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华观点|上篇:用“慢”的心态深耕一座城市
编者按:
这是一个充满诱惑和机遇的时代。
我们信奉长期主义——这是对抗诱惑的自律,也是面对机遇的勇气。因此,房地产行业“飞奔”的20年,我们选择了一条同行者寥寥的赛道:
拒绝盲目扩张,深耕三座城市四个项目,用敬畏之心去赢得城市的骄傲;拒绝重复,执念雕琢产品的每一寸肌理,用创新与匠心为每块土地奉出作品;拒绝掠夺,构建友好的生态系统和人文系统,为菁英人群构建高品质生活……
20年,做时间的朋友,我们收获颇丰。
我们对未来充满好奇与信心,因为「长期主义」将把我们引向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征程已启,逐麓劲行。
20年,高速发展的地产行业让规模成为同业者追逐的目标,速度的快与慢成为企业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在这样一个倍速进行的时代里,我们对时间的维度、快慢的判断有这样的看法:慢即是快。
▲ 成都·麓湖生态城实景
成都麓湖、重庆麓悦江城都是作为创新地产进行的。特别是成都麓湖,和同期项目的开发模式有很大不同,它更像是构建一座城市,描述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大时代的系统性问题探讨,这就需要我们“慢下来”,也需要用一个漫长的时间去沉淀,“慢下来”、“缓积淀”,才能有所创新,也只有慢下来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 重庆·麓悦江城实景
清澈的湖水现在已经成为麓湖的生态优势,但一开始的麓湖并没有水,我们用生态工程原理创造了一个生态湖泊。
这是一个没有先例可循的过程,团队几乎从零开始,研究成都的水系,水生动植物,对生态系统进行设计和构建,这在国内外尚属罕见,因为一般湖泊治理都是对已退化的湖泊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这是一个花费时间的“慢”活,前后10年来搭建一个稳定系统,但最终麓湖的造湖成功了,10年过去了,麓湖生态水系统保证了水质维持在最初设定的国家II类水质标准上下,不仅一座座水岸建筑在珊瑚状的湖岸矗立,大量的亲水活动在此展开。
▲ 麓湖生态城水环境
而这种“慢”带来了一系列“快”的结果:
万华在海南的江东麓岛项目、三亚的东岸麓洲项目,都拥有了一套成熟的水生态系统经验可借鉴,两个项目都将以生态水作为自己最大的亮点之一。
▲ 海口·江东麓岛实景
成都的兴隆湖等城市湖泊,也邀请了万华的水环境团队进行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
▲ 兴隆湖水生态治理成果
而位于麓湖湖心的“麒麟荟”,不仅成为成都高品质住区的标杆,也成为国内首个登上了美国《福布斯生活》杂志的国内建筑代表。很多参观者都是因为这座建筑认知到了万华产品的设计实力,并以麓湖作为自己置业的目标和参照物,跟随麓湖多年,聚合成万华深厚的客户群体。但麒麟荟荣耀的背后却是万华产品团队10年的研发和建造时间。
▲ 耗时10年打造的建筑-麒麟荟
在万华,这样“慢”与“快”的例子很多,我们视之为时间的礼物。2020年提出的“万华十规”,第一条战略选择就是:长期主义,特立独行。这是我们始终坚守的战略原则,真正的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好的东西,从来都是要花时间的。
尔湾、里斯顿等「理想城市」带来的启示,让我们意识到:仅仅为居民提供拼凑式的居住空间和配套设施,并非货真价实的“大城生活”,城市深耕必须解决居民的多元化、生长性需求。
▲ 里斯顿精神领袖Robert E. Simon
为麓湖规划提出建议
我们相信只有深下去,才能有所沉淀,给城市和安居于此的人们留下一些值可以延续的价值。这种看似“宏大”的理想,因此建立在各种各样的“细微之处”。
因此,我们在麓湖生态城的规划之初,不仅在“造城”的宏观视角下进行规划——先规划后设计、先生态后景观、先生活后产品;同样,我们也思考在这样的规划蓝图下,人如何住得进来、住得有品质、住得有价值。
▲ 麓湖早期城市景观规划手绘图 @黄飞
我们在对周边区域超过100公里土地的深度研判,把麓湖的发展纳入城市视野,而不局限于所在区域。我们的景观设计师从蓝图之初就参与整体规划设计,这在传统城市规划项目中是很罕见的。具体来说是先做水系、公园这类生态资源的规划,再做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接着才是商业、住区和建筑。
最终,2400多亩珊瑚状水域之上,现代感十足的建筑依山傍水,锋利与柔和,在目之所及的地方都神奇地交相辉映。
▲ 麓湖的城市建筑与景观生态界面
▲ 重庆·麓悦江城规划鸟瞰图
而“细节”的颗粒度,则体现在无所不在的“人的尺度”—— 一条路的宽度如何让人感觉适宜,孩子步行到学校的距离多久合适,人在步行中看到的风景变化会如何影响情绪,车行人行如何分流,无障碍设施的友好程度,一个公园的长椅可以实现多少种生活场景……
▲ 一个座椅的N种场景想象
为了做到这一切,我们对麓湖居住单元数和适宜提供的匹配工作岗位进行研究,得出了1:1.3的合理比例,并由此推导出整个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以及住宅、产业和相关城市功能的占地和建筑面积的规划配比。
