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 | 一部有温度的上海史,揭开《上海底牌》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荐·读
一部有温度的上海史/上海市民生活史
《上海底牌》
西坡 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7年8月出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编辑推荐
阅读此书,您可以从世象市态、都会生活、文化艺术、地标建筑、教育科技、政治经济、中外交流、点评上海、穿行上海九个方面去了解上海的历史,结合作者对事件的评议,以史鉴今,带着对上海的深情去了解这座城市。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作者由上海题材而发起的评议文章90多篇,每篇千字左右。内容涵盖上海百年沧桑变迁的各个领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生活、地标以及中外文化交通等等。每篇评议,均以历史事实依傍。言必有物,言必高瞻。为提升阅读体验感受,每篇文章后,附设“关键词”和“相关背景”栏口,提供背景资料,简明扼要地介绍评议之事件由来。书稿阅读轻松,能够挖掘出积淀在上海人生活以及发生在上海的历史事件中的文化内涵,给予上海在现代化进程中以有价值的参照或启发。
作者简介
西坡
西坡,别署剑箫、驷马等。新民晚报副刊部副主任、主编、首席编辑;上海作家协会理事;著有《上海往事》《吃着碗里》《吃嘛嘛香》《上海珍档》《汉书下酒》《美味成殇》《南北通吃》等;主编《明清娱情小品撷珍》《夜光杯文丛》等二十余种书籍。
精彩选读
上海的仁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时,也给中国“送”来了俄国难民(即“白俄”)。尽管沙皇俄国曾对中国不义,尽管“白俄” 并不是中国所急需的,尽管“白俄” 的迁徙也颇费周折, 但“白俄”最终在中国得到了收留居停。有案可稽,当初中国当局收容这些“难民”,并没有什么政治交易驱使,只是出于人道。
难民或者说流民,是通过武装斗争实现政权更迭所产生的社会现象之一。这种情况,在英法等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时出现过,在我国明清易代之际也很普遍。应当说,在流亡者的行列中,除了那些不肯与执政府合作以及既得利益受到损害者,大部分人只是出于恐惧和不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找到自己的归宿和生活支点。因此,对这些人实施人道救援而不是落井下石,是可以被接受的。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也体现了救助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性品格。
俄国正教学校,又称第一俄侨公学,被认为是近代上海第一所俄侨正规学校。
外来者要融入当地人的现实生活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反过来说,当地人要容忍和理解,甚至与外来者和睦相处,成为互补、互利的伙伴关系,则更为困难。所幸的是,在这方面,上海人做得相当不错。上海人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使得他们没有刻意挤压俄罗斯人的生存空间,“白俄” 也没有受到上海人的歧视。
在沪俄国人享受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另一个非常有力的证据是,上海的淮海路,曾经是赫赫有名的“罗宋大马路”;上海的新乐路、惠民路、复兴路、霍山路、衡山路等都建有俄国人的教堂!这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都难能可贵。它说明,中华民族是个讲究礼仪、爱好和平、富有同情、宽容大度的民族。正因如此,俄罗斯文化才会在上海得到有效传播,转而对海派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无论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还是从“白俄” 在沪的一段短暂生活史来看,中国人的仁义品性值得尊重,而那种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只是臆想的结果。
相关背景:
(关键词 -- 俄罗斯难民在上海)
20世纪20年代, 一批又一批难民从海参崴、哈尔滨等地涌向上海谋求生计。据记载,当时满载着包括大量妇女、儿童在内的难民的舰船来到上海。沿途,他们无法进入日本与朝鲜的港口,最后还是上海接纳了他们。
俄国难民在上海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社区。在这个社区中,他们保持着自己的宗教生活与其他生活习俗,他们在上海最热闹的地段开店设厂,从事商业、文体、教育等各项活动。当时的淮海路、雁荡路一带被称为“东方的圣彼得堡”。同时,俄罗斯人也把自己的戏剧、芭蕾、音乐以及饮食文化介绍给上海人民,丰富了上海人的精神与物质生活。
俄罗斯人在上海开设皮草店、皮鞋店、服装店、理发店、音响店、面包店以及净水厂与饮料厂。他们在上海建造了多座教堂、医院、学校。他们举办交响乐、芭蕾以及各类戏剧的演出,在市区举行足球、拳击、摔跤、长跑比赛和杂技表演。在郊区,他们尽情戏水、游玩、打猎、跑马……
俄商百灵洋行(巴拉诺夫百货商店)的纺织品柜台
一个名叫日甘诺夫的俄国人, 在上海用了5 年时间, 于1936年编辑、出版了《俄罗斯人在上海》的图册, 全方位地展示了俄侨在上海的生活。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之后,一些旅居上海的俄罗斯人受到祖国召唤,陆续回国。
-END-
点击阅读原文打开购买页面
大家都在看
长按二维码关注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社会科学报
微信号:shehuikexuebao
社会科学报官网: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