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航天声音】长征八号2018首飞,北斗时间精度大幅提升,中国空间站对10厘米太空碎片将“正面刚”| 第一弹
大地回春(乱穿衣)的3月,中国正式进入2017两会时间。参会的“航天委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出哪些干货?中国航天今年及未来几年有哪些重大部署?卫网君将持续为您带来【两会航天声音】。
本期受访委员:
叶培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月球探测卫星总指挥顾问兼总设计师、火星探测器系统顾问
包为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
崔敬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0所研究员
一、火箭发射
长征八号2018首飞
长征五号未来任务重
长征八号2018首飞,将弥补轨道发射能力“空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2日说,面向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市场,我国正在研制采用无毒无污染推进剂的运载火箭——长征八号,该型火箭预计最快将在2018年完成研制,实现首飞。
长征八号是以现役和新一代运载火箭技术、模块为基础研发的一型火箭。它呈两级半构型,具备700公里多个轨道的发射能力,将弥补中国现役运载火箭在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发射能力上的“空档”。
“长征八号还具有发射成本低、履约周期短等优势,能够大幅度提高长征火箭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包为民说。
未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将更积极地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发射竞争。包为民说,今后将采用新技术、箭上系统优化等手段对服役时间较长的长征系列火箭进行技术升级,预计改造后的长征运载火箭履约周期将缩短一半,发射场测试发射时间将缩短至10天左右,参与国际竞争将更有优势。
长征五号火箭未来5年将执行多项重大航天任务
包为民2日表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今年将进行2次发射,未来5年内,该系列火箭还将承担多项国家重大航天任务。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中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能将25吨级的航天器送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北斗三号”首发星7月发射
"高景一号"02组卫星下半年发射
“北斗三号”首发星7月发射,时间精度大幅提升
2017年中国计划发射6至8颗“北斗三号”卫星,7月前后将发射首发星。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获悉,“北斗三号”首发星热试验任务已顺利完成,加电测试满4个月,面向发射进入“全面备战”。
2015年以来,中国成功发射5颗北斗全球导航试验星并完成试验验证,基本固化“北斗三号”卫星状态。根据计划,2020年前后将建成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卫星研制任务能否圆满完成,直接关系到全球组网建设计划的进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510所研究员崔敬忠接受专访时说,“北斗三号”星载铷原子钟现已全部实现国产化,技术指标亦有大幅提升,时间精确度每日误差小于2纳秒,导航定位精度优于1米。
“北斗三号”组网星工程研制需要具备快速研制、密集发射的组批能力。卫星研制单位借鉴“生产线”管理模式,今年进一步推进流程优化,同时确保无质量问题发生。
崔敬忠委员表示,“北斗”独有的短报文功能将在“北斗三号”中得以延续。他期待“北斗三号”在全球导航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及推动全球化过程中服务世界。
"高景一号"02组卫星下半年发射,打破高分市场国外垄断局面
包为民3月1日透露,2颗“高景一号”02组卫星计划于2017年下半年发射,并与01组卫星组网。
2016年,中国发射了首批2颗全色分辨率达0.5米的商业遥感卫星“高景一号”01组。01组卫星由中国自主研制,能够采集到细腻的地物细节,可进行大幅宽拍摄。两颗卫星在2017年1月11日正式具备运营能力,从已发布的首批影像图来看,香港会展中心、西藏布达拉宫等清晰可见,甚至可以分辨出汽车车型。
高景一号拍摄的香港会展中心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启动建设的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16+4+4+X”,由16颗0.5米分辨率光学卫星、4颗高端光学卫星、4颗雷达卫星以及若干颗视频、高光谱等微小卫星组成。
“高景一号”01组与“高景一号”02组组网后,每日采集能力达到300万平方千米,每三天可对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主要城市进行一次覆盖。
