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前大中华区总裁Curt Ferguson:成为“硬通货”背后,品牌护城河是什么?
作者:Nana(luke)
编辑:Yanyan
上海疫情期间,因为长期居家、购买渠道不畅,居民们开始流行以物换物。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可口可乐因为能够换“万物”而成了“硬通货”,在网友的“隔离需求层次理论”中,可口可乐甚至是站在塔尖上的存在。
“隔离需求层次理论”
图片来源:微博
这个定价仅仅约3.5元/瓶的饮料,是如何在上海疫情期间成为硬通货的?
可口可乐前大中华及韩国区总裁Curt Ferguson出席Foodtalks 5.17食品战“疫”线上论坛,进行了《可口可乐:“硬通货”硬在哪儿?》演讲。
Curt说,可口可乐能成为“硬通货”,是因为身处困难时期的上海消费者,希望能从那一口可乐里获得安心感和快乐,而这又可以追溯到可口可乐一以贯之的品牌策略的成功。
可口可乐Classic
图片来源:可口可乐
Curt Ferguson于1983年加入可口可乐,曾在亚洲多个国家/地区的分公司负责可口可乐管理和装瓶业务工作。2016年到2020年Curt担任可口可乐大中华及韩国区总裁,曾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让亚太区业务的有机收入增长15%,其中汽水品类增长14%。
如今已经拥有投资人新身份的Curt,解读了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以及覆盖全球的“轻资产运营”模式,也与我们分享了可口可乐在产品布局和品牌投资上的逻辑。
可口可乐如何在中国推出四十多年来保持低价定价,又同时建立起了受消费者推崇的品牌形象?可口可乐以其规模迅速扩张、特许经营和轻资产运营而闻名,这些路径对当下的中国企业,以及渴望成长为巨头的企业有何启示?
以下是对Curt Ferguson本次论坛演讲的整理(有删节)。
对可口可乐来说,品牌价值是什么?
任何事物都是沟通的媒介,可口可乐的“瓶身营销”曾打造多个经典营销案例,通过包装创意,品牌可以在视觉上变得更好看,与消费者实现连接。
可口可乐推出的“城市美食罐”
图片来源:可口可乐
但从根本上来说,可口可乐的品牌建设不是从包装开始的,而是始于员工。
让员工们成为可口可乐的品牌大使,让他们能够充满激情地帮助品牌抵御住批评的声音。比如很多消费者曾经拒绝可口可乐,因为觉得“糖太多”,但事实上,可口可乐每罐约为140卡路里,远远低于市面上的很多食物饮料。
所以我们必须授权员工们去表达观点:“就算可口可乐有些热量,但它喝起来的口感很好,如果你介意热量,没关系,我们还有无糖无热量的零度可乐。”让这些"品牌大使"去和外界谈论他们为之工作的伟大品牌,这是一件非常有影响力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可口可乐早期营销的成功,源于“3A”营销策划理论,可口可乐公司旗下推出的每个品牌都遵循着“3A”,包括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可获得性(Availability)、可负担性(Affordability)。
饮料的味道必须可以被消费者接受,实际上,可口可乐没有为中国市场改变配方,但雪碧在推出之前,曾做了更多的调查以更接近中国市场的口味;这一策略也关注可获得性,产品必须随处可见,否则就丧失了购买机会。
对于大众消费来说,冲动型消费品的关键在于可负担性。如果你提高定价,那么产品就会进入一个不同的消费区间,可口可乐希望每个人,不论是流浪汉还是沃伦·巴菲特都能买得起,因为这是品牌的一部分,希望每个人都能认为可口可乐是一个明智、有趣的品牌。
而要实现这三点,品牌还要制定出具体的战略,需要考虑很多渠道和平台因素,以及如何构建出模型。
实际上,品牌形象与产品质量联系在一起。对品牌的真正考验不是你如何定价,因为人们愿意为之掏钱的一切,都关系到所购买商品的质量。
在中国,品牌们会把双十一期间的销售额与品牌忠诚度挂钩。消费者青睐自己熟悉的品牌,品牌忠诚度意味着为产品付费,也意味着人们会想在危机时刻消费它,因为这是他们真正想要的、能托付信任和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东西,就像他们在感到不安时会想回到他们的“根”,就像回家一样。
这就是品牌的本质。可口可乐前董事长穆泰康(Muhtar Kent)曾经说过,品牌只不过是一个承诺,一个真正好的品牌是一份可以信守的承诺。
所以品牌们必须遵守对消费者、员工的承诺,可口可乐就倡导用积极的生活方式构建快乐生活,承诺产品有稳定的品质和定价,从而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和情感依赖。
上世纪80年代,可口可乐公司曾经改变可乐配方,让产品在甜度上变得更像百事,却遭到消费者极力反对,在这次经历中,消费者展现出的对品牌的热情和执着,给我上了重要一课。
如何让品牌更轻量,同时打造更坚实的护城河?
我的一些朋友总是对我说,即使他们去了非洲最深处,爬上了珠穆朗玛峰,到亚马逊河的某一处,也总是能看到可口可乐。这是为什么?
