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色到多元——地域文化的“保鲜剂” | 社会科学报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当前,全球化经济大步快进,科技文明全面进步,我国各领域迎来理性创新与彻底转型的重大变革,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是必然趋势,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必须加强对我国地域文化现代转型的探索与思考。
原文 :《地域文化:在特色中走向多元》
作者 | 重庆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黄意武、江优优
图片 | 网络
现代转型中的冲突
任何文化都有传统和现代的双重属性,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就是社会发展中的质变,是传统的中断和再造,因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竞争和冲突就不可避免。主要体现为:
科学性与传统性的冲突。现代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学精神,包括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态度、科学的价值观念等内容,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现代科技日新月异,对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是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完全重构了原来传统的社会结构,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非常迅速,各种新旧思想和习俗更加容易产生冲突,其创新性对于传统地域文化而言是难以想象的。在科学精神的影响下,保持民族文化的独有特色非常不容易,科技越进步,文化形式和内容的转型升级就越快,各类文化形态交叉融合,传统的地域文化面对文化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的趋势,很难保持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有些落后的、愚昧的文化形式和思想观念就必然逐步消亡。现代科技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形成了动漫、网络游戏等大量新的文化业态,致使部分传统的地域文化形式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危机。
开放性与封闭性的冲突。传统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其生成环境的相对封闭性有关,如草原文化、三秦文化等,多数地域文化受到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的影响,文化特征更多倾向于封闭保守。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和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地理、环境等自然资源条件的限制,不需要传统意义的各种介质,尤其是基于信息技术而产生的新的文化形式非常开放,其传播速度迅速、影响范围巨大,深刻地影响着基于相对封闭性而形成特色的地域文化。这种开放性让传统地域文化的形成基础受到巨大的冲击。所以,基于现代工业建立起来的城市,文化差异、地域差异日益缩小,其传统地域文化特色性不够显著。
独创性与规模化的冲突。基于现代工业下的文化产品更多是批量化、规模化的生产,其特点是产量高、时间快、节省劳动力,通过规模化的生产,使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得到极大提高,但其地域特色相对不明显、文化产品比较单一。相比而言,传统的手工艺品、民间工艺品多数依靠传统手工生产,耗时长、产量低,但更有特色、富有个性。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现代文化产品的批量化、标准化有效地保证产品的质量,同时一定程度上消融了传统地域文化的独创性。因此,需要将地域文化产品特色的独创性和地域文化产品的规模化有效进行结合。
单一性和复合性的冲突。现代文化的表现形式呈现综合性、复合性的特征。无论是网民利用网络传播技术所创造的文化产品,还是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复杂关系与秩序,亦或是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内在的价值观念等,这一切既可以采用图文的形式进行表现,也可采用声音、视频的方式进行表达。而传统文化当中的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等,相对较为单一。传统文化传授给我们的知识往往是由古人对自然界某一事物的观察而引发的思考,这种思考往往具有思辨性,更抽象,需要世人进行较为深层次的思考,而对于习惯于快餐文化时代的人民而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缺乏一定的吸引力。
现代转型面临种种困境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地域文化的现代转型是时代必然的选择。鉴于地域文化自身特征,以及发展中的多重因素,致使我国地域文化的现代转型依然面临着种种困境。
第一,内在问题。首先,地域文化整合开发缺乏创新。地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需要更加注重其文化要素的纵向延伸与发展,更加注重拓展两个或者多个地域文化空间的整合布局。从整合视角上看,地域文化还没能从平面布局转化到立体布局;从开发视角上看,旅游资源和产品结构还比较单一,文化建设上存在内容雷同的现象,地域文化产品的吸引力不强等等。其次,地域文化传播主体责任缺失。一方面体现在地域文化的物质性传播主体缺失。古民居、古村落、古建筑、博物馆等传播主体在保留文化遗迹、维护文化氛围、提升文化内涵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薄弱,不少传统建筑倾向引入现代商铺、嵌入现代文化,导致传统地域文化元素的传播不突出。另一方面体现在地域文化的非物质性传播主体缺失。地方特色方言、民族音乐等非物质性文化传播主体还需要提档升级,不少还存留在传统特色的坚守,缺乏对传统地域文化特色的凝练和创新,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者和传承对象也逐渐缺失。最后,人才匮乏成为发展瓶颈。近年来,我国文化队伍建设总体向好,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优秀人才依然匮乏。对比日本、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文化创意性人才严重不足,传统文化领军人才、复合型高级人才严重缺乏,对地域文化进行研发、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的各类综合性、复合型、开发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第二,外部障碍。一是西方文化霸权的侵蚀。目前,西方某些强权国家决策者利用文化作为新的侵略扩张工具,既有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和隐蔽性,且渗透力强,这种霸权主义不仅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不利,更对中国地域文化的发展造成深远影响。二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地大物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域都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对于新、奇、优的中国传统地域文化,西方世界是能够接受的,但对于颠覆其价值观或生活习惯的特色文化,西方世界并不一定能够接纳。三是文化国际化思维的导向。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向更加深入、多元的方向发展,对我国而言,无疑为促进文化领域的改革开放提供极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在此过程中,国际化意识逐步增强,对国际化的认知更为深刻,但仍还有一些人存在着结构性思维定势,认为国际高于国内,忽视了地域文化建设与发展应当立足实际。在国际化推进发展中,地域文化的特色得不到凸显,人们更是不能深层感知地域文化所在地的文化特色,难以深入发展国际合作,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与国际接轨。
促进地域文化的跨越式转型
基于文化的现代转型与发展要求,我国地域文化必须要突破传统的禁锢,遵循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地域文化现代转型中的趋向,从而创新发展理论与方法,更好地促进地域文化的跨越式转型。
第一,特色。扔掉特色意味着丢掉灵魂。在现代转型中,我国地域文化不会一味地迎合市场的需求,褪去文化特色性。反而会更加注重对特色性的传承与保护,更加注重地域文化对于满足地域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内核,不断增强地域文化特色保护的文化自觉。
第二,开放。在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下,文化包容性特质为我国地域文化的现代转型指明方向。正是在包容开放的理念下,我国地域文化的现代转型,在新时代绽放出具有世界意义的光芒。世界各国地域文化将兼容并蓄,积极寻求更高水平的开发与发展,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转型。
第三,多元。要积极倡导百花齐放、百花争鸣,更要推动地域文化的产业形态、产品、载体等各个方面的多元发展。在地域文化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丰富地域文化的表达形式和表现内容,多层面、多领域、多渠道推进地域文化建设全面落地生根。
第四,融合。在经济全球化的剧烈冲击下,我国地域文化与世界文化在冲突之中发展,在博弈之中交融。跨界融合已然成为我国地域文化现代转型的新趋势新常态。现如今,对其他文化产业资源的有机结合能力,是衡量地域文化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地域文化资源如何被赋能、如何打造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提高文化产业价值厚度、如何增强地域文化发展动力是整合文化资源和繁荣地域文化产业的关键所在。地域文化+金融、地域文化+科技、地域文化+数字化等一系列“地域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地域文化现代转型的发展方向。
[此为作者主持的国家科学基金项目《地域文化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批准号为15XKS022)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57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