包为民说,待“16+4+4+X”完整星座组网完成后,配合雷达卫星的全天候全天时对地观测能力,可实现小时级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取。“高景一号”商业化运营将打破中国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市场被国外垄断的局面,进一步满足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遥感技术的巨大需求。
空间站核心舱2018年发射升空
对10厘米太空碎片将“正面刚”
包为民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国空间站核心舱已于2016年底完成总装,目前进入整舱测试阶段,预计2018年发射升空。
包为民主任介绍说,空间站在轨运行数十年,会遇到许多空间碎片,因此在设计时重点考虑了空间站的可维修性。按照目前的规划,空间站对较大的碎片将进行机动规避,对大部分10厘米以下的较小碎片,则选择“硬扛”。
“舱体内的仪器、柜子等都能够拆卸,以便及时对被空间碎片击穿的舱体漏洞进行修补。同时,我们也将确保太阳能电池等核心部件可维修更换,减少因空间碎片击中而造成伤害。”
此外,空间站设计了完整的可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航天员呼出的水蒸气会通过冷凝水的方式回收,排泄的尿液也会回收净化,重新作为饮用水和生活用水使用。
包为民表示,从2018年我国发射首个核心舱到空间站完全建成,需十几次发射,其中最主要的发射有三次,即发射核心舱和先后发射两个实验舱。若进展顺利,中国将于2022年前后建成载人空间站。
想发射36最终只能28
中国航天发射能力仍“供不应求”
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017年将实施28次航天发射任务,发射次数再创历史新高。包为民2日接受专访时坦言,“国内发射能力仍不能满足需求”。
“排计划时至少有36次发射设想,但实在是排不过来。”包为民说,其中一个
原因是发射工位有限。目前中国甘肃酒泉、山西太原、四川西昌和海南文昌四大发射场设有发射塔架,而美国的发射工位总数近百个。
包为民透露,航天界的专家学者近期在海南举办“海南航天军民融合座谈会”,与会者呼吁海南文昌发射场应充分利用低纬度的地理位置优势,扩建发射塔架。
包为民指出,如果要满足国内发射需求,乃至开拓国际发射市场,仅靠现有的发射能力或拼“人海战术”的传统路子已走不下去。为缓解航天发射“供不应求”的瓶颈,他建议科学安排发射计划,优化发射流程。
“探月三期”收官“探月四期”启航
不放弃载人登月 亟待迈三关
“探月三期”收官之战:嫦娥五号年底打包“月壤”回地球
2017年,中国航天最大的看点应属嫦娥五号。(小编注:楼上楼下纷纷表示不服)
按计划,嫦娥五号将于2017年11月底前后,由中国目前推力最大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发射后将有奔月、落月、采样、返回等过程,如果进展顺利,将在一个月内完成,2017年内就能将2公斤的月壤“打包”回地球。
我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近日已完成绝大部分大型试验,计划于8月进入发射场联合测试,为今年底的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做准备。
前来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叶培建委员说:“能否成功采样返回,将2公斤的月壤‘打包’回地球,是这次任务的最大亮点,也是最主要的挑战。”
“嫦娥五号的主要目标是拿到东西。”叶培建表示,相对于嫦娥三号是落在月球上后通过设备探测做月层分析,这次的一大挑战是要在月球重力环境下,通过机械手将第一抔月壤取回。真实环境与模拟环境可能存在误差,因此对精细程度和准确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了解,这次嫦娥五号将实现四个“首次”,充分展现我国航天能力的重大突破:即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以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如果采样返回成功,将意味着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月球表面样品可以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月球的状态、温度、物质含量等重要信息,帮助我们对月球有更深入的了解。”叶培建说。
“探月四期”大幕拉开:中继卫星将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叶培建表示,待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月球采样返回后,我国无人探月的第一个三步走就此圆满收官。探月第四期工程也将拉开帷幕。嫦娥四号和中国未来计划进行的月球南北极探测都属于“探月四期”。
嫦娥四号预计于2018年发射,将实施世界上第一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
据了解,由于嫦娥四号将从月球背面开展射频测量,避免了太阳及地球的干扰,该测量也将获得更多以前无法获知的信息。
“全世界在月球背面还没有一次软着陆,美国、苏联曾各有一个飞行器在月球背面硬着陆,我们决定把嫦娥四号着陆在月球背面的某个地方,如果这个能够实现,将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叶培建说。
