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互联网时代的英语教学,老师教的会比谷歌好吗?

2018-04-04 杨港 陈坚林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传统教学在“互联网+”时代面临巨大冲击与挑战。当被称作“互联网原住民”的90后学生置身于传统大学英语课堂中,他们日益感受到学习的枯燥,时常问老师:“你教得会比谷歌好吗?”(严文蕃、李娜,2016)。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背后是英语学不致用的怪现象,原因之一就是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千校一面”,与时代发展脱节。“互联网+”是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推手,是促进教学效益最大化、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互联网改变了教学资源的形态,随之而来的是课堂教学的结构性变革,大学英语教学正在进入智慧教学新阶段。

原文:《突破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瓶颈》

作者:山东大学 杨港博士 上海外国语大学 陈坚林教授


然而,师生固有的传统理念、做法如何适应强化互联网资源和新兴技术作用的大学英语智慧教学?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如何服务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大学英语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难题如何依托“互联网+”迎刃而解?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的理论思考,更需要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教学资源的发展与师生适应


教学资源包括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资源可以概括为“物(硬件、软件)+人(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持续更新的教育理念,驱动教学资源从平面向立体、从电脑向手机、从封闭向开放、从预设向生成、从内容向活动、从知识获得向认知发展、从通用向个性进化转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催生了海量教学资源的涌现,但是教学资源“建”、“用”、“享”三大环节并未打通,存在诸如资源质量难以保证、建设与应用脱节、资源流通共享困难、个性化资源缺失、资源利用率较低等问题。因此,“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设计要立足于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涵盖内容、活动、练习、评价等要素以支持完整的学习过程,而技术和工具要服务并成功地维系这一过程;教师、学生、任务、情境的交互是大学英语教学资源有效、高效使用的关键,通过交互构建学习社区,拓展学习空间,并影响学生改变思考、学习的习惯和方式。

  


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道:媒体是人体的延伸。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技术和资源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动因,要发挥教师和学生在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师和学生在资源建设、资源使用与资源评价中的参与度。使用电脑、利用网络是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他们能够自然地适应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的信息环境。需要做出更多改变的是教师,他们的思维和行为都要与学生保持一致的前进方向和速度,比如采用非线性的知识传授方式让学生快速获取信息,通过智能化手段推送学习资源,依靠技术颠覆传统课堂并给予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等。


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技术服务


“互联网+”时代,语言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互联网+语言教学”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新常态,真实语言自然输入、输出,有意义的互动随时嵌入,教学模式呈现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

 

 

作为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互联网+”变革教育的路径之一就是推进教学范式和学习方式变革(余胜泉、王阿习,2016),比如信息化教学范式从“Learn from IT(从技术中学习)”转型为“Learn with IT(用技术学习)”,教学工作形态全面智能化、智慧化,通过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从真实环境里拓展到虚拟情境中。互联网改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习惯和方式,产生了基于互联网的学习方式,比如电子化学习、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深度学习成为大数据时代重要而有效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它要求“学习者能够深度加工知识信息、深度理解复杂概念、深度掌握内在含义,并进而建构个人化、情境化的知识体系,用以解决现实复杂问题”。(陈坚林、贾振霞,2017)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可穿戴智能设备等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适用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慕课/微课教学平台、智慧学习平台、电子书包、网络学习社区、智慧教室等多种技术服务模式也相继出现,技术服务课程教学的特点可以用“交互(Interactive)”、“融合(Integrative)”、“智能(Perceptive)”、“按需(Tailored)”来概括。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时空秩序(如课程表、黑板、讲台等)和教学材料(如课本、试卷等)被新技术和新资源颠覆,动态的教学组织与管理方式、技术与资源服务方式、学习过程即时分析与评价方式等实现了教与学的立体沟通和交流,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的反思与瓶颈突破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和质量提升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反思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我们发现如下主要问题:一是大学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做得多,在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以及发展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方面做得尚不够;二是课程设置“重形式,轻内容”,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不同起点,没有充分体现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三是教学模式“一刀切”,没有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适应学校、教师、学生实际需要的个性化教学模式没有建立起来;四是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没有因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发生质的变化,技术和资源的效益没有实现最大化;五是缺乏多样化、综合性评价体系,无法为教和学提供反馈信息,评价与教学分离,无法推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互联网+”使课程建设与智能技术实现“无缝对接”,教学、学习与媒体、资源有机融合,这为解决大学英语课程现存问题提供了可能性。综合来说,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需要在教和评两个方面做文章、下力气:

  

第一,构建符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的大学英语智慧教学模式,根据个体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技术支持服务系统,形成“常态化在线课堂、泛在化自主学习、智能化组织管理”相结合的教学新生态,实现学生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共同发展的目标。

  


第二,建立具有诊断性和导向性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重视教学效果和学习结果转向重视学生参与、学习投入及学习体验等;以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为主要因素建立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常规评价机制,通过质量评价促进教学模式优化,为教师锁定影响教学质量的瓶颈因素、选择质量提升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正在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革,技术已深深嵌入教学中且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早在2015年,《中国教育报》就曾刊文指出:现实生活中,一边是互联网的“天堂”,各式新鲜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一边是“互联网+教育”的“荒漠”,老师和学生还无法完全适从。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法回避的选择,但是必须认识到,目前仍处于互联网教育的探索阶段,要形成行之有效且被广泛认可的“互联网+教育”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重构研究”(编号为17BYY102)资助]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01期第5版,转载请注明出处,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今日

关注

时事 | 被老外玩坏的中国春节,他们还用英语写起了对联……

观点 | 中世纪英语的研究,如何创造出一种“中国风格”?

时事 | 87岁高龄的袁隆平“秀英语”,这才是中国骄傲!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