▲ 麓湖的城市生活场景
我们在“大城”与“细节”的双重层面深深扎入这片土地,终于推导出了城市的复合功能业态。我们相信只有如此深耕,才能培育起完整的城市功能,将人们的居住、工作、生活和精神需求都和谐地安放在一起。
首先是一座迷人的公园,然后才是一座城市——这是出现在每一个麓作品上的特征。显然,我们的深耕之路与“生态”一词紧密相关。
我们所理解的“生态”,不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对城市文化和底蕴的尊重。更因为有“人”的参与,“生态”的意涵变得更为广阔。因此我们摈弃了“景观之于观赏”的单一功能,坚持“可参与性景观”更具价值。
▲ 麓湖公园系统的参与性场景
我们的生态观是“回归”土地的:
在成都麓湖,我们实现了原生地貌的生态转换和有机重构,并让自然生态肌理作为骨架支撑起城市功能板块的个性化发展。
在重庆麓悦江城,我们以山地为背景,打造出更符合重庆城市文脉的3D城市界面与景观体系,用山城的方式践行「公园城市」理念。
▲ 重庆·麓悦江城实景
在海口江东麓岛,我们以热带雨林景观为这座岛屿献上礼物,为国际旅游岛增添了新的城市活力与生机。
▲ 海口·江东麓岛示范区实景
于是,回归土地的生态观本身便可以展现出“开创”的潜力:
在麓湖生态城,我们将成都“以水为魂”的传统气质和“邻水而居”的文化记忆,植入到新城建设的根基中,融合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设计,试图重新唤起成都已几近消逝的水域文化特质。
社群和居民共同创造的渔获节已经是麓湖最盛大的社区节庆,这种在地文化仪式的形成、延续和被守护,与其说是一种造就,不如说是真正的回归——因为当生态基底融入了城市文化基因,有些东西,已如空气般自然地浸润了此处的居民。
▲ 麓湖四大节日之一:龙舟节
这样的“生态观”,也蔓延到重庆,甚至漂洋过海来到海南。
重庆麓悦江城,我们第一次面对山地生态,更加因地制宜,用落地生根的理念来营造依山而居的生态,我们有信心期待性格火辣的重庆麓客在这里创造出属于山城的在地节日。
来到海口,贴合热带雨林气候环境引入可亲近的生态景观水,为这座“临海却不亲水”城市,滋养属于海边的度假日常生活。
开创和回归,也就成了我们“生态观”的核心。
麓系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是“美”。因为对我们而言,艺术与审美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财富,它能够不断激发着我们对建筑、景观创新的灵感,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麓客们的生活方式。
从开创性的iSTART儿童艺术节,到马克·夏加尔西南首展,再到2021年10月言·艺术馆开幕,一直以来,“艺术”都是万华最显著的标签与气质。
因而我们的建筑外形、公共景观、内装设计,也一向流露出对艺术感的执着追求。因为作为城市的深耕者,我们始终愿意为这一份“美”付出更多。
▲ 麓湖建筑实景-云龙阁
我们会通过不停地“走出去”来提升审美视野。
每一年,除不可抗力之外,我们的研发与设计团队都会组团飞向欧洲,在米兰国际家居展、BAU慕尼黑国际建材展、切尔西花展三大国际展会中,都有我们“外出游学”的身影。
除此之外,我们的产品团队一年之内会外出考察几十次,目的地往往大量涵盖现当代艺术空间、酒店、商业空间,并带回优秀的考察成果,从中汲取灵感。
正是不断浸润,时常把自己完全“扔”进这个星球各种具有艺术气息的地方,“审美”这个不可量化的能力,和“超越当下半步的眼界”,成为了我们不可或缺的创新基因。自然,我们对美也变得越发“挑剔”,最终体现在每件事、每个选择、每个判断之中,并融入最终的作品中。
▲ 麓系建筑/内装/景观的艺术之美
而在追逐艺术这一点上,最极致的载体并不是这些因外观和美感备受推崇的作品,而是通过艺术进入日常,为城市提供精神养分。
我们在探寻“艺术之用”上已经走了快13年。
从成都的麓山美术馆、麓湖·A4美术馆、再到海口的言·艺术馆,我们在不同城市洒下公共艺术的种子。
时至今日,无论iSTART儿童艺术节,还是社区艺术季,美术馆都不再是单一主体,更加像是一个平台——社区、社群、学校、家庭等不同领域的主体开始受邀共同参与进艺术内容的构建,形成了一种「美与艺术」的生活网络。
▲ 麓湖·A4美术馆
产品的艺术追求,以及文化艺术与社区生活的融合,是一种审美力的根植,我们发现这些场景距离最初的设想越来越近——万华对艺术的愿景就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城市与居民。
面对时间
我们用“慢”的方式生长
最终走出自己的“快”
对于土地
我们用深耕对话城市之大
也于微末处构筑细节之美
构筑生态
我们不忘回归土地
并让它绽放出新的活力
谈及审美
我们从四方汲取养分
也将艺术散播到城市之中
......
下 篇 预 告
韧性 / 底气 / 生态圈 / 人本
WIDE HORIZON
延 伸 阅 读
《万华十规》
《麓湖的前世今生和7个未完成的“乌托邦”》
《城市未来的麓客蓝图》
《重庆·麓悦江城,一个全新的开始》
《我们在海边修了一座艺术馆》
特 别 推 介
《城市光合-麓湖景观实践2009-2020》