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奖是如何炼成的丨周光俊:高处殿堂与低处田野的守望

曹源远 复旦研究生 2020-01-03

周光俊在光华大道上


周光俊,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5级政治学理论专业博士生,担任15级政治学博士班班长,先后担任过助教、助管,同时还是复旦发展研究院《中国观》杂志的编审。在《政治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探索与争鸣》、《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等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


获得2016年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奖学金(董氏东方奖学金),2016-2017学年国家奖学金等。论文《从政治学博士论文看我国政治学研究之取向》获得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


提到政治学,人们通常会想到思想政治课的课本,厚厚的一大摞教材,上面写着许多看似教条但不失经典的内容。但事实上,政治学远不只是这些内容。政治学远非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政治学绝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遥不可及与高不可攀的殿堂学问,它更是扎根实践、立足实际的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周光俊说道。


文章背后的学问

复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周光俊坦言,复旦大学的学习氛围,让他感到学习的压力和动力。最近,复旦大学的政治学入选了双一流学科,这与复旦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传承和传统有关,也与现在的师生的努力分不开。


在读博的两年多时间里,他曾独立或与导师合作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政治学研究》、《探索与争鸣》、《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等杂志上发表数篇论文,其中有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而他骄人的成绩与其对文章背后学问的认识密切相关。


就写论文而言,周光俊认为材料很重要,在他看来,获得一手的材料是文章富有能新意的关键因素。其次,政治学的文章构思需要兼具高度和深度。比如发表在《政治学研究》上的《从政治学博士论文看我国政治学研究之取向》一文,里面就有导师从政治学恢复与发展、政治学价值以及十八大愿景等高度的认识,使文章富有底蕴。另外,他也提到了政治学文章有其固有的边界意识,那就是写政治学的文章绝对不能越界。“自己的心里要有一个尺度。”周光俊说道。


周光俊参加2016年中国政治学年会


在学业上,要做得了冷板凳,学会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这是他一贯坚持的原则。“几乎每天我都会选择去图书馆学习,我不觉得看书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早上去图书馆,晚上回来,冷板凳是一定要坐下去的。不要杂念太多,不要被外界太多的杂念所干扰。”他补充道,“要对学术研究有热情。像我们这样已经读到博士,而且还是政治学,如果对学术没有半点热情,很难读下去。”“当然,读博是件耗费体力的事情,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讲到这里,他提到了他一直坚持的不熬夜原则,“不要熬夜,我平时都是晚上11:30左右休息,早上7:00左右起床。不熬夜才有精力做好白天的事情。”


在学习之外,周光俊不只在班级上担任班长、做过助管和助教,还担任复旦发展研究院《中国观》杂志的编审,可以称得上是身兼多职。在他看来,这些兼职都是接触各种人、阅读社会的更好方式。


周光俊在资料室做助管工作


怎样才能更好地阅读社会,在周光俊看来,“赴安徽省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重走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考察道路”就是其中一种方式。金寨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但却是有名的将军县。“大湾村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视察的村子,我们当时陪导师去参加在金寨县委党校召开的一个学术会议,会议特意安排了我们重走习书记扶贫考察道路。”周光俊说道。


深处大山深处的大湾村景色怡人、民风淳朴,但却一度非常贫困。“现在情况好了很多,山区路修好了,扶贫工作就可以顺利开展下去,当地政府也可以带来一些项目,重点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精准扶贫精准到位。”


此外,大湾村的第一书记当选了十九大代表,作为两个孩子母亲的她仍然坚持驻村扶贫,她曾经在习书记视察时做过讲解,并向总书记承诺,只要这里一天不脱贫,她就一天不离开大湾村。“这对我们触动很大,无论是精准扶贫的方略,还是共产党人的承诺,大湾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周光俊重走习总书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扶贫考察之路


作为一名政治学的博士生,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斋里的学问,而是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政治学是为政治的发展提供知识储备、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即使是做政治学思想、政治哲学、世界政治,每个人心中都是笔下无中国,但是心中有中国。高处的殿堂与低处的田野该如何结合,这是我们每个学政治学的人都需要去思考的事情。”周光俊感慨道。


感恩导师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为人师者,当无私教授学生。这是我们对师者固有的认识。在周光俊看来,他的导师桑玉成教授当可以被视为学者楷模。他坦言,自己能取得现在的成绩,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教导。