“由于月球背面看不到地球,无法进行通讯,我们将距月球8万公里处打一颗中继卫星以解决通讯问题。”叶培建说,“明年发射嫦娥四号之前,我们将提前半年发射中继卫星到地月拉格朗日L2点,这将是人类第一次在地球和月球间发射中继卫星。”
“今后,如果外国想去月球背面探测,就可以通过我们的中继卫星获得帮助,这也是中国对世界的重大贡献。”叶培建说。
决不放弃载人登月:还需攻克三道技术难关
“人类一定要走出地球,而月球是离人类最近的星球,我认为中国航天人不会放弃载人登月。”叶培建强调。
当前,中国探月工程依然处于无人探月阶段。但无人探月是载人登月的前奏,载人登月是中国航天人多年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叶培建看来,无人探月和载人登月具有很高的关联性。“无人探月能为载人登月提供许多资料,尽管无人探月远远代替不了载人登月的技术需求,后者在规模、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都大大超过前者,这意味着未来需要攻克更多技术难关。”他说。
据了解,目前我国要实现载人登月还需迈过“三道关”:
1第一是研发出重型运载火箭,能够把人和登月舱送到月球;
2第二是解决人来往地月的生命保障、安全以及工作条件;
3第三是进行更多的地面条件建设,确保各项试验都充分验证。
“这其中,重型运载火箭是最难的也是最迫切的,我们仍和国际先进水平有差距。”叶培建说。
长征九号想象图(作者:POCKN)
100年后,
中国有飞行器抵达200个天文单位
叶培建表示,“探索小行星的科学意义很大。”叶培建说。小行星是太阳系在45亿年前形成初期遗留下来的产物,通过获取小行星材料,分析其结构成分,可探索太阳系的形成和地球生命起源等科学问题。
据叶培建介绍,人类已知的近地小行星约有9000颗,其中不少富含黄金、铂金等矿物,可作为人类开发矿产资源的下一个目的地。美国和欧洲的一些企业正准备开发小行星。
小行星探测已被列入我国未来深空探测工程的四次重大任务中。小行星探测计划在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完成之后实施,目前正在做准备,解决探测小行星的选、探、控、用四大问题。
此外,中国未来还计划对木星进行探测。叶培建说,希望通过有限的几次任务,来提升我国深空探测的能力。此间也不排除会发射飞行器探索木星以远的深空,通过长时间的飞行,争取到100年后,中国有飞行器抵达200个天文单位,即地球到太阳平均距离的200倍远的深空。
火星探测器进入初样研制阶段
2020年发射 2030年采样返回
“火星探测任务在方案上没有‘卡脖子’的难点。”叶培建表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目前进展顺利。
作为深空探测中的“重磅”任务,我国首次火星全球遥感与区域巡视探测任务计划于2020年七八月间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火星探测器直接送入地火转移轨道。火星探测器巡航飞行约7个月后被火星捕获,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3个目标。
国家国防科工局发布中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外观设计构型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星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介绍,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将绕火星进行大椭圆轨道飞行并对火星进行全球观测。探测器将搭载用于火星全球遥感的相机、探测火星地下浅层结构的雷达等13台科学载荷,对火星的形貌、土壤、环境、大气、水冰分布、物理场和内部结构进行探测。
“在综合考虑了火星地形地貌、气候和光照等条件后,初步在火星的北纬25度选定两个备选的着陆点。”叶培建说,着陆巡视器与环绕器分离后进入火星大气,经过气动外形减速、降落伞减速和反推发动机动力减速,最后下降着陆在火星表面,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开始火星表面巡视探测。
他说,为了确保着陆巡视器顺利着陆,需要进行一些工程验证,包括专门发射火箭来验证直径达16米的降落伞。
“自1960年苏联发射火星船一号以来,人类对火星的探测有40多次。其中着陆探测19次,完全成功的仅有7次,可见难度之大。”叶培建说,一次实现“环、落、巡”3个目标,这是其他国家第一次实施火星探测从未有过的,要协调好各个任务,面临的挑战更是前所未有。
小行星探测任务之后,中国航天人希望在2030年前后实施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进行火星表面采样返回,开展火星构造、物质成分、火星环境等科学分析与研究。
来源:新华网 中国新闻网
综合整理:林紫
猜/你/想/读
▼
【独家】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推/荐/阅/读
▼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新常态下的“航天+”》《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社评文章: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tougao@yinhexi.la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