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哪些书不宜多读?——教师阅读漫谈之三十一

魏智渊 老魏的咖啡馆
2024-09-08

教师阅读又如入山砍柴,有时候要砍柴,有时候要磨刀。砍柴,是收割知识;磨刀,是增强能力。通常来讲,在砍柴的时候,我们忘记了刀,在学习的时候,我们忘记了自己在学习。砍柴多了,刀就越来越适合砍柴,越来越锋利了。

但有些时候,我们要停下来,尤其是在砍柴不顺利或者效率低,问题出在刀锋上的时候。本来被我们忘记了的刀,现在从工具变成对象,从手段变成目的。我们开始地刀进行加工,让它更适合砍柴。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


那么,在教师阅读领域,哪些是属于“磨刀”呢?

凡是指向自我的阅读,就是“磨刀式阅读”。通常情况下,凡是关乎意义、动机、态度、价值观、情感、学习方法等内容的,都属于磨刀式阅读。人的身体与精神就像一辆车子,需要定期加油、整理,才能跑得更远。凡是指向对象(他人与世界)的阅读,就是“砍柴式阅读”,通常情况下,凡是涉及到学科知识的,都属于砍柴式阅读。

假如你是一个语文老师,你要研究阅读、写作的内在逻辑,弄清楚语文知识的含义及诸多细节,要形成读写技能并能把自己变成这方面的教练。包括要积累许许多多的经典作品,形成强大的文本解读能力。这些,都属于砍柴式阅读,是日常学习的核心。但当你开始追问自己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意义的时候,当你需要重燃自己的教育激情的时候,当你需要面对学生控制你的情绪的时候,你为解决这些问题而开展的阅读,就属于磨刀式阅读。不磨好你这把刀,你就砍不到柴,甚至不想砍柴了。

不仅如此,有时候磨刀式阅读,还能帮你澄清方向。我们到底为什么砍柴?砍哪些柴?

有一类阅读,是属于磨刀还是砍柴,关键在于阅读目的。例如,哲学家读哲学,心理学家读心理学,这都是砍柴。但是,我们读哲学,如果不是为了上政治课,而是为了自身的需要,这就是磨刀了。

还有一类阅读,既属于磨刀,又属于砍柴。例如教育学以及课程与教学论等领域,既是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知识,同时,又是我们处理木柴的工具体或者说框架。严格地说,这仍然是属于磨刀,是更好地传递知识的工具。


2


许多人一生只砍柴不磨刀,因为他觉得刀就是这个样子,从来没有意识到,刀还可以是另外的样子,如果用心打磨的话。这种人学习和工作,就像蒙上眼睛的驴拉磨子一样。他们全身心地拉磨,从来没有考虑过,我为什么要拉磨?我为谁拉磨?我的人生就注定应该一直拉磨吗?

他只关注专业发展,而忽略了职业认同。

但是也有相反的情形,更普遍。在当代社会,有一种潮流,就是对自我的过度关注,意义过剩和意义不足同时存在。

有一篇文章,叫《罗振宇骗局》,批评罗辑思维,意思是说罗辑思维解决不了你的职业问题或人生问题,你不可能通过订阅得到,就变成一个很厉害的人。这个结论是对的,但是批评是蛮横的。因为罗辑思维解决的是意义问题,动机问题,认知问题,方法论问题,以及通识教育的问题,他并不解决你的专业问题(至少从商业的角度讲,也不值得去解决)。就像一个跑步者,到店里去买鞋。鞋子很好,但他仍然跑输了,你不能去怪鞋店老板。因为鞋店老板解决的是鞋子问题。鞋子好,当然你的表现会更好,但你能不能跑赢,决定性的因素并不是鞋子。

更奇妙的是,罗辑思维是脱离了你的专业内容来讲发展的,这是不得己的形式训练。举个例子,他可能有一篇文章或者一组讲座,把动机问题分析得清清楚楚,把你的问题说得明明白白。这十分有利于你的动机问题的解决。但是,真正解决你的动机问题,可能靠的并不是这些,而是你在自己的领域里实实在在的成就感。这个成就感,是罗辑思维里任何动机课程也无法给你的。


3


我举这个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我想要说明的是,磨刀的时间不宜过长,最重要的磨刀,仍然是砍柴过程中无意识的磨刀,而不是有意识地专门磨刀。如果一个人喜欢磨刀,专门磨刀,就会变得潜意识里惧怕砍柴,而通过反复的磨刀,来获取虚幻的意义感。

举个例子,教师没有必要读太多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但是,现在学校共读充斥了这些内容。教师主要的时间,仍然要放在学科研究上,放在知识研究上,放在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上。因为怎么教只是一套程序,这套程序的自动化和高效率,当然取决于对程序的聚焦,但是,更取决于实践中的反复调整。并且,只有实践中的反复运用于反思,程序才是活的,而不是死的流程。

同理,教师也好,其他人也好,也没有必要整天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大半时候,意义、动机、情感、价值观之类,是潜意识里发挥作用的,是生病时的药,而不是健康时的安慰剂。如果一个教师,老喜欢找人谈心,或者一个学生,老喜欢找老师谈心,这就说明病得不轻。生命的焦点,一旦转移到了人本身而不是忘记了人本身,离生病就不远了。而且会形成吃药-生病-再吃药的恶性循环。

现在的学校,这方面的弊端很突出。本来应该研究教育,研究学科,研究怎么解决学困生的问题。但是,我们的注意力,硬生生地放在教训人上,放在了所谓的师德培训上。与学生建立了关系,教学中有了成就感,责任感就会增强。从专业入手,是强化师德最好的手段。否则,形成的是表演性师德。大家没事了就磨刀,假装要砍柴,但实际上砍不了多少柴,因为时间都被磨刀占据了。


4


柴,越砍越多。

刀,越磨越薄。

磨刀式阅读,重点根本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形成反思的习惯,并在持续反思的过程中,理解与人相关的领域的底层逻辑。最终,把一些核心的领会,变成自己的信念乃至于信仰。在这里,知识反而是最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存在层面的领会,是不断地返回到原点或本质。

刀磨多了,大家习惯于表演。课堂上,刀舞得生花,赢得阵阵喝彩,可能不能对阵,无法砍柴,只适合观赏。

这是教育的悲剧,发展的悲剧,也是持刀人的悲剧。

(点击:怎么共读《高手教师》?

相关链接

后知教育联盟开始报名了——来自岁月深处的邀请

【小语工作坊·第二期】语文要素与单元设计——以神话课程为例

阅读漫谈系列汇总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老魏的咖啡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