周光俊阅读《国务学脉》和《半个世纪的足迹》


“他真正用实际行动做到了‘要我发展’和‘让我发展’之间的平衡。”周光俊说到。在讲述导师的时候,周光俊语气里洋溢着无比崇敬之情。在他看来,导师的学识与人品可以用八个字概括,那就是“宅心仁厚、提携后学”


“导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提携后辈,从读博到现在,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了自己很多的帮助。”周光俊学长继续说道。“比如,在论文写作上,导师会告诉我写政治学论文的注意事项,因为他看的书比我们多,经历的事情也比较多,站的高度自然也不一样,所以他会使我们文章写作不只是流于表面,而是直接谈论事情的本质。”


在生活上、在人际交往上,周光俊承认他的导师对他的影响毋庸置疑。“他真的是特别照顾别人的感受,和任何人都能处好关系,能团结人。我从没有见过他发火,他对人特别和蔼,特别平易近人。

 

充实的业余生活

在业余时间,周光俊也有自己的安排和规划。他坦言自己是个不太爱运动的人。“但是,我平时还是会抽时间去打打羽毛球、跑跑步。”此外,他将看电影是视为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


周光俊在柬埔寨吴哥窟留影


他不止一次提到《走出非洲》这部奥斯卡最佳影片。“这部电影看似讲述的是爱情故事,但事实上远非如此。一群欧洲人到非洲生活,并逐渐融入到非洲,但是,从文明而来的欧洲人应该如何摆脱现代性的危机、看似落后的非洲当地人如何发展等问题却是主角们依旧面临的问题。他们身体上可以走出非洲,但曾经的美好与内心的向往却难以走出非洲”。


在他看来,电影表现出的文明的碰撞犹如近代的中西文明碰撞,而这也正是关于国家形成、革命叙事等政治学的思考。讲到此,他还推荐了类似主题的一本书,《天真的人类学家》,这是一本关于英国人类学家在喀麦隆的部落进行田野调查的故事。“你以为的事情,可能真的是你以为的。事实上,非洲部落不见得就会比我们落后。他们那套运行方式也是可以生存的。我们用所谓的进步史观的眼光去看待事情总是会显出我们的局限性。


反思与自主并行

在访谈中,周光俊不止一次的提到了他最喜欢的格言,那是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德的——“我们要生活,必须向前看。我们要更好地生活,就要向后看。”所谓的“向前看”,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对未来有规划,有憧憬。所谓的“向后看”,就是说我们要从过去的生活进行反思,从以往的生活中学会积累经验。


周光俊参加上海论坛2016年会


“我本人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人,多思考过去的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好地思考和规划,才能给未来以憧憬和想象。”或许,在他看来,反思是让我们读书读的进去也能读得出来的好方法。


周光俊坦言自己从小就很有主见,一如他对自己的事情和未来有着自己的规划。在谈到关于以后的人生就业时,周光俊说他以后会继续做学术。“我本硕博都是政治学专业,我自己一直都对政治学非常感兴趣,读政治学不是为了要走入仕途,而是单纯地热爱学术。


此外,他还坦言道,书读得越多,可能到最后,“选择的职业范围会越来越窄,或许是越来越不愿意离开这个圈子的原因吧。”


周光俊是个对于自己和现实有清醒认识的人,他既不夸大社会的残酷,也不随便被人打乱自己的脚步。他有着自己的坚持和执着,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目标。


记者:曹源远

猜你想看:

国奖是如何炼成的 | 周文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国奖是如何炼成的 | 孟觉之:北方有佳人,南国熠芳华

复旦万生相 | 那些国奖获得者想要介绍给我们的是…

数读国奖 | 研究生国奖获得者的终极密码,让数据带你一一解锁

国奖是如何炼成的 | 李泽榉:静下心来做一件事情,不用着急

国奖是如何炼成的 | 本硕博横跨三专业,爱画画的他背后还有怎样的故事?

国奖是如何炼成的 | 王雅男:去爱,去尝试

国奖是如何炼成的 | 张晔:从南阳河水边到复旦

国奖是如何炼成的 | 徐飞:每时每刻都像在和科研谈恋爱
国奖是如何炼成的 | 钱鹏:越过文理学科间的鸿沟

国奖是如何炼成的 | 肖叶薇:挖一口深井,余者触类旁通

国奖是如何炼成的 | 杨亚:四赴凉山的爱花博士

国奖是如何炼成的 | 单伊露:未成故事,但必是经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