学校 | |||
10 | 智慧医疗 | 10-1 | 掌上医疗 | 2019 | 2020 | 市卫健委 | 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 |
10-2 | 家庭医生签约平台 | 2019 | 2020 | 市卫健委 | 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 |||
10-3 | 健康一体机 | 2019 | 2020 | 市卫健委 | ||||
10-3 | 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 2019 | 2020 | 市卫健委 | ||||
10-4 | 区域医学影像中心 | 2019 | 2020 | 市卫健委 | ||||
10-5 | 智慧医保平台 | 2020 | 2021 | 市医保局 | ||||
10-6 | 智慧医院 | 2020 | 2023 | 市卫健委 | 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 |||
11 | 住房保障 | 11-1 | 赣州市住房保障管理云平台暨人才住房管理系统 | 2019 | 2020 | 市住建局 | 市各区住建部门、街道 | |
11-2 | 智慧工地 | 2019 | 2020 | 市住建局 | ||||
12 | 智慧城管 | 12-1 | 物联网智慧杆(智慧路灯杆) | 2019 | 2021 | 市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 | 城市公共设施相关部门 | |
12-2 | 餐饮油烟在线监测系统 | 2019 | 2021 | 市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 | ||||
12-3 | 智慧城管升级项目 | 2020 | 2023 | 市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 | ||||
13 | 智慧交通 | 13-1 | 交通数据中心及展示平台 | 2019 | 2020 | 市交通运输局 | ||
13-2 | 公交行业监管系统 | 2019 | 2020 | 市交通运输局 | 公交总公司 | |||
14 | 立体防控 | 14-1 | 新一代公安信息网 | 2019 | 2020 | 市公安局 | ||
14-2 | “雪亮工程” | 2019 | 2020 | 市综治办 | 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 | |||
14-2 | “三预”项目 | 2021 | 2023 | 市公安局 | ||||
15 | 智慧应急 | 15-1 | 应急指挥中心升级 | 2019 | 2020 | 市应急管理局 | 市气象局、市林业局、市消防支队、市自然资源局 | |
15-2 | 应急监测预警系统 | 2019 | 2020 | 市应急管理局 | 市气象局、市林业局、市消防支队、市自然资源局 | |||
15-3 | 监督管理系统 | 2019 | 2020 | 市应急管理局 | ||||
15-4 | 城市风险管理系统 | 2019 | 2020 | 市应急管理局 | ||||
15-5 | 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 | 2019 | 2020 | 市应急管理局 | ||||
16 | 环保生态 | 16-1 | 数字环保二期 | 2019 | 2022 | 市生态环境局 | ||
16-2 | 生态云系统 | 2019 | 2020 | 市发改委 | 相关涉及业务部门 | |||
17 | 红色文化 | 17-1 | 数字文化资源管理服务系统 | 2019 | 2020 | 市文广新旅局 | ||
17-2 | 网络红色文化产品服务系统 | 2019 | 2020 | 市文广新旅局 | ||||
18 | 红色旅游 | 18-1 | 红色旅游产品营销体系 | 2019 | 2020 | 市文广新旅局 | 各景区景点、各县市区 | |
18-2 | “5G+文化+旅游”智慧景区 | 2019 | 2023 | 市文广新旅局 | 运营商、各景区景点、各县市区 | |||
18-3 | 文旅行业综合监管平台 | 2019 | 2020 | 市文广新旅局 | 市各职能部门、各景区景点、各县市区 | |||
18-4 | 文旅大数据平台 | 2019 | 2020 | 市文广新旅局 | 各景区景点、各县市区 | |||
18-5 | 红色革命体验馆 | 2019 | 2020 | 市文广新旅局 | ||||
19 | 智慧民政 | 19-1 | 智慧养老 | 2019 | 2020 | 市民政局 | ||
19-2 | 智慧救助 | 2019 | 2020 | 市民政局 | ||||
19-3 | 智慧慈善 | 2019 | 2020 | 市民政局 | ||||
19-4 | 智慧殡葬 | 2019 | 2020 | 市民政局 | ||||
19-5 | 智慧社区 | 2019 | 2020 | 市民政局 | 公安、综治、卫健 | |||
20 | 智慧消防 | 20-1 | 消防远程监控系统 | 2020 | 2021 | 市消防支队 | ||
20-2 | 消防监测预警系统 | 2020 | 2021 | 市消防支队 | ||||
20-3 | 消防大数据应用平台 | 2020 | 2022 | 市消防支队 | ||||
21 | 智慧农业 | 21-1 | 数字乡村服务系统 | 2020 | 2021 | 市农业农村局 | 各县农业农村局 | |
21-2 | 智能环境监控系统 | 2020 | 2023 | 市农业农村局 | 各县农业农村局、农企 | |||
21-3 | 标准化生产管理系统 | 2020 | 2021 | 市农业农村局 | 各县农业农村局、农企 | |||
21-4 | 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 2020 | 2023 | 市农业农村局 | 各县农业农村局、农企 | |||
22 | 智慧园林 | 22-1 | 园林大数据系统 | 2020 | 2021 | 市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 | ||
23 | 智慧水务 | 23-1 | 智慧水务管理系统 | 2020 | 2021 | 市水利局 | ||
24 | 工业互联网 | 24-1 | 制造业“双创”平台 | 2020 | 2021 | 科技局 | 相关园区管委会、工信局 | |
24-2 | 工业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 | 2020 | 2021 | 市工信局 | 发改委 | |||
24-3 | “两化”融合贯标工作 | 2021 | 2023 | 市工信局 | ||||
24-4 | 电子信息产业 | 2021 | 2023 | 市工信局 | ||||
25 | 智慧产业园 | 25-1 | 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 | 2020 | 2023 | 相关园区管委会 | 园区管理运营方 | |
25-2 | 智慧园区管理运营平台 | 2020 | 2023 | 相关园区管委会 | 园区管理运营方 | |||
26 | 智慧物流 | 26-1 | 赣州市公共物流服务系统 | 2020 | 2023 | 市发改委 | 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 | |
26-2 | 区域性物流信息系统 | 2020 | 2023 | 市发改委 | 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 | |||
26-3 | 赣州电子口岸综合信息系统 | 2020 | 2023 | 市口岸办 | 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 | |||
26-4 | 物流企业信息化 | 2020 | 2023 | 市工信局 | 市发改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相关企业 | |||
27 | 智能制造 | 27-1 | 智能制造 | 2020 | 2023 | 市工信局 | 相关企业 |
微信编辑 | 吴斌、邱峰
微信审核 | 新网格投搞邮箱:tougao@ugbigdat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