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 城市建设:拒绝“颠覆式创新”,“天人合一”才是正道!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无论是“艺术般的生活”还是“生活般的艺术”,都需要我们在大建筑观、大生态观中寻找创作设计的理由。
原文 :《贡献世界城市建设的新发展模式》
作者 |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总编 金磊
图片 | 网络
中国自古就有享誉世界创建伟大城市的历史与能力,从汉唐的长安、洛阳到宋朝的东京、临安;从元朝的大都再到明清的北京,都成为人类历史文明史上的伟大文化遗产。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对《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批复的14个方面的内容,在赋予雄安新区历史与时代深意的同时,还为中国新时代改革开放打造了改革再出发的新高地。
习总书记强调,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是新时代留给子孙后代的历史遗产,要经得起千年历史检验,必须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十六字理念,建成国际一流、绿色、现代、智慧城市。纵览10个篇章、2万多字《纲要》的规划,至少可看到“十大”亮点,即组团式格局、鲜明中国面孔、高质量发展引擎、生态典范城市、以人民为中心、交通快慢结合、数字孪生城市、绿色低碳、留住乡愁、建设安全雄安。可见其核心是建设高质量、可复制的全国样板,这已经不是一般的智库之思,而是面向世界的国家战略。国家强盛离不开文化支撑,建设雄安城本质上是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因此,无论是“艺术般的生活”还是“生活般的艺术”,都需要我们在大建筑观、大生态观中寻找创作设计的理由。
汲取正确的美学观
在雄安新区建筑规划设计集中展现中国建筑艺术精髓,《纲要》明确限定: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不能到处是水泥森林与玻璃幕墙;雄安遵循平原建城、尊重自然规律、建筑体现鲜明的“中国范儿”;雄安建筑的美学既有古典神韵又具现代气息,融于自然、端正大方,不搞奇奇怪怪的建筑。用国际视野看,早在古典欧洲,建筑已赫然名列“一切艺术之母”,今天建筑既无需旧梦重温去充当艺术老大,也不必再陷入“建筑不仅仅是艺术”的争论之中。
建筑学是适用功能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的,只有当功能已经满足生存需要,或者说人们已摆脱了求生存的困恼,实现了“安居”之需,建筑艺术之美的需求才提到日程上来。建筑美更是结构技术大发展的产物,从古代生活与手工业到当代大工业所引发的“建筑革命”,使建筑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革,结构依靠钢铁水泥、玻璃的技术艺术之美,创造了建筑的百花园。
因此,作为今天及未来的建筑师,竖立正确的建筑美学观重在克服建筑创作中的盲目性,树立一个职业建筑师应遵循的建筑原则,至少不能再为破坏创新理直气壮。要意识到,面对未来发展的挑战,“颠覆式创新”与“创造性破坏”已是“热词”,2017年英国《交叉科学评论》季刊有“艺术和科学的破坏潜能”一文,文章旨在强调科技是行善的力量,创新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而并非一种破坏力,这涉及政府、科技界、投资界要展示什么样的建筑性未来。
从此种意义上讲,《纲要》已为中国建筑设计提供了“度量衡”。为此要杜绝某些设计形象先行、功能后装,力争出奇制胜、只求漂亮一时、不计后果的作法;要反对某些创作过分穿凿附会的人造主题,这往往造成牵强低俗、弄巧成拙的后果;尽管从建筑美学上不反对仿生学意义的启发,但也不必让当今的建筑去承载它本不应也不必负担的东西。只有这样才有希望创造真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从传统生态文化汲取营养
无论是人与生态,还是绿色为形,《纲要》都强调尊重自然、传承文化、优化发展并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高起点布局和高水平建设绿色之城。卢梭曾说“城市是人类的深渊”,其意在谴责城市,倡导城市要回归自然,但美国哈佛爱德华·格莱泽教授在新作《城市的胜利》中说“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和最美好的希望,城市是聚集智慧且推动创新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独树一帜的当属生态文明,结合时代予以创新,是建筑师设计规划时应树立的生态观。
“道法自然”系朴素深刻的世界观,核心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道德经》是这种观点的典型代表,老子认为,无论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飞鸟走兽,都要按照“道”的节奏完美运转。他强调人与生态自然万物同生共运,强调天、地、人之间的自然生态平衡。
中国古代哲人沿着“道法自然”的观察与实践,又从中悟到“天人合一”的价值,“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界存在的统一性,人依自然界而生,要与自然界遵循同样的运行法则,恰如《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这就是说人对自然要依赖,这乃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从另外意义上讲“天人合一”观,也是古今中外都需要的悲悯观与敬畏观。中共十九大报告中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意在指出人类工业化、城市化深度开发自然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自然形成对立,“生态赤字”危机已经比比皆是,建筑师、规划师要利用闪耀古今的“慈俭让”方法,做造福城市的设计。
“天无弃物”是心向光明的人生观,在诸多对华夏文化的误解中,只有认为道家文化崇尚无为、与世无争属消极的学问。事实上道家的深意是无为是并不乱为、有所为有所不为,遵从自然的规律又并非让人们回到原始生活态,要积极面对人生人世间。这正是生态保护与利用需要的“天无弃物,人无弃人”的积极理念,对于今天与未来的生态建设是有文化的深度价值,如在今日令人头疼的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在垃圾自然化利用者眼中,是极有价值的财富,是“济世利人”物尽其用的伟大生态循环工程设计。
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是提升城市质量的关键,我们能否真正在规划设计中以人为本极其关键。文化战略思路的城市文化规划是城市复兴的钥匙,它确有普遍意义。大量的实践说明,成功的城市必定是持续不断地注重文化和智慧投入之城。具体来说,用广义设计之思创新文化城市建设内容、丰富文化城市传播平台影响、提供公众多追求的文化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等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15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