首先,可口可乐是每个人都能购买得起的;其次,可口可乐能够帮助人们赚钱。
而要实现这一点,品牌必须拥有非常清晰且行之有效的模型。
可口可乐之所以能够出现在全世界各个角落,在200多个国家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是因为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即特许经营模式。
特许经营模式的历史并不长,但已经让包括麦当劳在内的品牌取得了横向成功。这个模式授权给各地的经销商,从而建立起品牌的分销网络。可口可乐的经销商都工作得非常出色,他们了解各自所在的市场情况,熟悉怎么做生意才是有效的,比如太古在香港当地做生意的历史就比可口可乐久得多。
太古和中粮不仅仅是可口可乐的经销商,而是更像家人的特许经营合作伙伴,他们比起一般的经销商更有影响力,拥有至关重要的当地资产,其中包括知识经验、人员、工厂、深度分销、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等。
特许经营让可口可乐形成了轻资产模式,这是可口可乐销售的本质,也是产品的本质。
在这种模式下,经销商可以评价品牌,品牌也可以评价经销商的分销能力,特许经营在品牌的销售系统中制造了张力,形成一种持续的改善推动力,会让你在竞争时比对手跑得更快。
轻资产运营可以让品牌去往多个国家和地区,可口可乐通过找到当地的合作伙伴,让他们成为分销商,之后这些分销商开始生产、找到销售员、与客户交谈。在这个过程中,可口可乐能够出现在全世界每个角落,从而实现品牌的分销,可口可乐的资产护城河也建立起来。
可口可乐在中国建立的供应链模式特点是“大批量、大工厂”。
在中国,可口可乐有46个生产工厂、数以百万计的网点和冷柜,从而保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量;这些工厂按照地理位置广泛分布,各地工厂可以保证把产品快速推向市场,这也是品牌的真正优势所在。
因此,创造标志性品牌的另一个关键点是:你能以多快的速度扩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这关系到你能否保持产品定价的稳定,继而确保品牌寻求在包装、营销上的创新,最终收获忠诚的消费者。
大规模迅速扩张会促使品牌思考如何建立工厂并维持生产,从而促使品牌追求更低的成本,如果这一步成功,品牌就会获得盈利能力和更多的市场。
自1979年可口可乐在中国首次推出以来,价格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几年前,可口可乐曾把每罐定价从2.5元提高至3元,当时内部都在担心是否会对销量不利,不过事实证明,竞争对手无法对可口可乐造成强烈撼动,这种轻资产模式帮助抵御了价格竞争,如果其他品牌想要挑战可口可乐,他们只能选择价格之外的其他途径。
在西方,可口可乐曾经请商业插画家哈顿·桑布罗姆(Haddon Sundblom)进行圣诞老人饮料广告的创作,哈顿用可口可乐的标志性红白配色作为圣诞老人的衣服颜色,这一圣诞老人形象后来受到了各国人民的欢迎。
可口可乐圣诞老人广告
图片来源:可口可乐
在中国,1979年长城上的第一个喝可口可乐的小男孩儿,是可口可乐公司和装瓶商们公认的标志性人物。30年后,可口可乐把他从十几亿中国人中找出来,邀请他参加了一次营销活动,又一次在品牌与中国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可口可乐是一种跨越代际和文化的产品,不仅希望让家庭中的所有人都能享受可口可乐,同时,无论是在中国的春节还是西方的圣诞节,消费者都能享受可口可乐。
在品牌前进的道路上,与消费者建立联系、塑造品牌大使是品牌们共同的主题,但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可持续、长期化。
巨头和中小品牌们,如何扎根中国饮料市场?
1、以可乐人均年消费量来看,中国市场仍潜力巨大
可口可乐进入中国才40多年,未来的目标是中国人均年消费量能够达到200瓶,或者一天一瓶。在中国的非酒精即饮 (NARTD) 饮料市场中,可口可乐的占比仅为12%,但公司认为通常25%才是一个满意值,所以中国市场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可口可乐已经有135年的历史了,对一些品牌来说一百多年很长,但看看年轻的苹果公司和星巴克,他们已经建立了非常相似的商业模型,比如它们都有清晰的、深入人心的品牌形象,所以我认为品牌们在未来还会挖掘出更多发展潜力。
我在期望一件事:新的“可乐”会诞生吗?如果一个品牌要跨越广泛的共识基础吸引消费者,在这些高效规模系统的原则之上,会诞生哪些新的想法?
我认为中国现在的消费水平、中国消费者们,以及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比如不断有海外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中国跨境电商SHEIN和社交软件Tik Tok在海外市场加速发展,一切变化都非常迷人,并且有着惊人的变化速度。
当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时,公司就有一个策略,我们拥有“恐龙品牌”(dragon brands),这些品牌会吃掉所有东西然后继续前进,比如可口可乐、雪碧、芬达。
同时可口可乐会专注于开发“兔子品牌”(rabbit brands),用“初创公司”的思维来做新品牌和新产品,思考如何让它们“繁殖”,更快速地成长和扩张。这并不容易,因为很多公司都在虎视眈眈,很多大公司都在瞄准创新领域,因此这些新品牌在发展过程中有时难免会出现差错。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你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卖到任何地方,可以更快地扩大品牌规模。但问题在于,很多品牌都没有持久力。同样的,对小公司来说,要从一个新品牌成长为巨头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发展新品牌需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作为风险投资家,我关注的是,这个品牌的可持续性如何?长期结构是什么?
很多时候,我看到一些项目,甚至在还没有想清楚时就为自己定下要卖得更多、成为业内第一等目标。但需要理清的是:你的单位利润是多少?要怎么实现这一目标?要怎么分配资源?供应链是什么样的?当遇到竞争对手时会发生什么?当遇到各类情况时要如何面对?如果你能够回答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建立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品牌。
让专业的人聚在一起,15w+食品人已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